文言词语选择题解答技巧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4965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选择,有着它自身的规律,本文选取湖北多年的考题,简单谈谈其规律。
  一、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选择题以湖北省近三年高考语文卷为例:
  [考卷\&实词词义选择题\&2014年高考湖北卷《吴德基传》\&若、脱、事、多\&2013年高考湖北卷《廉希宪事略》\&氏、假、浼、诣\&2012年高考湖北卷《家有名士》\&肃、绝、就、谓\&]
  文言虚词选择题以湖北省2004、2005年高考语文卷为例(湖北省2005年后不再考查虚词选择题):
  [考卷\&虚词词义用法选择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资治通鉴·唐纪》选段\&以为、且、乃、也\&2005年高考湖北卷《武技》\&以、所、而、之\&]
  分析以上两个表格,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命题规律。
  1. 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如2014年的“若”,2013年的“假”,2012年的“绝、就”,都在120个实词中。虚词考法类似,既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常见虚词。
  2. 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如2014年的“事、多”,2013年的“浼、诣”,2012年的“肃、就、谓”。虚词考法类似,而且所考的虚词第二句例文都出自课本。
  3. 實词是将四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虚词是将四组句子中的虚词进行比较,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二、失误例举。
  文言词语选择失误主要有以下四种。
  1. 不明迁移 具体表现: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实词词义或例句不熟悉,造成考试中无法进行知识迁移,导致无法判断正误。
  例1 (2013年高考湖北卷)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浼,恳请、请求之意。这个词不在120个实词内,但出现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原话为“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
  例2 (2012年高考湖北卷)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查我们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就”字知识的迁移。
  2. 不懂代入 具体表现:考生只想到这个词可以这样解释,却不懂得只有将词义代入上下文语境中,符合语境的词义才是正确的。
  例3 (2014年高考湖北卷)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脱”在古代汉语中,也有“逃离”这个意思,但代入这个情境,就解释不通了——牛逃离道路中就死了,逃离道路不是牛的死因,应当译为“倘若、如果”意。
  3. 不审句位 具体表现:考生没有审察出虚词在两例句中的语法位置是否相同,而是单凭例句中虚词的含义是否恰当,进而造成判断失误。
  例4 (2004年湖北卷)
  [·][·]
  第二句中“乃”处于连词的位置,起到衔接上下两个分句的作用,因而翻译为“于是,就”;但第一句只是一个分句,考生会脱离原文语境,单从此句语意上分析,容易翻译为“竟”,造成判断失误。
  4. 不察对称 具体表现:考生没有观察出虚词在两例句中的相同位置,而是只想到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造成判断失误。
  例5 (2005年湖北卷)
  [·][·]
  “师所能”与“成所蓄”是相同结构,因此,意义和用法也相同。在第二句中,如果受“视”的干扰,考生容易产生失误。
  三、文言实词、虚词的推断技巧。
  1. 课文迁移 我们在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虚词,熟记这些实、虚词的义项,在考试时自觉地把课本知识迁移过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虚词理解、选择的正确率。
  2. 语境推断 实词、虚词都是多义词。多义词义项丰富,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准确的只有一个,因此,判别多义词的义项要在理解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语境作出选择。
  3. 对称分析 文言文中常出现对称语句,这些句子相同位置处的词语含义常常呈相同、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词性和用法则常常是相同的,这一特点可以帮我们由已知推出未知。
  4. 句位分析 每一实词在句中都担当着一定的语法成分,根据其担当的成分,可以推知它的词性,进而判别它的词义;而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根据虚词的位置,也可以判断它的含义和用法。
  5. 综合分析 上述几种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具体判断词义时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分析。这样答题时就把握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 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 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 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 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 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1. C 2. C
其他文献
除了春节,我国还有许多富有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诗人为这些节日写下许多美好的诗歌,请你根据相关条件,猜出节日的名称和日期。请你读读古诗,猜猜节日。  ①这个节日里人们观花灯,猜灯谜。宋代诗人辛弃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是与这一节日有关的,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深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成为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致力于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途径探索,而情境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教学方式,顺应了学生语言学习运用规律,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情境开展小学作文教学的必要意义  利用情境开展小学作文教学,有助于教师将枯燥的文字学习转变为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相对于旧有的教学模式来说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我校在2010年参观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了教学改革,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三年的探索和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