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德与茶寿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德”一词,以余浅见为古人所未及。1990年诸家合著之《茶与文化》,亦属缺如。此前,茶学宗师庄晚芳已有《中国茶德:廉美和敬》之题。台湾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亦有“清敬怡真”之书。两公所述,共有七字,其中之“和、敬、清”,如加“寂”字即宋代白云山守端禅师所定之“茶道谛门”,后由入宋九年之日本高僧南浦昭明带回,遂形成为今日之“茶道四规”。文化为物质、精神两文明之综合。茶德应以物质为基础而以精神为重点。以余观之,“和敬清寂”为茶道精神文明之主体,实即茶德也。“和敬清寂”四字古已有之,今益以庄氏之“廉美”与吴氏之“怡真”,则茶德已有八项矣。
  近年,国际郑重提倡之六种饮品,即以绿茶、红酒为冠。可知,饮茶为养生之一法,大有利于长寿健康。为此,兹提出“寿字”亦茶德之一,民俗有“米寿八十八,茶寿百零八”可证。此外,再增一“悟”字。若问何所本,则出于众所周知唐代从谂禅师“吃茶去”之故事也。其后,“吃茶去”遂成为禅林悟道之著名法语。茶可“久食益意思”(《食论》)、“能诵无忘”(《述异记》)。近代研究,茶有增进记忆及强化人之思维诸效,确与促悟有关。上文所述“和、敬、清、寂、廉、美、怡、真”,再加“寿、悟”则茶有十德也。
  关于人类的寿命,古称天年。从文献上来说,古代学者对人类天年的数字主要有两个理论:一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书中说“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另一则是我国最古的文献《尚书》,书中说“以百二十岁为寿”。如此看来。关于“茶寿百零八”之说正介上述两书之中,不无道理。这三个数字,如从今日生物学、生物化学、卫生统计等看来,大体相当,或许还可以再提高些。
  虽说生、长、壮、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普遍规律,谁也逃脱不掉,但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愿望。在中国古代的医学、药学与道家经典中,都常谈到“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之类词汇。其实,神仙之说虽属子虚乌有,而相对的“长生不老”却还是我们可以追求的。“长生不老是绝不可能的,它违反生物学的普遍规律,而如果把它理解为最大的追求长寿与健康,那还是合理的。
  其实,长寿与健康两者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寿命在古代文献中虽有100岁与120岁之说,事实上因各种疾病的摧残,还有天灾人祸的因素,大部分人都活不到这个天年。可见,防病保健是延长人类寿命的关键。在中医学中,有一系列学问是专讲防病保健的,那就是“养生学”。近来,张悟本、李一之流之所以能在一段时间内如日中天,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人们对养生学的重视。说白了,谁不想长寿健康呢?说到养生,其实最容易、最实惠也最合理的莫过于饮茶了。日本古代就有《吃茶养生记》专著。为此,余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茶寿”:
  首先,引证古人经验,在中医药文献中,如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说,茶可“祛宿疾,当眼前无疾”;典籍中,如清俞洵庆《荷廊笔记》中提出,茶可“养生益寿”;茶书中,如明《茶录》称,茶可“抖擞精神,病魔敛迹”;诗词类书中,如苏轼名句“何须为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茶”。参考国外的文献,如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在其《吃茶养生记》中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诚哉斯言。
  第二,从科学实验的资料来看,饮茶可以从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环节来达到长寿,例如,浙大医学院药理实验室用4组果蝇来做实验,分为对照、龙井、红茶、炒青四组。其结果证明:三种茶均可延长果蝇的寿命,其平均寿命延长率约在16%~20%之间。若从其化学成分来说,浙大农学院通过多种实验模型,研究茶多酚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效率竟达90%以上,显著优于维生素E与维生素C。而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对延缓细胞衰老与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又如,儿茶素可以使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也具有抵抗心、脑等器官缺氧并防衰老等效应。
  第三,从临床上已经证实:饮茶及服用茶的各种有效成分,均能有效地防治当今人类第一杀手一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其症状与体征虽然完全不同,前者以循环系统现象为主,后者则以神经系统现象为主。然而,血管硬化、血栓形成、供血不足等病理却是共同的,而且还可能都与肥胖病、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有关。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证明,茶对上述各类疾病的多个环节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若从茶中有效成分分析,当然是以茶多酚最为重要(其中约20%是儿茶素)。它具有降脂、降压、降糖、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抗癌、抗辐射、抗血管硬化以及杀菌、消炎、增强毛细血管等功能。此外,茶中的甾醇(如菠菜甾醇等)、卵磷脂、肌醇、黄酮、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也都有保健抗老功能。
  第四,汇总大量的民间经验。都认为茶(尤其是绿茶)的饮用有益于人类的长寿与保健。因此,远销海外的六大饮品中就以绿茶与红酒为冠。世界上有五大著名的长寿之乡:我国的南疆与广西的巴马县、巴基斯坦的世外桃源罕萨、前苏联的山中乐土景洲和厄瓜多尔的圣谷毕路卡帮,这些长寿之乡各有特点,但寿星们长期嗜茶却是共性。南疆的维族同胞,每日三餐都要喝用茶叶、桂皮和胡椒煮成的香茶;而巴马县总结的长寿秘诀,就是“粗茶淡饭,饮茶不断”。一般说来,热带人的寿命不如寒带人长,而地处热带的广东省却是我国长寿省之一,学界普遍认为这与他们的嗜茶有关。据1990年-1994年的统计,广东每年售茶4万吨,比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多一倍。
其他文献
美有两种:繁复华丽之美和简约素净之美。《易经·贲卦》中就包含了这两种美的对立统一:“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其实中国传统审美更崇尚简约玄淡的,像六朝人的四六骈文、建筑及家具中的华丽雕饰固是一种美,但向来不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譬如,明式家具的简洁刚劲历来就比繁复富丽的清式家具更受到国人的垂青。或许是性情使然,我也一向不大喜欢过于繁复华丽的艺术。
期刊
未到贵州之前,就曾听闻此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并据此在脑海中迅速勾勒出一幅“阴雨绵绵、坑坑洼洼、贫穷落后”的场景。然而,当飞机在贵阳龙洞堡机场降落,踏上贵州这块土地的时候,才猛然发觉这句押韵的俗语原来带有很深的世俗偏见。  烟花三月,当年孟浩然选择了下扬州,而我们选择了去贵州,不为别的,只为到茶园中找寻春天。选择这个时节去贵州,是明智且幸运的。坐在缓慢行进在盘山公路上的车子,一
期刊
秋天的色彩是绚烂的、明净的。经历春种夏长,就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天。而这季节里,庆祝收获的节日就是中秋佳节。中秋历来被视为一个怀乡思亲的节日,即便是皎洁的月光下,内心的情感有融融泄泄,也有万千的思念。布一席茶、摆数枚月饼、几碟瓜果,轻声细语的私谈,想必是最让人心动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带有中秋心意的茶席,它们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和信心。在明月的清辉下,也愿《海峡茶道
期刊
时令不好,天气阴沉不定。中午饮茶罢,想着不敢午睡,于是割香。  割香就是将香料分割开来的意思。先用锯子将沉香山子从底部截去一小段,然后准备割香台、香刀、錾子、锤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买不到合适的割香器具,这几样东西都是我亲手制作的。  香材分割好后要将朽木部分削去,然后用小块宣纸包起来,并逐一做好标记,存放于香盒中,方便焚香时取用。  去年割的香料已经差不多用完了,前些天将剩余的几块送了
期刊
蔡荣章:  国际无我茶会创始人。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  现任福建漳浦天福茶学院教授与茶文化系系主任。从1980年起主编《茶艺》月刊并执笔社论至2008年。    为什么要谈这个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好像只是在字面上咬文嚼字?但是我们要藉此深入探讨对茶汤的欣赏境界,因为茶汤是茶道的核心,必须把它的茶文化地位显现出来。  赏茶、
期刊
陈洪绶,生于1599年,卒于1652年,字章候,号老莲,中国明代画家,亦能工诗善字。在他的诸多以茶事为题的画作里,我独喜他的《品茶图》。这位曾经召为舍人奉命专画历代帝王像,而且还削发为僧后又还俗的画家,在《品茶图》里,提供的是一份有着佛界般的宁静、隐逸与从容。  两位高士,相向而坐。一坐于珊瑚石上,一坐于硕大的芭蕉叶上,停琴而品茗——琴已经收入了锦缎的琴套里,且品且谈,交谈中渐渐出现了一部用手心多
期刊
中村传统    干茶:外形:呈小方饼(传统型制);色泽:浅绿带黄,明亮;叶张明显,带梗,有少许的碎屑。  第一道:汤色温润淡黄,香气幽而细长,似花香,滋味香甜,口感有鲜爽感,但水体较淡薄,两颊稍涩、  第二道:汤色淡黄,较前一道稍深,香气渐浓,茶味加重,汤过舌面前中部后觉鲜活,口感细滑,喉部舌根回甘留香,但仍觉略有发涩。  第三道:汤色橙黄,水香上升,鲜灵悠长,滋味香甜,口感绵软顺滑,过喉甘甜,涩
期刊
初夏来到北京,走访马连道茶城,又到老舍茶馆。  天色晚,约老罗——位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的茶叶市面上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斤,并且喝茶的地方非一般人可以去的。晚上九点多,几经辗折,才到他的家里。  老罗的家是典型的艺术家式的“毫无章法”。更奇怪的是,他居然是一个白胡子老先生——之前我听电话的声音以为是一位年轻人。当然,他的样子也属童颜鹤发。老罗后来对我说,他对我的印象是:到老舍茶馆去喝茶的是不懂茶的人
期刊
《茶经》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茶科学著作。但世界许多地方的人并不了解陆羽。日本“3·11”的9级地震海啸带来的核辐射危机,又一次提到了既善于吸收又能降低核辐射影响的绿茶。  茶承载的文化内涵探究不尽,茶科学与茶产业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两年来我先后去了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宝岛台湾探茶访茶喝茶。对比之下,觉得还是中国把茶与文化、生活发挥到了极致。茶文化活动的复苏,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日
期刊
如果说西湖公园是隐于闹市的一处清幽之地,那么隐于如此清幽之地的茶楼又该有如何一番景象呢?带着对这个八角茶楼的向往之心,在盛夏的午后,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我踏上了曲径通幽的探访之路。    楼内:百年沉淀的历史轮廓    八角楼建筑步局形出八卦,建筑风格合璧中西,亭阁楼顶、木雕门窗皆古朴典雅,与欧式回廊、古希腊石柱相映成趣。  八角楼分两层,一楼由大堂与几间小型茶室构成,大堂拥有茶品丰富的茶架与数张古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