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古镇缓慢地老去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洪绶,生于1599年,卒于1652年,字章候,号老莲,中国明代画家,亦能工诗善字。在他的诸多以茶事为题的画作里,我独喜他的《品茶图》。这位曾经召为舍人奉命专画历代帝王像,而且还削发为僧后又还俗的画家,在《品茶图》里,提供的是一份有着佛界般的宁静、隐逸与从容。
  两位高士,相向而坐。一坐于珊瑚石上,一坐于硕大的芭蕉叶上,停琴而品茗——琴已经收入了锦缎的琴套里,且品且谈,交谈中渐渐出现了一部用手心多次摩挲过的佛经。黑色的茶炉里燃起红色的火,照亮了一角的莲叶与莲花。这位给《西厢记》和《水浒传》画过不少插图的画家。在这里放弃了手到擒来的版画技巧,却同样勾勒出高人逸士的立体感和强大的生命力。他们清谈的模样,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入化。晚年的陈洪绶,画艺更加炉火纯青,几臻化境,对重振元明以来日渐式微的人物画起了重要作用。清人张庚说:“陈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有公麟、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此幅《品茶图》即如此。其实,也只有陈洪绶的功底,才能用清圆的线条让疏旷散逸的“化”境扑面而来。
  《品茶图》里的两位无名高士,不似唐代周昉《调琴啜茗图》里那些尊贵的妇女,琴与茶只是她们感官的需要,是慰藉内心寂寞的短期工具。陈洪绶笔下的琴与茶,是一种精神,是物质世界以外这些文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说白了,陈洪绶在《品茶图》里,画下的是一段明代的文人生活,良朋知已,隐于山水,弹琴赋诗,不问政事。
  黄龙德曾在《茶说》里列举过宜茶的四季环境:“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炉,梅开雪积,饮于冬也。”他还说,饮茶环境有清、幽、雅、雄、美之分,“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如此对照一番,这幅《品茶图》,该是一幅秋天的品茶图,那可供久坐的怪石,委以琴台的奇石,硕大的芭蕉叶,盛开的瓶插荷花,清雅,自然,因为秋天,古意也更加深了。
  不知什么原因,读此画,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找来他的两幅佛画信手一翻,一幅是《无法可说图》,另一幅是《观音像》。《无法可说图》里的人物,深目,高鼻,似在给面前跪拜之人说法的罗汉耳孔穿环,奇异得令人颇喜欢,好像有点五代禅月大师贯休的影子;《观音像》中的男相观音,身披白衣袈裟,手执拂麈,端坐于菩提叶团上,面方耳阔,眼细眉长,一如论者所言,“躯干伟岸,衣纹细劲清圆”。且以劲秀字体抄半篇《心经》,临末还署了“云门僧悔病中敬书”,心中的隐隐佛意,出来了。
  这种有意无意的散淡品读,莫非是在冥冥中证明《品茶图》里的高士,几近于佛了?即便不是佛,他们的心底辽阔得风清云淡,辽阔得澄澈透明,他们一定是在一座很古很旧的镇子里,相见把欢品茗谈佛的吧。这样的古镇,多好。我是一个有着古镇情结的人,我多么愿意自己的晚年也能在这样一座古镇缓慢地老去,在我的左右床头,各放着一册丝绸包裹的佛经。
其他文献
小可是个文静优雅的80后女孩,聪明独立,富有个性。她不“粉”名牌服装,只喜欢收藏摆弄那些清新淡雅的壶壶罐罐,是个年轻且专业的茶器“收藏控”。在一次茶聚攀谈中,她聊到了她的这些“闺密”,激起了记者的好奇心。于是乎,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她搬出近年来搜集到的私房茶器,粉彩的、青瓷的、紫砂的……一本正经地“炫耀”了一番。看到记者欣赏茶器时一副专注的神情,她心里甭提有多“得意”了。    01 八斗粉彩窑变
期刊
既然上述几种类型的高价茶都无法和奢侈品划等号,那么中国茶若要打造成奢侈品,是否已经具备了诞生民族奢侈品牌的现实土壤呢?或者,再退一步說,中国茶究竟适不适合走奢侈品的路线?对此,业界各有說辞,观点相左,有人认为,茶叶作为大众日常消费品,做成高高在上的奢侈品似乎不是件好事,会导致天价茶变得越来越多。而让荼回归到百姓生活中来,让更多人喝得起茶才最合适,中国茶产业才能发展;也有人认为,中国茶走奢侈品路线与
期刊
工作室外的墙面镶嵌着青花瓷残片,室内筑有小池塘,还有一整面墙壁的立体花卉,置身这里,各种美妙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从这样精巧的设置中不难看出陈琰作为艺术家独到的眼光与审美。  在这里,最夺人眼球的是陈列的各种陶瓷艺术品,它们均出自陈琰之手,每一件作品都代表着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进的足迹。    青白釉浮雕提梁壶    这款青白釉提梁壶壶型是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款式,壶的把手自壶肩部分凌空而起。使整个壶体显得
期刊
茶可通情意,茶可悦人悦己,茶有君子之风,故朋友把自己喜爱之红茶称为“君子红”。  这三款君子红也有些来历,它们产自武夷山中央山脉一三明君子峰,却带着不同于当地红茶的香气和滋味。为了做出特别的有性格的红茶,我的朋友在武夷山觅了处茶园,用自己的想法去种茶做茶,据他介绍,他把自己在生物研究方面的技术运用到制作红茶中去,在栽培茶树时使用的肥料和制茶过程的温度控制都与当地红茶有些不同,所以这君子红便有了人类
期刊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  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激愤若你,茶将为之安定,  沮丧若你,茶将为之开怀;疲惫若你,茶将为之抚慰。  这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威廉·尤特尔·克莱斯顿专为茶写的一首赞歌,而他又不偏不倚地处在久负盛名的维多利亚时代,那是由一个个充溢着香酽红茶香的柔软午后串联而成的时代。  下午4点钟,渐渐西斜的阳光似乎还不忍退隐,慢悠悠地在白金汉宫雕绘满眼的窗棂上逗留。皇宫后花园的草地
期刊
美有两种:繁复华丽之美和简约素净之美。《易经·贲卦》中就包含了这两种美的对立统一:“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其实中国传统审美更崇尚简约玄淡的,像六朝人的四六骈文、建筑及家具中的华丽雕饰固是一种美,但向来不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譬如,明式家具的简洁刚劲历来就比繁复富丽的清式家具更受到国人的垂青。或许是性情使然,我也一向不大喜欢过于繁复华丽的艺术。
期刊
未到贵州之前,就曾听闻此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并据此在脑海中迅速勾勒出一幅“阴雨绵绵、坑坑洼洼、贫穷落后”的场景。然而,当飞机在贵阳龙洞堡机场降落,踏上贵州这块土地的时候,才猛然发觉这句押韵的俗语原来带有很深的世俗偏见。  烟花三月,当年孟浩然选择了下扬州,而我们选择了去贵州,不为别的,只为到茶园中找寻春天。选择这个时节去贵州,是明智且幸运的。坐在缓慢行进在盘山公路上的车子,一
期刊
秋天的色彩是绚烂的、明净的。经历春种夏长,就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天。而这季节里,庆祝收获的节日就是中秋佳节。中秋历来被视为一个怀乡思亲的节日,即便是皎洁的月光下,内心的情感有融融泄泄,也有万千的思念。布一席茶、摆数枚月饼、几碟瓜果,轻声细语的私谈,想必是最让人心动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带有中秋心意的茶席,它们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和信心。在明月的清辉下,也愿《海峡茶道
期刊
时令不好,天气阴沉不定。中午饮茶罢,想着不敢午睡,于是割香。  割香就是将香料分割开来的意思。先用锯子将沉香山子从底部截去一小段,然后准备割香台、香刀、錾子、锤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买不到合适的割香器具,这几样东西都是我亲手制作的。  香材分割好后要将朽木部分削去,然后用小块宣纸包起来,并逐一做好标记,存放于香盒中,方便焚香时取用。  去年割的香料已经差不多用完了,前些天将剩余的几块送了
期刊
蔡荣章:  国际无我茶会创始人。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  现任福建漳浦天福茶学院教授与茶文化系系主任。从1980年起主编《茶艺》月刊并执笔社论至2008年。    为什么要谈这个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好像只是在字面上咬文嚼字?但是我们要藉此深入探讨对茶汤的欣赏境界,因为茶汤是茶道的核心,必须把它的茶文化地位显现出来。  赏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