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利于发展孩子们的智慧,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音乐的美好与快乐。要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
一、创设氛围,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曾有一次,我在教授延长记号时,刚在黑板上画出该符号,就有学生调皮地大叫:“老师,xx说这个记号像牛眼睛!”引发全体学生的哗然,教室里一下开了锅。我让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灵机一动,微笑着对那个学生说:“你说的没错!不过这样的形容不够好,老师希望你做一个语言美的孩子,你能用更好的表达来向我们说出延长号的特点吗?”该生顿时呆了,红着脸想了想说:“它像帽子下面的大眼睛。”我立刻用赞许的眼光和满脸笑容给予充分肯定:“你形容的真特别!”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一首流行歌就能记住它了。”师生都饶有兴趣地聆听他的演绎:“睫毛弯弯、眼睛眨眨,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我由衷地带头为他的创意鼓起掌来!经过改编的流行歌,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化了教材,不仅形象描绘了延长记号的特点、作用,便于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没有鲜明的个性,哪有这独特的想法?没有宽松的氛围,又哪有这丰富的创造?调皮学生扰乱了课堂秩序,学生的情感需要发生了变化。教师根据学生当时的心理需求放弃预设目标,把突发事件当作契机自主生成另外的教学目标,给孩子们提供了创新学习的机会。
二、创造空间,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
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表现空间,采取定期课堂展示、文艺汇演、艺术节等方式,给学生创造展示能力、培养信心、提高音乐表现力的绝好机会。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各种演出,注意观察,深刻体会不同形式艺术表演的精华,了解音乐的内涵,正确表现音乐。
三、创造机会,展示自我
中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愿望。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自己设想、编排几个动作,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乐器,比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锤;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等。当学生的其他感官随着音乐动起来的时候,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与热情也被调动起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方创设平台,利用各种机会让那些有音乐基础、音乐天赋的学生充分表现,带动其他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很多学生对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小提琴、二胡、琵琶等乐器非常感兴趣,具有演奏基础,有些学生还参加过考级,达到了中、高级水平。让这些学生上台表演,可激发他们的荣誉感、成就感。同时能调动台下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将歌唱得好、舞跳得好的学生请上台表演,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激励作用。若有条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活动,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学习情绪。而只有找准时机,课堂评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们的音乐天赋有差异,有的唱歌好些,有的舞蹈好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如“你的声音太动听了!”“真肯动脑筋!”“说得真精彩!”“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进步!”这些有具体内容的正面评价,能让孩子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更努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多采用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给孩子无声的评价,如教师亲切期待的目光、轻轻点头、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等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得到获得知识的成功感,体验参与学习带来的愉悦。
总之,要让学生喜欢音乐和音乐课,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到音乐课来,把音乐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去,让学生在音乐课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人文素养。
一、创设氛围,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曾有一次,我在教授延长记号时,刚在黑板上画出该符号,就有学生调皮地大叫:“老师,xx说这个记号像牛眼睛!”引发全体学生的哗然,教室里一下开了锅。我让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灵机一动,微笑着对那个学生说:“你说的没错!不过这样的形容不够好,老师希望你做一个语言美的孩子,你能用更好的表达来向我们说出延长号的特点吗?”该生顿时呆了,红着脸想了想说:“它像帽子下面的大眼睛。”我立刻用赞许的眼光和满脸笑容给予充分肯定:“你形容的真特别!”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一首流行歌就能记住它了。”师生都饶有兴趣地聆听他的演绎:“睫毛弯弯、眼睛眨眨,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我由衷地带头为他的创意鼓起掌来!经过改编的流行歌,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化了教材,不仅形象描绘了延长记号的特点、作用,便于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没有鲜明的个性,哪有这独特的想法?没有宽松的氛围,又哪有这丰富的创造?调皮学生扰乱了课堂秩序,学生的情感需要发生了变化。教师根据学生当时的心理需求放弃预设目标,把突发事件当作契机自主生成另外的教学目标,给孩子们提供了创新学习的机会。
二、创造空间,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
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表现空间,采取定期课堂展示、文艺汇演、艺术节等方式,给学生创造展示能力、培养信心、提高音乐表现力的绝好机会。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各种演出,注意观察,深刻体会不同形式艺术表演的精华,了解音乐的内涵,正确表现音乐。
三、创造机会,展示自我
中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愿望。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自己设想、编排几个动作,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乐器,比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锤;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等。当学生的其他感官随着音乐动起来的时候,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与热情也被调动起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方创设平台,利用各种机会让那些有音乐基础、音乐天赋的学生充分表现,带动其他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很多学生对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小提琴、二胡、琵琶等乐器非常感兴趣,具有演奏基础,有些学生还参加过考级,达到了中、高级水平。让这些学生上台表演,可激发他们的荣誉感、成就感。同时能调动台下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将歌唱得好、舞跳得好的学生请上台表演,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激励作用。若有条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活动,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学习情绪。而只有找准时机,课堂评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们的音乐天赋有差异,有的唱歌好些,有的舞蹈好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如“你的声音太动听了!”“真肯动脑筋!”“说得真精彩!”“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进步!”这些有具体内容的正面评价,能让孩子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更努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多采用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给孩子无声的评价,如教师亲切期待的目光、轻轻点头、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等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得到获得知识的成功感,体验参与学习带来的愉悦。
总之,要让学生喜欢音乐和音乐课,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到音乐课来,把音乐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去,让学生在音乐课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