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新课改精神,做探究型教师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推进,应试教育不可逆转要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除了要思考我們的教育方向与成果,更要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引导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能力。教师的能力上不去,空喊创新,实际上只会炒旧饭,是无法实现改革目标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呢?我的看法是,教师要悟透课改精神,做探究型教师。下面笔者就从语文学科出发来谈这个问题。
  
  1 组织共研备课,做好独立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要组织好课堂,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吃透教材,撰写优质教案。而老师的单一力量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课改后,教材改动比较大,如何把握教材、控制课堂,很多教师都需要研究。在这一情况下,同组共研备课有着很大的优势。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课程标准,教研组集体撰写教案,讨论定稿,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这种分工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在做好共同备课的同时,教师要在上课后及时回顾、反思并写下上课时的切身体会,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只有做好教学经验、教训的积累,才是实实在在的研究;而这种研究无疑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2 提高语文素养,以师之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情感教育、文化渗透是与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结合着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堂在传递情感、传承文化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换言之,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与否,语文课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如果教师对语文的热情不高,素养不深,如何引导并推进学生的讨论、研究?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前,必须不断补充“能量”。时代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靠“吃老本”已不能满足现实的教学需要,唯有不断思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在教学中切实完成任务。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会搜集生活中的一些语文问题并结合书本知识讲给学生听,那么教师就需要多看、多学,才能在设问、引导中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得到有机融合,心灵受到震撼,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学生才会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把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 钻研授课方式,形成独特风格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但现实中,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这一方面跟目前的考试方式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吸引学生。不少名人都提到,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某一位语文老师。可见语文渗透情感的力量是很大的,语文老师应该把握这一特点,钻研授课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每一个老师首先要自我了解——是活泼的还是文静的?是情感充沛的还是比较内敛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
  而在授课中,要特别抓好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很多情况下,课堂提问体现着教师的风格,更使教师的水平展露无疑。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脱离“标准答案”的束缚,力争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科学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的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闻所答是为何而来。
  第五,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把学生推向主体位置。
  第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不断产生新疑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形成教师授课风格的有效方式。教师应重视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4 加强阅读,多学科拓展,做知识型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提醒。因此,语文教师具备丰富的阅读储备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储备里,应体现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同时要特别关注科技书籍。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不断诞生,课本是不一定能跟上这个世界新陈代谢的步伐的,其在最新知识的收入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需要语文教师不断阅读,及时消化,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这不仅使教师自己、教师的课堂、所教的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无愧“学为人师”之谓;更对教师智慧的充实、灵魂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其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均发生了变化,与传统教育相比,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课
学生无法获得文章的整体感知、无法感受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韵味和魅力、无法形成最“本质”的语文素养。本文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明确“整体感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按照新课程标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馈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作文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或有话又不
摘要 文章表现和说明的中心意思、中心观点叫文章主题,也叫中心思想,在论说文里叫中心论点。不管什么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问题,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关键词 立意 中心思想    看一篇文章如何,首先要看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深刻,是不是有意义。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文章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都要以主题为中心。主题不明确、不集中,文章就容易出现“下笔千言,
体育课堂教学有自身的鲜明特征,为学生提供了独特开阔的学习活动环境,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操作的机会,它的主動性、活跃性、实践性、创造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我在基础课程改革实验中,着意寻找到三条“活路”,激活课堂,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一、教学内容突出“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科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要使课堂有活力,教师应考虑以下
城市化是礼嘉中学发展最大的背景.随着北部新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礼嘉中学在区党工委、教育局的领导下,以“礼嘉速度”,迅速由原来的农村乡镇初级中学发展成为重庆市联招学校
基础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一直是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针对“教学经验为何要理论化”、“教学经验如何理论化”、“教学经验是如何产生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的成果是什么”等
作为体育老师,我们在教学生锻炼方法,培养锻炼兴趣,从小养成爱好锻炼习惯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将所教内容与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另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用于语言阐释的交际活动,以译入语读者更好的获得原文信息为准则.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国内外广受好评.故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分析该电影
当前,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高潮,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