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主导下的语文测试探讨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_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冯渊老师,因文字而结缘。
  近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有较多关注,也会看看语文类杂志上的文章,这其中,冯老师回忆他学生时代几位语文老师的一篇随笔,给我留下过很深印象。我在大学开设写作基础课,在开始“感觉和记忆”的训练单元时,还把这篇文章作为例文推荐给学生。后来,我发现,他不但写得一手充满形象感的记叙类好文章,而且,在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探讨语文教学的学理性问题时,也能提出一些益人心智、给人启发的见解。再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投给《语文学习》“备课栏目”的文章,都是由他来初审,在我读他随笔、读他教学论文的同时,他,也一直是我文章的读者,而且读得认真仔细,能给我提一些修改意见,还不时纠正我文字乃至标点上的一些谬误。虽然几年来,我和他的见面,只有寥寥数次,但我们以文字为媒介而展开的对话,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古人说“文字缘深于骨肉情”,用于形容我和冯老师的关系,当然太夸张,但这样的文字交往此刻想起来,还是让人愉悦的,也是让人期待的。虽然我的观点,他未必全部认同,而他的一些分析结论,我有时候也要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但这种切磋,不会让彼此产生隔阂,只是增进了互相理解。我不敢说我的建议对他一定有用,但对我来说,他的每次意见,为我提供了反思自己文章的机会,更何况他主持《语文学习》“备课栏目”那么多年,阅文无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他的意见,我总是特别重视。也许正因为他看得多、见识广,再加上他当语文教师多年,晚近又担任教研员,始终活跃在语文教学第一线,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这样,以学识与经验结合为基础,他探讨起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就显得特别游刃有余,写出的文章,也特别实在。对于他的文章,虽然我时断时续一直在看,但当他把关于探讨语文教学命题的文章收集为一编寄给我并叮嘱我写序时,我始则惊讶,继则惭愧,终则佩服了。
  惊讶的是,想不到近年来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够写出这么多高质量的专题研究文章;惭愧在于,虽然自己也参与过上海地区不同类别的语文考试命题工作,也确实收集过这方面的资料,做过初步的研究,似乎也有过一得之见发表于报刊,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显然不能与他相比。当我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他结集的全部文章后,佩服之心,油然而生了。
  文章聚焦于语文教学的各类测试,特别是对阅读测试中命题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做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虽然切入文章的角度比较多,但有一个总特点贯穿始末,那就是强烈的问题意识。无论是整体的学理阐释(比如梳理国外布卢姆、安德森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知识点以构拟我们的测试层级目标);还是局部的对试卷题干用语或者所拟答案的解析,或者是对中外母语教学测试的比较研究,都是由当下语文教学实际问题、由命题工作遭遇的实际困难所引发的。这些问题既有操作层面的,更有观念层面的。或者说,这两个层面的问题有分更有合,使文章对问题的探讨,常常由操作而深入到观念,并由更新了的观念推动对现实操作的反思。这种由问题意识主导下的深入探讨,在他《拓宽文学类作品阅读题的文本选择路径》一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结论不但拓宽了命题者的视野,也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定式,有相当冲击力。其他如对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界定不清,阅读主观题答案要求的非主观性,探究性试题的设计缺乏探究的实质等问题,都做了深入分析,其结论也大多令人信服。
  冯老师虽然是从语文命题角度提炼出他论文集的关键词,但其意义又不局限于命题工作,更不仅仅是为语文教师出一套规范、合理的试卷作为指南(虽然这也很重要),它对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对语文界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语文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对推进语文教学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应试教育屡遭社会诟病时,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测量评价工作,理性看待考试问题包括命题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该论文集提出的观点,有的能澄清时下的一些模糊看法,有的能纠正语文界趋同性的偏颇见解,即便对一些你未必认同的分析和结论,也能促使你更深入地思考相关问题。阅读得来的这些显而易见的收获,大概是我读后佩服他的主要原因吧。
  是为序。
  (冯渊著,《语文要怎么考——中学语文命题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阅读方法”中提及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种方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将课文分成精读、略读以及自主选读三类,其中精读课文154篇,略读课文98篇,二者比例约为3∶2,可见略读课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略读教学的研讨与培训,不少教师对略读课文这种特殊文本和略读课文教学这类特定教学体系的认识十分模糊。  《略读耶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而厚重,语言品味在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诗歌因其动情而感人,这是诗歌的共性:因其独特而动人,这是诗歌的个性。因此,诗歌教学不仅要以情感人,体现诗歌的“温度”,更要展现其丰富的内涵,这是诗歌的“厚度”。温度要靠感悟,厚度则离不开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节好的语文课,感悟与理解缺一不可。  常作印老师执教
一、读文本初论人物  师:当我们把文言文的字句疏通之后,对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看法?  生:我喜欢廉颇,他是一位可爱的将军。当他得知蔺相如顾大局不与自己争高低之后,立即负荆请罪,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师:你说得不错。但还不够全面,尤其是没有看到廉颇的担当精神和谋略。请再看文本,有谁能做补充?  生:赵王赴渑池之会,廉颇送赵王到边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这一点,已经并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把阅读教学定义为一种对话的过程,有其理论渊源。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和交往,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人类对话方式。作品的价值,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读者的接纳和共鸣成就了作品的价值。否则,作品不过是一些僵硬的印刷符号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
考察黄厚江的课堂,我们发现:善于运用教学辩证艺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诸多元素的“和合共生”,是他本色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特征。  所谓和合共生,就是使本来对立矛盾的诸多元素达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下面我们就以《我的叔叔于勒》这堂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引领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和合共生的教学特征。  一、教学内容:简约与丰富的共生  黄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围绕小说
按常理来说,诗歌教学离不开对意象的分辨和赏析,但小学诗歌教学与意象无涉,初中语文教材的前几册也避谈意象。初中教材里遇到该谈意象的地方,有时用其他的词语替代,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思考探究”提到“‘杨花’‘子规’两样景物”,只说“景物”,避谈“意象”;又如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的“阅读提示”说“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
提高阅读学习效率,掌握并运用好方法尤为必要。阅读学习方法在阅读学习中发挥着“桥”和“船”的作用。掌握好学习方法,可以使人读得更科学、更有效。《阅读方法指导论》一书是语文课程学习指导丛书中的一部,力求通过对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使学习者避免暗中摸索,走上阅读的快车道。如何让阅读学习方法走进学习者,使其理解更透彻,掌握更正确,使用更合理?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理论建构和实践运用的统一。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经过多种形式的各级培训,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反思目前的教学,我们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聚集于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增强思考教学理念的意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实践,但只满足于把书教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对教学理念的思考。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引领着教师教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教师成长为名师、“大家”的必备
朱春玲(以下简称“朱”):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模式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作文样式,被称作“高考体”。请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谈谈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张丽钧(以下简称“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高考作文阅卷的日子里,内心总是十分纠结。我觉得,孩子们感染了一种“雷同病”——说着极其相似的话,抒着极其相似的情。他们的立意会撞车,他们的论据会撞车,他们的语言也会撞车。好不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德行、气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也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与现代的先进理念相结合,从一个良性的角度重新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去学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