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11年的“传递_____”和2012年的“垒高自己”之后,2013年江西省的中考作文题目“带着_____出发”继承了近年来一题式作文的形式,而且还设置了写作的导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材料可写,有内容可表达。这也延续近年来江西省中考作文命题呈现出的趋势。
一、审题关键和构思方法
1.审题的关键点
写作导语中的主体是“我们”,提示的“带上出发”的内容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等,它们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激励着我们勇往前行”, 命题人倡导考生在作文中宣扬正能量,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真作文”。要做到“真”,文章就应该“以理服人”或“以情感人”,就要剔除那些无痛挠痒、无病呻吟的文字,就要在“众里寻她”中寻找到与众不同之处。总而言之,这道作文题,在最大化照顾所有考生的同时,希望让考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独特体验的真作。
2.构思方法
我们可从用以下方法构思:
(1)片断组合构思法。一般采用三个片断组合的方式构思全文,如众星拱月般烘托出全文的主旨。如叙述学习生活中经历的三件小事:大雨中,爸爸跑去車库取车送我;与妈妈闹矛盾后,妈妈依然给我削苹果;弟弟说自己是男子汉,要保护我。体验亲情的幸福,带着亲情的幸福出发。
(2)波澜起伏构思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因此要展现出事件的曲折之美。如叙述自我成长中的一次挫折:拿到发下来的试卷,看到红色刺眼的低分,我茫然而又失望,心情跌落到了最低谷。而偶然间映入眼帘的一株在风雪中尽情绽放的小花,却给了我前行的力量,让我从中得到了启迪,由此奋发向上。
(3)典型人物构思法。选择一位历史名人,选取他(她)的生命历程中的一处精彩情节,彰显人格的魅力,突出主题。如选取历史中的风云人物——越王勾践,叙述他沦为“亡国奴”之后,带着复国之志,每天卧薪尝胆,终于复国的故事。
(4)引经据典构思法。写成议论文,引用经典事例和名言加以佐证。如开篇提出文章的论点:带着宽容出发。行文中列举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张英“三尺巷”的来历,并列用相关的名人名言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行论证。
(5)文体出新构思法。用具有“语文味”的文体——书信、日记、访谈、论坛等形式进行包装。如采用节目访谈的方式,将自我拟化成一位节目主持人,邀请奔赴雅安地震施救的志愿者廖智、为救学生而失去双腿的张丽莉、支持女儿无偿捐献器官的何玥母亲等几位嘉宾进行采访,凸显“带着爱心出发”这一主题。
二、写作误区提醒及备考建议
今年江西卷作文题在审题上没有什么难度,但要写好,确实要花一番工夫。在阅卷中,我们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希望能够引起考生们的注意。
“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等出现在写作导语中的这几个词语成了考生填入作文题的高频词语,在阅卷老师的电脑屏幕中反复出现,这怎么不会让阅卷老师出现审美疲劳呢?再看看那些独具匠心的文题吧,如填入“你的诱惑”“幸福的斜度”“木屑味儿”“向日葵的祝福”等词语的文题,却能让阅卷老师的双眼顿时一亮。因此,笔者要告诉下一届的学子们,如果能让你补充文题或自拟题目,一定要来个与众不同的文题,这样,你在作文的起跑线上就已经赢了,作文的起评分也就更高了。
为应付中考作文,有些考生在考前选择练习“快餐式”“百搭式”的作文,如背熟三个人物的片断:屈原投江、杜甫忧民、苏轼豁达,然后遇上任何作文主题都可在适当变换后成文。他们以为就此掌握了作文应试的法宝,如在此次作文中就套上“带着爱国出发”的外衣沿用这些材料,却挂羊头,卖狗肉,套作拼凑感非常明显。你说,这样的作文能得高分吗?好在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较往年有所减少,更多的考生将写作的视角投放在了现实的学习生活之中,选取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感强的鲜活材料,这也让所写的文章有了生命力。
结合2013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阅卷情况,笔者对2014年参加江西中考的考生强调以下几点:
1.实出细节
细节,细节,你在哪里?阅卷老师一次次呼唤,一次次把你寻觅。阅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考生的作文缺少精彩的细节描写,叙述十分平淡。如“带着目送出发”,考生只是简单地叙述了考前父母目送自己进考场的这一过程,然后用大篇幅的文字写父母如何爱自己,自己要如何回报父母。在关键点“目送”的这一细节上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整篇文章让人读后的感受是索然无味的。我们呼吁,记叙类的文章理应在文中展现精彩生动的细节。
2.卷面整洁
从2013年的多份仲裁卷中,不难发现,很多考生因字迹不整、卷面不洁导致失分。笔者记得有份试卷,两位评卷教师给出的分数分别是48分和39分,足足相差9分之多。只要两者给分相差5分以上,试卷将自动转到阅卷组长处,即笔者的电脑上进行仲裁评分。这是怎么回事?笔者细细地阅读了这篇作文,字不算整齐,文中有多处涂改,字迹也不清晰,这是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再细读文章,内容可真不错!作者运用了演讲稿的形式,语言流畅优美,内容翔实,说理有力,从内容上看,完全应给高分啊!最终,我还是给了这位考生高分,但真的好险。因此,我特别强调:作文的外衣(字迹、卷面、段落)对作文得分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审题关键和构思方法
1.审题的关键点
写作导语中的主体是“我们”,提示的“带上出发”的内容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等,它们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激励着我们勇往前行”, 命题人倡导考生在作文中宣扬正能量,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真作文”。要做到“真”,文章就应该“以理服人”或“以情感人”,就要剔除那些无痛挠痒、无病呻吟的文字,就要在“众里寻她”中寻找到与众不同之处。总而言之,这道作文题,在最大化照顾所有考生的同时,希望让考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独特体验的真作。
2.构思方法
我们可从用以下方法构思:
(1)片断组合构思法。一般采用三个片断组合的方式构思全文,如众星拱月般烘托出全文的主旨。如叙述学习生活中经历的三件小事:大雨中,爸爸跑去車库取车送我;与妈妈闹矛盾后,妈妈依然给我削苹果;弟弟说自己是男子汉,要保护我。体验亲情的幸福,带着亲情的幸福出发。
(2)波澜起伏构思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因此要展现出事件的曲折之美。如叙述自我成长中的一次挫折:拿到发下来的试卷,看到红色刺眼的低分,我茫然而又失望,心情跌落到了最低谷。而偶然间映入眼帘的一株在风雪中尽情绽放的小花,却给了我前行的力量,让我从中得到了启迪,由此奋发向上。
(3)典型人物构思法。选择一位历史名人,选取他(她)的生命历程中的一处精彩情节,彰显人格的魅力,突出主题。如选取历史中的风云人物——越王勾践,叙述他沦为“亡国奴”之后,带着复国之志,每天卧薪尝胆,终于复国的故事。
(4)引经据典构思法。写成议论文,引用经典事例和名言加以佐证。如开篇提出文章的论点:带着宽容出发。行文中列举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张英“三尺巷”的来历,并列用相关的名人名言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行论证。
(5)文体出新构思法。用具有“语文味”的文体——书信、日记、访谈、论坛等形式进行包装。如采用节目访谈的方式,将自我拟化成一位节目主持人,邀请奔赴雅安地震施救的志愿者廖智、为救学生而失去双腿的张丽莉、支持女儿无偿捐献器官的何玥母亲等几位嘉宾进行采访,凸显“带着爱心出发”这一主题。
二、写作误区提醒及备考建议
今年江西卷作文题在审题上没有什么难度,但要写好,确实要花一番工夫。在阅卷中,我们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希望能够引起考生们的注意。
“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等出现在写作导语中的这几个词语成了考生填入作文题的高频词语,在阅卷老师的电脑屏幕中反复出现,这怎么不会让阅卷老师出现审美疲劳呢?再看看那些独具匠心的文题吧,如填入“你的诱惑”“幸福的斜度”“木屑味儿”“向日葵的祝福”等词语的文题,却能让阅卷老师的双眼顿时一亮。因此,笔者要告诉下一届的学子们,如果能让你补充文题或自拟题目,一定要来个与众不同的文题,这样,你在作文的起跑线上就已经赢了,作文的起评分也就更高了。
为应付中考作文,有些考生在考前选择练习“快餐式”“百搭式”的作文,如背熟三个人物的片断:屈原投江、杜甫忧民、苏轼豁达,然后遇上任何作文主题都可在适当变换后成文。他们以为就此掌握了作文应试的法宝,如在此次作文中就套上“带着爱国出发”的外衣沿用这些材料,却挂羊头,卖狗肉,套作拼凑感非常明显。你说,这样的作文能得高分吗?好在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较往年有所减少,更多的考生将写作的视角投放在了现实的学习生活之中,选取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感强的鲜活材料,这也让所写的文章有了生命力。
结合2013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阅卷情况,笔者对2014年参加江西中考的考生强调以下几点:
1.实出细节
细节,细节,你在哪里?阅卷老师一次次呼唤,一次次把你寻觅。阅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考生的作文缺少精彩的细节描写,叙述十分平淡。如“带着目送出发”,考生只是简单地叙述了考前父母目送自己进考场的这一过程,然后用大篇幅的文字写父母如何爱自己,自己要如何回报父母。在关键点“目送”的这一细节上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整篇文章让人读后的感受是索然无味的。我们呼吁,记叙类的文章理应在文中展现精彩生动的细节。
2.卷面整洁
从2013年的多份仲裁卷中,不难发现,很多考生因字迹不整、卷面不洁导致失分。笔者记得有份试卷,两位评卷教师给出的分数分别是48分和39分,足足相差9分之多。只要两者给分相差5分以上,试卷将自动转到阅卷组长处,即笔者的电脑上进行仲裁评分。这是怎么回事?笔者细细地阅读了这篇作文,字不算整齐,文中有多处涂改,字迹也不清晰,这是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再细读文章,内容可真不错!作者运用了演讲稿的形式,语言流畅优美,内容翔实,说理有力,从内容上看,完全应给高分啊!最终,我还是给了这位考生高分,但真的好险。因此,我特别强调:作文的外衣(字迹、卷面、段落)对作文得分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