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意识之觉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nb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克里利家族祖孙三代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论述了她们各自寻求自我幸福和爱情的情感经历,展现了在特定的时代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荆棘鸟女性形象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成名作《荆棘鸟》,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青睐。小说通过讲述20世纪初澳大利亚克里利家族祖孙三代的情感经历,成功塑造了三位女性——姑祖母玛丽·卡森、母亲梅吉和女儿朱丝婷的形象,阐述她们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对传统女性命运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在此过程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的心灵历程。这些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以不同的方式,勇敢地和传统女性命运抗争,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却毫不后悔,展现了她们在特定的时代中自我意识觉醒、不断成长、追求幸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美和人性美。
  
  二《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
  
  1、玛丽·卡森
  作者笔下的玛丽·卡森是一个聪明过人、勇敢无畏、自立自强,但又专横、刻薄的女性形象。身为克里利家的长姐,出生低微的玛丽·卡森为了改变自己贫苦的命运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她的出生地——爱尔兰,一个“女人非得有教养,有背景,才能找上一位阔丈夫”(考琳·麦卡洛,72)的地方。她独自一人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一个“有钱的男人不是那么挑剔的国土”(考琳·麦卡洛,72),凭借着“一张脸,一个身子和一个比人们认为女人应该有的更聪明的头脑”(考琳·麦卡洛,72)成功地赢得了新南威尔士最大的庄园德罗海达的拥有者、年长于自己的迈克·卡森的心。这桩婚姻让她从此摆脱了阶级和经济的束缚。但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玛丽·卡森中年丧夫丧子,可这并没有挡住她醉心于财富积累的野心,她拒绝和抵制所有可能再婚的理由和机会,道出了拥有女性身份难言的苦衷,“一旦成为某人的妻子,她就得屈居于某人之后,成为附属他人的人”(考琳·麦卡洛,78),于是她选择保持贞洁的寡居生活。
  然而,玛丽·卡森在表现出非凡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她极强的自私欲,折射出她人性中美好东西的逐渐丧失。玛丽·卡森是女权主义的极端代表。她虽然赢得了财富、地位,但却失去了亲情和爱情。守寡后,她拒绝周围男人的追求孤独一生,为的是保持对她所拥有一切的绝对控制权;她把弟弟召来德罗海达,是因为想到自己来日不多,庞大家产无人继承之后的无奈之举,并非真正出于亲情感召;她深深迷恋上了漂亮神父拉尔夫,但她心里非常清楚,他所敬重的并不是她,而是她的钱;当她得知拉尔夫爱上她的侄女梅吉,她利用自己庞大的资产作为诱饵,将拉尔夫引诱到红衣主教的位子上去,让他永远得不到梅吉,也断送了侄女的爱情。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只要能达到目的,她从不考虑给他人造成的伤害,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作为一个先于同类而觉醒的女性,玛丽·卡森脱离了传统的男权压制,在男性世界中博得了一席之地,但与此同时,她却陷入了更为可悲的人性迷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她是令人敬佩的叛逆者,同时也是个不幸的女人。在努力摆脱社会对女人的束缚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女性气质和作为女人应该享受的幸福,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梅吉
  克里利家族的第二代女性梅吉,是小说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她和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贯穿了整篇小说的始终。梅吉一出生,环境就决定了她的与众不同,母亲的漠视使她缺失了一般女孩子的矫情;父兄的怜爱关怀和广袤的草原使她个性勇敢,至纯至善至真。也正是她的这一点深深吸引着拉尔夫神父。他们初次见面时,梅吉只有十岁,拉尔夫已经二十九岁了,然而年龄的悬殊丝毫无碍于他俩的相互吸引。
  尽管梅吉十分清楚神职人员是不能有爱情、婚姻的,但她还是以无比的勇气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她要从上帝手中夺回属于她的拉尔夫。然而梅吉最后没能与她深爱着的拉尔夫结婚,因为拉尔夫“爱他的上帝胜过她”。于是梅吉嫁给了牧工卢克,仅仅是因为卢克长得与拉尔夫异常的相似。梅吉本以为她能够从卢克身上找回她所失去的东西——爱情、家庭、丈夫和孩子,然而卢克也未能成全她,因为卢克娶梅吉也并不是真心爱她,而是为了想得到在基努那或温顿附近的10万公顷土地。
  经历了种种坎坷和碰壁之后,梅吉觉醒起来,大胆质疑上帝的合理性,并决心和他争夺拉尔夫。她和拉尔夫私会,离开卢克,生下戴恩。上帝阻碍梅吉和拉尔夫在一起,梅吉却用女人特有的方式和上帝对抗。对梅吉来说,戴恩是教会决不会从拉尔夫身上得到的东西,是自己与上帝争夺拉尔夫的胜利果实。她把上帝看成是自己的情敌——一个女人。戴恩意外溺水而亡后,她认识到:“我真以为我能打败上帝。可是女人没有一个能打败上帝的,因为他是一个男人。”(考琳·麦卡洛,539)梅吉从上帝那里夺来的东西又回到了上帝的手中,在与上帝的较量中梅吉最终失败。梅吉苦苦和命运抗争,追寻温馨幸福的生活,最终却没有突破男性权威的阴影。
  
  3、朱丝婷
  出生于1937年的朱丝婷是克里利家族的第三代女性。她生活在新的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思想前卫、豁达、深邃,对自己及社会的现状有着非常清楚认识,爱情与婚姻已不再是她最终追求的目标。当朱丝婷宣布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那一刻开始,女性终于超越了既往单纯对经济独立或爱情婚姻自主的追求,转而争取主宰自己命运、与男性平等相处的权利。
  朱丝婷强烈渴望个性自由和精神的解放。因此她竭力追求自己的事业,以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朱丝婷对事业追求的热忱并不亚于玛丽·卡森,但她的选择却高于玛丽·卡森。她在追寻一种能找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职业。而玛丽·卡森却没有条件去挑选自己喜欢的职业,凡是能增强自己经济实力的事,她都愿意做。因为拼命地抓钱聚权,玛丽·卡森不得不压抑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正常”需求。而朱丝婷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做个演员,这种选择是以实现自身价值为出发点的,显示出女性渴望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独立的思想。
  对待婚姻,朱丝婷不像她的母亲和外祖母那样渴望有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相比之下,她更乐于独身,因为她很害怕婚后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讨厌家务劳动。当母亲梅吉问她:“你不想结婚吗?”她显出一副蔑视的样子说道:“根本不可能!哭天抹泪,像叫花子似的度过我的一生,哈,哈,哈,我才不干呢!”朱丝婷对婚姻是鄙视、回避和拒绝的态度。
  婚姻是男性压迫女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传统的婚姻关系中,女性的自我受到压制,她们只能服从男性权威,朱丝婷对婚姻的抗拒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希望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低眉俯首”的奴仆。朱丝婷不打算结婚并不意味着她打算过一种禁欲的生活。正相反,她的情欲甚至比她的母亲,外祖母的情欲更为强烈,更为桀骜不驯。事实上她的爱情道路也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而且是一条与其母亲,外祖母所走过的截然不同的路。
  她的童贞是在她选择失去的时候失去的。她不是立足于一个女性的立场去做这件事,而是作为一个人,要尝试一下“它”的感受。所以她比较冷静地给自己物色了一个富有魅力而有经验的成熟男人。在她看来,女人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将童贞保持到结婚,因为男人、女人都是人,那么女人也有权力去尝试它。朱丝婷心中并不是没有爱,但是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以致她认为自己不能够爱,不能接受婚姻生活。朱丝婷把全部的热情与爱心都投注到弟弟戴恩身上,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与责任感,仿佛戴恩只属于她一个人,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在她眼中任何男性都黯然失色。戴恩的死固然给了朱丝婷沉重的一击,令她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与自责,但也正是戴恩的死唤醒了朱丝婷本真的一面,引导她走上了一条健康的情感道路。
  
  三结语
  
  《荆棘鸟》中克里利家族祖孙三代女性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重视自身的感情。她们不甘心从属于男性,她们追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哪怕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不仅表现在具体的单个人物身上,而且从总体上看这三代女性,也呈现出女性自我意识不断成长和走向成熟的趋势。玛丽·卡森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展示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强烈不满。梅吉在某种程度上遭遇了和母亲同样的命运。到了第三代不但在思想上全面否定传统的女性观,并积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总而言之,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为我们展现了女性意识从模糊到觉醒,再到强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澳]考琳·麦卡洛,曾胡译:《荆棘鸟》,译林出版社,2001年3月。
  [2] 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
  作者简介:殷丹,女,1981—,湖北孝感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迟子建小说语言的独特性来自于她独特的童年生境,是一种将人类引入自然的生态语言,显露出自然自在的生命特征和对精神故乡的坚守。这种语言以回归自然、回归生存大地、回归纯朴人性的方式,给笼罩在生态灾难下的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与自然亲近的救赎之路。  关键词:迟子建生态语言自然自在性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当生态灾难如潘多拉的盒子露出它狰狞的面目时,当生态批评在中国这片古老
期刊
摘要30年代,左翼作家张天翼经常以革命为大背景,描写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超越了知识分子革命生活的物质和身体层面,更多地关注知识分子深层心理在“革命”这个大命题的强烈辐射下,出现的旧式心理显影和精英意识的变异。他对于“革命知识分子”的独特观照和深刻批判,审慎地提出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和自体精神建设的历史性问题。  关键词:张天翼“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精英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充分应用了象征的手法。本文通过人物的象征、客观形象的象征和动物的象征三个角度分析了作品中象征技巧的运用。  关键词:象征硬汉精神大海鲨鱼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象征,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像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情感,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它主要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海明
期刊
摘要格非、李洱、徐坤是90年代以来,在学院知识分子题材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三位小说家,本文通过分别论述三者的相关作品,讨论作为知识分子的纯文学作家,如何以写作行为应对巨变中的现实,以及他们的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和症候。  关键词:学院知识分子叙事格非李洱徐坤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格非:冲突的叙事    80年代作为先锋小说家登上文坛时,格非致力于重新翻捡为宏大叙事所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创作以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日常性和世俗性,但这并不等于她的作品远离现实、远离政治,她的小说无不体现了她创作的趋时趋利。40年代后期,她的创作更贴近政治,见出她努力适应新的政治环境的渴望。  关键词:政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许多人认为张爱玲的创作只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男女关系,题材没有时代性特色,突出的是人性或人的世俗
期刊
摘要何其芳的诗作《预言》问世,标志其诗歌创作进入新的起点。本诗无论是故事的取材、抒情对象的选择,还是表达的方式和情感的传达等,各个方面都表达出象征主义和晚唐五代诗歌对诗人的影响。  关键词:何其芳瓦雷里通感色彩  中图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    创作诗集《预言》时(1931—1937)的何其芳,“自以为是波德莱尔散文诗中/那个忧郁地偏起颈子/望着天空的远方人”,此时最为吸引他的就是法国的
期刊
摘要在当代颇具影响的作家中,林白的写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但她的这种个人化写作,成功地穿越了个人化写作过于关注内心世界因而视野狭窄的沼泽,展现了一幅散落有致的生命图景。她把个人性极强的从容散淡的写作手法,与现代性的精神内涵相结合,用回忆和幻想等多重视点回溯个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存在境遇,有孤独恐惧,有无奈忧伤,更对个体精神的现状和未来充满了温暖而明亮的思考与关怀,《万物花开》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北美新移民作家少君的旅行散文的思想内涵与写作意识,从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的视角,评析其在20世纪旅游文学发展脉络中的特质,并提出“新移民”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问题。  关键词:新移民作家少君旅行散文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中,耳目充盈着各种媒介泛滥喧嚣的信息潮流,你的内心是否会感到些许的寂寞和荒凉?在标榜理想、激情、主体性选择
期刊
摘要《太阳照常升起》刻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迷失的一代”的迷茫和抗争。一方面传统的道德伦理正逐渐消失,恪守传统的道德也已为人们所漠视,另一方面人们并没有完全接受战后混乱的伦理观,他们努力在虚无的情境中回归传统,艰难地维持并发掘着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准则”。实用主义的交换价值观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对付虚无、并在社会中生存、获得生存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刻画主人公们的迷茫、挣扎和探索,海明威给读者提
期刊
摘要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及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聊斋志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文章从当前“聊斋学”的现状出发,简要梳理了《聊斋志异》在西方的译介与研究过程,并进行扼要评析,以求有助于对《聊斋志异》的进一步研究,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聊斋志异》译介与研究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我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