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自在的生态语言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迟子建小说语言的独特性来自于她独特的童年生境,是一种将人类引入自然的生态语言,显露出自然自在的生命特征和对精神故乡的坚守。这种语言以回归自然、回归生存大地、回归纯朴人性的方式,给笼罩在生态灾难下的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与自然亲近的救赎之路。
  关键词:迟子建生态语言自然自在性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当生态灾难如潘多拉的盒子露出它狰狞的面目时,当生态批评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始绽放它青翠的生命绿色时,迟子建的小说像百脉泉一样,涌出对生命和自然关注的涓涓细流,汇成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叹息中的感伤,痛苦中的思考,了悟后的微笑,她的小说中触目所及的都是对所有生命的关注。而这种对生命感情的倾注,正是由她独特的写作语言完成的。
  
  一
  
  迟子建的小说语言是一种生态语言,昭示着语言和自然的隐秘的联系。生态是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意义上的生态。生态语言是以生态整体为中心,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语言系统。海德格尔指出,在科技和工具理性至上的工业文明时代,诗人肩负着将人类重新引入“存在”澄明之境——自然的使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鲁枢元先生也一直呼吁“文学恢宏的弱效应”。迟子建的小说语言正是一个敞开的“家”,她的语言中人、民俗、自然、社会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深刻阐释了生命的疼痛与欢愉,自然的玄妙神奇以及乡土风情的动人力量。
  美国著名学者豪根(Einar·Haugen)在1970年8月发表的报告中谈到“任何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曾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境的相互关系。一棵树的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汲养于扎根的沃土,受惠于无私的阳光,有赖于四季的风雨。同样,能用生命大智慧建立心灵幸福栖息地的迟子建的语言,形成于她的童年生境。
  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北极村是中国最北的一个村屯,地处黑龙江边。北极村拥有最为迷人原始的自然景观,有烟波浩渺的黑龙江,有苍莽无边的大森林,有赏心悦目的大冰雪,有奇异的极光和白夜,有隔江相望的俄罗斯风情。那里古风纯朴,宁静清新,乡土气息浓郁,是我国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圣境。
  冬季,到处白雪皑皑,大森林像水晶宫一样,可谓是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晶莹而如玉。迟子建的童年是在北极村外祖母家度过的,这里也是迟子建的心灵永远栖息的地方。“北极村是我的出生地,是中国最北的小村子。每年有多半的时间被积雪覆盖,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我记得那里的房屋的格局、云霞四时的变化、菜园的景致和从村旁静静流过的黑龙江。”
  童年的迟子建是孤独的,但是她并不寂寞,这位远离父母的孩子在自然、姥姥和东北边陲风情的滋养下过着充实的日子。她与原始的自然为友,自然教给她生命的语言;她与爱讲故事姥姥相伴,姥姥给了她想象的触媒。北极村的乡土风情是俄罗斯、东北风情和山东民俗的集合体,她在那里见识了人生的大千世界,知道了什么是生的喜悦、什么是死的哀伤,她在北极村有了无数的关于生命的追问。童年生境中本真的自然、本真的人心、本真的人生使她小说的语言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态性。
  独特的童年生境使迟子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能够相互吸纳和交融,海德格尔曾在《柯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中说,诗人的创作是“那种让万物进入敞开的道说”。迟子建的小说语言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她童年生境所处的生态系统具有同构的关系。与自然其他物种的交流形成的语言更贴近了生存的地面,更贴近了人生的最柔软最本质的内核。她的语言是谛听故乡大地的生命之音,并发之于声,是对自然之神圣的感悟。她的语言代表着与自然保持着亲密关系的纯朴人民,对生命残忍与悖论的理解和生命延续的渴望。
  
  二
  
  迟子建生长于一个远离工业文明的东北乡土世界,看到听到触到感受到的都是本真的自然和纯朴的乡风乡情。成年后在哈尔滨定居,又使她面临与故乡迥异的都市生境。生境的变化使她小说语言呈现出自然自在的生命特征和精神故乡的坚守的特征。
  正是缘于童年生境对于生命与爱的领悟,她的语言是自然自在原始的存在。这自然自在的语言是迟子建的心声,她给大家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天籁”美的故事。在她笔下,原始丰富的林莽、引人入胜的木刻楞房屋、白夜、极光、大雪、黑龙江、渔汛、秧歌都是那片晶莹土地上生长的鲜活坚韧的生命。她的语言充满自然中万物的相互融通,《北极村童话》中有段关于云的描述,“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里睡觉,有的像猫在捕捉老鼠,还有的像狗、像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者、飘着。天真大!它能容得下那么多的云。云多好呀,它可以睡觉,可以奔跑,可以俯身看到树木花鸟,可以仰头望见星星月亮”。几句话生动细腻、灵动传神,云有雪的颜色,有狗、猫的形状,有人的奔跑姿态和热爱自然的本性。云、动物和人,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
  从迟子建的小说中,能够体验大自然的情感,能够在人类的精神故乡中实现人与自然间自由欢畅的灵魂交谈。迟子建的语言是诗的语言,蕴含着人类与土地血肉相连的、对大自然的想象性的赞美,“孩子们对着冰排吱吱喳喳地叫着,逢着大冰块被旁边的冰块挤压而撞碎的时候,他们就跳起来欢呼……碎银般的小冰块四处飞溅,水面被激起无数朵水花,那才是人世间真正的珠光宝气呢。”
  作者对大地怀着深厚的感情,她说她的写作是沾了地气的光,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中,形成了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态伦理意识。她的语言朴素质感,沉静凝练,充满了童话色彩:“土地真是奇怪,只要是点了种,到了秋天就能从它的怀里收获成果。别以为成果是千篇一律的,它们出土时姿态万千,可见这土地有多么奇妙,让它生什么它就生什么。圆鼓鼓的白土豆出来了,它的皮嫩得一搓即破。水灵灵的萝卜也出来了,它们有圆有长,圆的是红萝卜,长的是青萝卜。宛若荷花骨朵一般的蒜出土时白白莹莹,而胡萝卜被刨出时个个颜色金红。”对迟子建来说,土地就是大自然的化身,只有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只有在大地的怀抱里,才能真正得到清澈透明的笑,细腻深刻的满足。
  迟子建后来都市写作的语言更加的富有质感和动感,同样是原生态的字里行间,由于描写对象的区别,折射出的是人远离自然的哀伤。“我不敢再看这些有声有色、内蕴丰富的树。虽然它们现在是单调的,但我相信它们比我更富有激情。它们的根能在泥土中像银蛇一样浪漫地飞舞,而我则如浮萍一样在大地上漂流。”
  迟子建小说中萦绕的乡土情结,她对自然大地之母的崇拜眷恋,是与她对都市生活中钢筋混凝土和贫富分化的厌恶分不开的。“乌塘的色调是灰黄色的。所有楼房的外墙都漆成土黄色,而平房则是灰色的。夕阳在这片土黄色与灰色之间爬上爬下的,让灰色变得温暖,使土黄显得亮丽。街巷中没有大树,看来这一带人注意绿化是近些年的事情,所以那树一律是矮矮瘦瘦的,与富有沧桑感的房屋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样的场景让人心酸,灰黄、灰色和土黄是大地裸露的肤色,由于无知与狂妄,人类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又由于自私与贪婪,人与自然的失衡与冲突在加剧,生命的绿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我们强烈的依赖于人造的技术,迷失于物欲的无止境膨胀和暂时的满足。我们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我们面对人造的自然和建筑还有愈来愈冷漠的人心。迟子建用她的写作在抗争,抗争人性的变异和自然的沦落。在抗争的同时,在也在构建,构建一个如诗如画北极村童话,一个永远的精神故乡。
  
  三
  
  迟子建的语言如话家常,亲切朴实中表现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客观地说,她并不是自觉的生态书写者,然而,她是一位天生的自在的生态语言的运用者。迟子建的语言是诗性语言,她以回归自然、回归大地、回归人性的方式完成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坚守。“儿童、故乡、往古、东方、女性、自然、艺术、田园成了对抗现代工业社会、挽回世道儿女心的希望。”
  迟子建是一个内省唯美的人,她在东北边陲的优美自然风光中体悟着自然,深切的感受到人作为大地孩子的苦难和无知。她怀着悲悯之心揭示了生命本身的残酷和悖论,而人类的本真状态和理想状态,就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默契关系。迟子建说:“我所熟悉的场景,那些草墩上的野菜,一道道银蛇似的的灵巧的小溪,以及公路、桥梁、夏日的河滩、冬日的雪场,却因久久的原来而变得愈发亲切、愈发清晰了。我知道我的文字只有这一时刻才变得格外真实和有情。”
  自然,作为万物涌动生长之根本,在迟子建那里与人具有非常和谐的关系,即是人类之父母,又是人类的朋友和师长。迟子建对整体生态精彩却意味深长的尊重,打动了很多人的心灵,那是人类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这种声音正是人类希望“诗意栖居在大地”的愿望。在这种声音中,迟子建谴责了人类藐视自然的狂妄和自私,蕴育着自然和纯朴人性所特有的生命温暖。
  童年生境中的美好和城市人类中心主义的残缺,成就了她小说语言的生态性。她的描述,正是一种诗意的敞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她的语言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颜色、形状、欢愉和哀伤。迟子建所勾勒东北乡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原始、蛮荒与自然化特质,宁静和谐、纯净朴素、自在自然,具有野性活力和生命的张力。
  她在聆听和应和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诗意栖居的生态家园,一个充满了生命神性和灵性的生命乡土。这种生命初始神性和灵性是具有后现代性的,它源于处于生态恶化中的人类,对业已丧失的与大自然最初始的亲近的怀念。这种怀念是一种深层生态主义的呼唤,致力于破除生态哲学和生态运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试图通过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并最终建立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理想的生态社会。
  迟子建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深深明白现实科技力量的强大,但她更相信人类真心的无敌。而文学正是人类的良心和灵魂栖息的支撑。所以她宁愿自己的小说永远不被改编,也要坚持内心真实声音的有效表达。她的坚持是对文学生命和文学使命的坚持,是对一位优秀作家责任感的坚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直到今天,迟子建一直执著地抒写着她的故乡那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她神奇的感觉,神奇的感觉又使其作品有一种神奇的氛围。生态批评家和生态语言学者都认为,时代的过度工业化的偏颇、生态的严重失衡需要生态语言的回归。
  语言是一种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的永恒表达和介入力量,它从各个角度反映生态的变迁,并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显示来影响社会工程。“当前的语言是众声喧哗的语言,是工业语言、科技语言、网络语言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明显脱离人的意识的本真。人的意识的根本状态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关于生命和自然的表达却越来越少。只有我们的言说融进自然万物的生命意志,我们才能完成对自然和自我的双重救赎。
  迟子建的小说语言给了我们一个文学创作和解读的新的向度,这就是生态语言的角度。如果我们的作家坚持用生态语言写作,如果我们都真诚的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并秉承生命整体主义进行思考和阅读,我们的语言会拥有更为强有力的渗透力量,我们的文学会重构生态时代新的文化范式,我们的文明才会走向更为和谐以及长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
  [2] 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
  [3] 迟子建:《原始风景》,《迟子建中篇小说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4]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迟子建中篇小说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5]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6] 阿尔贝特·施韦泽,陈泽怀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7月。
  
  作者简介:韩玉洁,女,1976—,河南开封人,苏州大学在读博士,教师,研究方向:生态批评、园林美学、文艺学,工作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池莉的短篇小说《一夜盛开如玫瑰》以作者特有的冷静、犀利,又带着些许戏谑的风格讲述了一位单身女大学教授苏素怀同一位男出租车司机在夜间的一段偶遇。池莉机智地采用了全知视角,带领读者在“苏素怀”、“出租车司机”、“旁观者”的三个身份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共同探索具有特定身份的男女性心理,对知识女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做出思索和分析。  关键词:《一夜盛开如玫瑰》全知视角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三毛是一位经历独特、饱受中西传统现代文明冲击的女作家,受到各国各阶层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三毛本人的个性特点及其作品的分析,主要以她的作品《西风不识相》、《这样的人生》、《五月花》为例,用比较文学中形象学的方法解读她笔下形色各异的外国人形象,从而审视三毛在外国文化里的“自我”与“他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三毛其特殊的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诸多妙笔生花的外国人形象,从而更好的欣
期刊
摘要《边城》以灵秀的湘西边陲为背景构筑了善与美的“希腊小庙”,在平凡自然的人事中,讴歌了爱情、亲情、邻里之情。作品将人性美作为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散文诗化的语言文字、美化的社会生活、自然化的人物描绘出湘西世界中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个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
期刊
摘要东北作家群创作的许多作品都属于民俗文艺。东北作家群以描写独特的东北地域民俗而怀念故乡,抒发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起人民的爱国之情,使人们奋起抗日,保家卫国。民俗文艺是东北作家群的一种隐蔽的抗战策略,这种抗战策略往往被人们忽视。  关键词:民俗文艺东北作家群抗战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在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中有许多民俗文艺。民俗文艺是指在民俗笼罩下,与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史铁生的创作谈起,探讨其审美追求的背后有着较为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对苦难的敏锐感受,不仅从其个人的遭际出发来厘清这种审美价值所蕴含的深度和高度,而且还从“宗教与爱”相关联的角度来透析“苦难”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苦难救赎爱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史铁生的创作从80年代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到90年代的《老屋小记》、《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
期刊
摘要:在《起死》中,鲁迅用戏谑的笔法,讽刺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起死》题目的背后,隐喻着如何更生中国文化的严肃命题,也隐喻着他的思想正在孕育着一个新的“起死”过程。  关键词:相对主义文化批判同构调侃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1935年12月,鲁迅连续写了《出关》、《起死》两篇与道家有关的小说。《起死》是对庄子相对主义哲学的文化批判。所谓“起死”,就是将生活在过去时空的
期刊
摘要小说《活着》的成名,表征的偶然难掩时势必然的规律。笔者拟从时代大环境的角度,以存在主义的视角,深入剖析小说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一展小说作者在荒诞无理性的世界里、在命运的无常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揭开了苦难生存困境下的人性永恒之美。  关键词:“活着”存在主义解读《活着》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活着》是近年来争议颇多的一部长篇小说。1992年,当小说以中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从余华80年代中后期的具体文本的分析中,去阐释他对传统的颠覆,并从接受美学的一些理论角度,说明这种颠覆对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形成的创造性意义。  关键词:余华暴力颠覆传统阅读期待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崛起了一批“先锋”派小说家。他们从艺术形式入手,大胆地进行实验,对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进行颠覆。余华在先锋派作家中占据着独特
期刊
摘要路翎在其文本中通过挖掘人物的深层心理,表现他们身上潜藏的“原始的强力”,无论知识分子个人英雄主义道路的探索,流浪汉旷野中的漂泊、流浪,还是普通农夫村妇畸形的生存状态,都是“原始的强力”的变态宣泄。  关键词:路翎小说原始的强力心理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路翎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小说家,他的创作主要是在心理的层面上去表现的,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
期刊
摘要在长篇小说《心动如水》中,陈丹燕借几个女人的情感经历,书写了一种爱的绝望情绪,形成了对经典爱情模式的全面解构。而男性情感的怠惰,女性对童话爱情的向往,女性自身的定位等成为女性爱而绝望的原因。  关键词:经典爱情模式童话爱情爱的绝望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爱的话语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主题之一。在这一主题下,许多女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描写了女性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迷惘与困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