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张扬个性,享受生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语文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心灵对话,加深理解,感悟美妙,陶冶情操等方面入手,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对话 感悟 理解 陶冶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心灵对话,引发思考
  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特殊的葬礼》时,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飞扬,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他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当老师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时,学生的内心世界被激活了,迸发出情感火花,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尽情地表达出来。和谐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充满活力,理性的光芒就会在情感共鸣的火花中放射出来。
  二、自我感悟,体验成功
  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少年儿童更是如此。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于是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在稍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了对九寨沟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而且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有对九寨沟稀有动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有对保护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民主交流,促进理解
  和谐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我们要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那么学生的被动地位就不会改变。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创设让学生交流的平台。例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老师引导学生对作者用四种乐器来比喻自己所听到的四种不同的泉声后,再让学生听鼎湖山的泉声,告诉学生鼎湖山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还可以怎样来形容这美妙的泉声呢?先让学生写一写,然后交流。这样,由于老师在课堂上巧妙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语言。如下:
  那像二胡一样悠扬的,是泉水流连花间的声音;
  那像吉他一样清脆的,是泉水穿越草丛的声音;
  那像扬琴一样清脆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虎啸一样洪亮的,是飞瀑跌入山谷的声音;
  那像狮吼一样响亮的,是急流跌落空谷的声音;
  ……
  这里的教学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四、抓关键词,悟文中意
  和谐的课堂应该引导学生着眼文本中有价值的引导点。有些引导点一旦被开发利用,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小镇的早晨》第一小节: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的喇叭声惊醒的;蚕乡小镇,四周河道纵横,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句中的“惊醒”和“唤醒”运用巧妙得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亮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想想“惊醒”和“唤醒”这两个词能否换一换位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一番激烈的辩论后得出它们的位置不能换,因为和城市、小镇早晨的特点紧密相关。相比之下,城市的早晨比较激情,小镇的早晨比较温柔;城市的早晨体现了动感美,小镇的早晨体现了娴静美。我再次引领学生美读句子,读出两者的不同之美,领会美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五、催化生发点,陶冶情操
  课程是开放的,资源是活泼的,课堂是师生同构共建的。阅读教学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些。阅读文本是一种基础的实用的不断生发的课程资源,能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构建一种新型的非线性的生发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依托文本,超越文本,触类旁通,和谐发展。这种生发点集语言、思维等多项训练为一体。
  如《九寨沟》最后一句话:“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九寨沟的无限眷恋,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教师以此为价值取向引导点,锤炼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高尚情操,让学生谈谈自己会怎么赞叹九寨沟。待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赞叹和作者的赞叹有什么不同,学生敏锐地发现作者运用的是感叹句式。一个极其简单的句式却表达了一腔极其丰富的感情。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回忆游览名山大川的所见所闻,然后运用这个句式倾情交流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
  总之,课堂的一切都应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鼓励和帮助学生不断走向成功,让学生找到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并时刻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施展才华,放飞理想,张显个性,享受生命。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多姿多彩,才真正可以谓之和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比职校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来说,出现了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 改革 硬件 软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面对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
该文在横向谐振和等效介电常数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析一般型矩形介质波导。色散特性的混合方法。由于所研究区域的边界可以是理想电壁,磁壁或者电抗壁,因而这种方法可以用来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训练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动口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摘 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走向,又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理论内涵及其实践途径的进一步探索与反思,对现行语文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 内涵 理论基础 途径 反思    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素
该文采用模片匹配法计算了矩形波导中电感鳍的等效电路参数,得出它的[a]矩阵,然后应用[a]矩阵级联求得滤波器性能参数。最后给定滤波器的目标函数,设计出带通滤波器的最佳结构参数,并
一、要立足观念更新  1.抛弃旧的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演示实验,来说明化学上的知识与原理,学生安静地观看老师的演示,想动手做,但没有机会。老师的演示实验是为了巩固学生学习的,对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应试教学也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学生分组实验时的“镜头”:每个学生拿着实验报告册,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化学实验室。老师在课前已经将需要的实验器
悟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动性学习的必要条件,要在积累、情境、实践中慢慢培养。然而,“教学过程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在悟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触发感悟的情境和契机,并及时地予以点化,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理解产生强烈的震撼,学习真正从知识的积累转变成生命的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因此,悟读教学可采用“读—联—比—引—悟”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