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学思考的原点。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具备敬畏生命的意识,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已是迫在眉睫。在思想品德课课堂实施有关生命的启蒙性、基础性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认识水平,增强关爱生命的意识,培养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进而促进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抓住思想品德课与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教育现状、特殊需求三个纬度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施进行建构;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要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唤醒生命之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首先,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如在《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的生命存在。其次,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保护生命,要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再次,引导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个性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到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欣赏这种差异,能够以平等之心,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大自然博大的胸怀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悦纳万物。通过对《珍爱生命》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从欣赏生命、感知生命的美丽入手,唤起心中对生命个体的爱、尊重,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从《关心你爱护他》、《友爱残疾人》的学习中,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差异。
二、欣赏生命之美好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感受、欣赏、发现生命的美好,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教育机会,适时渗透生命教育。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生命,从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样就自然地将热爱生活、环保教育寓于生态环境教育中。《金色的秋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带给我们的快乐、丰收的景象,欣赏人与自然界生命的和谐之美。《在爱的阳光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周围充满着爱,父母的爱,家人的爱,老师的爱,乃至社会的爱,培养学生阳光心态。《美丽的生命》让学生通过欣赏一幅幅反映大自然各种生命共生共存、美丽如画的图画,从中领略各种生命之美、生命带来的世界之美,移情到自己的身边,感受身边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带来的美丽,引发学生对生灵万物的情感。
三、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挖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怎样面对烦恼》引导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烦恼,我们要正确认识和面对,不要回避,要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好办法,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怎样面对困难》引导学生正视困难,理性对待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品格。《怎样面对压力》让学生知道缓解压力的方法,懂得正确对待压力,压力可以变为动力的道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怎样面对失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失败的方法,充分认识失败在成功过程中的作用,并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强调只有具备乐观向上的品质,才能走向成功。
四、维护生命之尊严
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引导学生学会以科学的心胸面对现实人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要懂得珍爱生命,维护生命之尊严,做自尊自爱的人。《爱惜自己的名誉》引导学生懂得爱惜自己的仪表美、规范自己的行为是自尊的表现,知道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人。《维护自己的尊严》要让学生明白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允许别人歧视、嘲笑和侮辱自己,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五、实现生命之和谐
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和实现一种广泛的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大爱”思想灌输给学生。《关心你,爱护他》引导学生理解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组成的“众”,我们只有相互扶持、关爱,才能组成一个“众”(社会的本义)。这种关爱的基石是平等,进而使学生懂得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让诚信伴随着我》激发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愿望。让学生不但从个人立身处世的角度看待诚信,更从社会遵纪守法的视角看待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诚信既是个人的德性修养问题,又是社会公德和法律准则,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必要成分。《金色的秋天》把学生带进金色秋天的大自然中观光,观察动、植物的变化,欣赏秋天多彩的叶、美丽的树、丰硕的果实,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使儿童由衷的爱大自然,爱幸福生活,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命的和谐。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高使命。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在学校,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最易操作且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为理想的阵地。作为德育教师,我一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把关注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感悟生命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