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shenguizu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整体目标之一。近年来, “大语文”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老师们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深层的心理、情感的教育。但是,仍然有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情感目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情感目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一个调音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用心拨动孩子心中那一根独特的琴弦,让他们心为情动,自然而然地悟出作品的深意,悟出做人的道理。当好这个调音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朗读品味情感,用情境感悟情感,用写作激发情感。
  一、用朗读品味情感
  朗读能够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抒发情感、传递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朗读中与文本内容情感交融,并进一步思索、体会。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之作,有的表达作者对祖国、故土的热爱之情,如萧乾的《枣核》、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有的表达至爱亲情、深厚友情的,如朱自清的《背影》、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也有表现大自然的美好的,如《鼎湖山听泉》《小石潭记》等;还有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高新科技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进行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和读本的情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引导学生朗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听读。语文教师可以借用音像设备等让学生听课文。如:在教《木兰诗》的时候,让学生听古筝配乐的课文朗诵,在古典音乐或舒缓或明快的节奏中,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有的同学竟然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小声跟读起来,听朗读、品情感的气氛和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是范读。语文教师好的范读对学生学会入情入境地朗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会受到感染并学会诵读的方法。如:在教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朗诵时运用高亢激昂的语调、充满信心的语气,注意词语的重读,并配合肢体语言(例如读到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时,手握拳头表示长征必胜的信念)。学生不禁为之心动,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情感体验。
  最后是自读。学生的自主朗读最为关键。通过听读和范读,学生有了朗读的范本,领悟了朗读的要点,自读就是自我体验了。只有让学生读之于口、闻之于耳、感之于心,才能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激情,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获得知识。当然学生朗读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应该是一个反复体味、渐入佳境的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中,学会把语言文字演绎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借助于想象理解作品的形象、情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会产生常读常新的感觉,越读就越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越读就越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感到历历在目”的境界。
  二、用情境感悟情感
  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入情入境”。这样学生才会如临其境,才能走进作品,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爱人物所爱、恨人物所恨,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就产生了与作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呢?
  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从感官上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天上的街市》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展示很多画面,再加上配乐朗诵,让学生仿佛进入一个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物品丰富,牛郎织女在自由地来往。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天上的生活是富足的、自由的、幸福的、快乐的。
  另一方面,可以巧设疑问,引导思考,揣摩作品。学生如何能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仍以《天上的街市》为例。学生已经了解到天上的街市是自由幸福的,教师不妨设疑: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是隔着天河不能自由来往的,每年只能在七夕乘着鹊桥相遇一次,作者为什么要反其意而用之?这样学生就不得不思考文章的写作背景了,因为该文写于1921年,此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思考探讨,学生走进了作品所处的时代,了解了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同时,还可以通过联系与想象,让学生在艺术作品中获得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中,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展开想象的翅膀,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各抒己见,无论设置怎样的情节,孔乙己都很难摆脱悲惨的命运。显然,学生已经体会到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下的底层知识分子难逃厄运,对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油然而生。
  三、用写作激发情感
  学生写作的过程也是情感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个阵地激发学生真善美的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定期确立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收集相关题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不仅会有话可说,而且体会也很深。比如:我们以《亲情》为话题,要求学生好好感受一下父母及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并以此为素材写作。结果,在交流课上,同学们挖掘出了许多平时司空见惯、细细品味却令人感动的细节。如:“无论天气冷暖,每天早上,妈妈都会准备营养早餐,那是一种爱;出门前奶奶总会唠叨一句‘路上小心’,那是一种爱;晚上挑灯夜读时,爸爸端来一杯浓浓的奶茶,那是一种爱;爬上心爱的床,闻到暖暖的太阳味,那是一种爱……”孩子们内心的那一份柔柔的感动被激发出来了。
  当然,很多写作的素材,学生不一定都能亲历亲为,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调。这就需要鼓励他们大量地阅读,从阅读中获得生活的体验。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把在阅读中看到的令人感动的细节记下来,把描述真善美的词语记下来,让大家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题材,激发了其情感体验,而且还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着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我们总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挖掘和找到情感因素,通过语文情感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水平的同时,让学生品味优秀作品的精髓,从内心产生感动的源泉,丰富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与奉献、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其他文献
他不是与中国针锋做对吗?他为什么会见中国企业家?  马云当场向特朗普表示要为特朗普新政府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  这位中国商人与这位商人总统的一唱一和到底透露了什么信号  新当选美国商人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高调说了很多攻击中国的话,如“不能再允许中国强奸我们国家!”、“因为中国,我们失去了5万个制造业工作机会,甚至是700万个工作机会”、“要对中国产品征收45%的惩罚性关税”……宣布“中国为
阅读是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以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也较注重阅读教学,但在教学模式上仍比较僵化,多采用讲授方式进行。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渗透,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开始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运用“四步教学法”来组织阅读教学,在导入环节中激发学生兴趣,以目标引导学生初步阅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拓展,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