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谈到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时,大家都有一个很深的同感,那就是民营企业招来的高管很难留住人才。从事职业经理人已十年有余了,其间接触了不少的业界精英和资深顾问,对民营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就这个话题作以浅析。
管理忌讳高调登场。
首先,这些所谓的外来户,引入的高管,入职时一般来说行事相对较为高调。认为我有外企,合资企业,甚至是大型集团公司的就职经历,所经历的事情多了去。对于一个小的民营企业,工作肯定是轻车熟路。但他们却忽视了企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工作方法是有所差异的。
如外企的沟通是注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国企则多以会议的形式沟通,民营企业可能就是老总的一道口头指令。但从执行力和协作的角度上讲均是各有利弊:电子邮件沟通内容记载清晰明了,有据可查,双方不可能出现扯皮的现象,该谁的责任就谁的责任;开会,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和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可能所作出的决策更具操作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各自所负职责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在会上的发言,自然所站的角度也不同,发言的观点肯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讨论激烈,听取来大家的意见都有道理,在会议中,常会出现议而不决,效率明显不如前者;口头指令,看似最为方便快捷,但这些指令往往是一级一级往下传的,在传的过程中是否有曲解上意,或者直接受命办事的人对上级指令的意思误解,而导致了执行结果的偏颇,这时就会出现推诿责任。指令是口头传达的,又很少有直接的证据,谁对谁错,很不好说。
从这三种工作方法上讲,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谁好谁不好,工作方法的采用取决于企业管理的现状和潜在的文化背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哪座山上唱哪支歌。在不熟悉企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的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这样很难得到大家的支持。就算你的方案在老板的眼中是完美无缺,可行的,但具体的方案执行是要各部门的协同作战才能去实现,在得不到平行部门或下属支持的情况下,执行阻力之大,自然成功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大家如果对你的主张是持反对意见,肯定会找出很多理由,中国有句古话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并不是说所有的职业经理都不懂企业文化的应用,有的职业经理进入企业后,工作开展的很好,业绩也不错,老板很是欣赏,但最终这些外来户还是不欢而散的离去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有着家族和亲属这两个社会形态。在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存在了这两种较为的普遍现象。一个企业从起步到做大是有一个过程的,有的甚至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也有的可能是无法突破的。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浙商”在十几年前,很少有企业家会引进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企业核心构造基本上是由亲属团所组成的。但现在却不同了,他们在频繁地引进人才,这说明他们的观念有所更新的。但引进的人能否用得好,留得住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企业对管理干部在工作职责的承担上讲求的是平等原则,但往往对引进的职业经理的期望值和要求可能还要高。但在劳动报酬的分配制度上,大多所采用的做法却还是原始的,给多少,怎么给是老板说的算。大家所处的位阶是相同的,承担的职责是一样的甚至更多更高,报酬却是不相同的。企业管理讲求的是责、权、利三位一体,现在的做法是错位了,不是一体。开始这些外来户可能不清楚,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一但知道了,我付出的比他们多,业绩比他们好,得到的却比他们少,心理自愿会失衡。一但心理产生了想法,工作肯定是要受到影响的。
个人认为,老板对亲属及跟随多年的老部属讲个人感情,这本是件好事,说明老板是有情有义之人。但如果要把大家的工作业绩和报酬纳入统一的业绩评价体系之中,就得按章办事。至于以个人感情给亲属多少,那完全是老板的私事了,任何人均无权干涉。
从行为上对外来户的不够尊重,在职业经理的心中留下了老板对我不信任的阴影。大家在一起开会沟通的时候,一但讲到敏感的话题,就会不自觉地用上了当地方言。会议是为了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你在会议上用方言讲话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这些外来户听明白。这就失去工作原本的意义和目的。如果是讨论与工作无关的或者是私下聊天,完全没必要在会议上去聊。这样做只能产生两种结:一是让外来户感受到老板及他的这些亲属在有意识地排斥他们,说明对引入的职业经理是高度的不信任。二就是老板不信任我,没有当我是团队的一份子,我又何须去热脸贴你那冷屁股呢。就不去聽,也不去想,你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办,这样一来,结果还是原驴子磨原面——一切照旧,引进职业经理的初衷与做法背道而驰了,更不要谈想要得到的结果了。
有一次在和一位企业老总聊天时,这位老总说,从他对企业管理的研究与领悟认为,一个团队是否有战斗力,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人的业务水平有多高,学历有多高,资历有多深,关键是领导如何去做通部属的思想工作,充分地挖掘出员工的潜力,也就是要懂得用人之道。
我们现在所给予员工的待遇远比过去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但为什么有价值的员工却还是留不住呢?有人说,在中国三只脚的鸡不好找,两只脚的人好找,这话一听是有些对人格不够尊重之嫌,但事实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人多呀。但我要说,一个企业家如果不能去正视企业现状,正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走了张三来李四,同样还会是这样的结果。
在现代的企业,老板是投资人,我们如果和老板讲均等,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老板对公司是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的。投资肯定是要求回报的。但是从管理的角度上讲,是认人为贤还是认人为亲,这将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很多企业老总在管理公司时,其奋斗目标是什么,下面的人不清楚,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商业机密,不可为外人道也。吸引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如果只是按照老板的指示去做,不明白企业前进的方向,根本无法预测到三年后这个企业的发展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全然不知,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实难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工作的成就感。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对自己的工作毫无成就感,还谈何工作信心,一个失去工作信心的职业经理,是绝对做不出优秀的工作业绩的。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走向规范化,必须不断地进行革新,经营理念的革新,管理方法的革新,技术的革新等等。但是大凡涉及到革新的,肯定是要涉及一些人的利益的,这个时候老板的立场是否坚定,决定了改革的成败与否,有的老总在面对涉及他的这些亲属和老部属时,往往是不想出面得罪人。认为你是我请来的职业经理,你就得将我事情办好,有这个想法,也不错,作为职业经理人,你就是替企业替老板解决问题的。但是一但面临这些事的时候,这些亲属都无不充满了十足的优越感,我是老板的什么人,我和他是什么关系,我跟随老板多少年了,没有功劳有苦劳。你一外来户还真管不了,往往很小一件事情,马上就报到老板那里去了,而老板呢,心里也清楚,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但话却不能明说。他却说,可能是谁,工作方法不到位,没解释清,我再问一下他或和他沟通一下,这么一解释,留给人的想象实在是太丰富了,老板是真的要改革吗?
在民营企业中,特别是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这些亲属及老部属发挥的作用肯定是不容抹杀的。但现在是面临着企业做强做大走向规范化的时候。人都是要面子的,老板心里很清楚,有很多的人其实是不适合担任现在的职务的,否则就不会下定决心引进外援的。但是考虑到他们过去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考虑人情面子,还是给了他们一个相对较高的职务。但这些亲属团,老部属,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是绝对不用懷疑的,正因为他们怀有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所以在企业中他们见到凡与他们的意愿想违的事,就会认为你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对企业不负责的。但凡做过职业经理的人都知道管理是要讲求方法的,讲究手段和策略的,有些方法和策略在事前是不能公开的是秘密。但他们却不这样想,凡与他的意愿相违的就是错误的,非得按他的意愿办才行,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外行指导内行。
因为和老板具有亲属这样的关系,所以从内心无处不充满着优越感。心理作用导致了他们在处事上,凡事要高人一头,才觉得有面子,心里才能平衡。他们却不清楚,职场中有一句话叫“做人凭良心,工作凭本事”。凡事高人一头,偶尔一次为之,别人不计较。在一个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企业中,不是在家里,家人熟知你的个性,不去计较,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你说凡事高人一头做法行得通吗?那是肯定行不通的,最终肯定是矛盾激化。
谈了这么多,尽管所谈到的不能行成脉络,但行文所谈的都是在民营企业中发生存在的。借此赘述的只是粗浅原始的,由于知识缺乏对更深层次的问题就不作分析了。
管理忌讳高调登场。
首先,这些所谓的外来户,引入的高管,入职时一般来说行事相对较为高调。认为我有外企,合资企业,甚至是大型集团公司的就职经历,所经历的事情多了去。对于一个小的民营企业,工作肯定是轻车熟路。但他们却忽视了企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工作方法是有所差异的。
如外企的沟通是注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国企则多以会议的形式沟通,民营企业可能就是老总的一道口头指令。但从执行力和协作的角度上讲均是各有利弊:电子邮件沟通内容记载清晰明了,有据可查,双方不可能出现扯皮的现象,该谁的责任就谁的责任;开会,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和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可能所作出的决策更具操作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各自所负职责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在会上的发言,自然所站的角度也不同,发言的观点肯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讨论激烈,听取来大家的意见都有道理,在会议中,常会出现议而不决,效率明显不如前者;口头指令,看似最为方便快捷,但这些指令往往是一级一级往下传的,在传的过程中是否有曲解上意,或者直接受命办事的人对上级指令的意思误解,而导致了执行结果的偏颇,这时就会出现推诿责任。指令是口头传达的,又很少有直接的证据,谁对谁错,很不好说。
从这三种工作方法上讲,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谁好谁不好,工作方法的采用取决于企业管理的现状和潜在的文化背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哪座山上唱哪支歌。在不熟悉企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的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这样很难得到大家的支持。就算你的方案在老板的眼中是完美无缺,可行的,但具体的方案执行是要各部门的协同作战才能去实现,在得不到平行部门或下属支持的情况下,执行阻力之大,自然成功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大家如果对你的主张是持反对意见,肯定会找出很多理由,中国有句古话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并不是说所有的职业经理都不懂企业文化的应用,有的职业经理进入企业后,工作开展的很好,业绩也不错,老板很是欣赏,但最终这些外来户还是不欢而散的离去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有着家族和亲属这两个社会形态。在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存在了这两种较为的普遍现象。一个企业从起步到做大是有一个过程的,有的甚至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也有的可能是无法突破的。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浙商”在十几年前,很少有企业家会引进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企业核心构造基本上是由亲属团所组成的。但现在却不同了,他们在频繁地引进人才,这说明他们的观念有所更新的。但引进的人能否用得好,留得住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企业对管理干部在工作职责的承担上讲求的是平等原则,但往往对引进的职业经理的期望值和要求可能还要高。但在劳动报酬的分配制度上,大多所采用的做法却还是原始的,给多少,怎么给是老板说的算。大家所处的位阶是相同的,承担的职责是一样的甚至更多更高,报酬却是不相同的。企业管理讲求的是责、权、利三位一体,现在的做法是错位了,不是一体。开始这些外来户可能不清楚,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一但知道了,我付出的比他们多,业绩比他们好,得到的却比他们少,心理自愿会失衡。一但心理产生了想法,工作肯定是要受到影响的。
个人认为,老板对亲属及跟随多年的老部属讲个人感情,这本是件好事,说明老板是有情有义之人。但如果要把大家的工作业绩和报酬纳入统一的业绩评价体系之中,就得按章办事。至于以个人感情给亲属多少,那完全是老板的私事了,任何人均无权干涉。
从行为上对外来户的不够尊重,在职业经理的心中留下了老板对我不信任的阴影。大家在一起开会沟通的时候,一但讲到敏感的话题,就会不自觉地用上了当地方言。会议是为了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你在会议上用方言讲话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这些外来户听明白。这就失去工作原本的意义和目的。如果是讨论与工作无关的或者是私下聊天,完全没必要在会议上去聊。这样做只能产生两种结:一是让外来户感受到老板及他的这些亲属在有意识地排斥他们,说明对引入的职业经理是高度的不信任。二就是老板不信任我,没有当我是团队的一份子,我又何须去热脸贴你那冷屁股呢。就不去聽,也不去想,你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办,这样一来,结果还是原驴子磨原面——一切照旧,引进职业经理的初衷与做法背道而驰了,更不要谈想要得到的结果了。
有一次在和一位企业老总聊天时,这位老总说,从他对企业管理的研究与领悟认为,一个团队是否有战斗力,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人的业务水平有多高,学历有多高,资历有多深,关键是领导如何去做通部属的思想工作,充分地挖掘出员工的潜力,也就是要懂得用人之道。
我们现在所给予员工的待遇远比过去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但为什么有价值的员工却还是留不住呢?有人说,在中国三只脚的鸡不好找,两只脚的人好找,这话一听是有些对人格不够尊重之嫌,但事实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人多呀。但我要说,一个企业家如果不能去正视企业现状,正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走了张三来李四,同样还会是这样的结果。
在现代的企业,老板是投资人,我们如果和老板讲均等,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老板对公司是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的。投资肯定是要求回报的。但是从管理的角度上讲,是认人为贤还是认人为亲,这将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很多企业老总在管理公司时,其奋斗目标是什么,下面的人不清楚,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商业机密,不可为外人道也。吸引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如果只是按照老板的指示去做,不明白企业前进的方向,根本无法预测到三年后这个企业的发展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全然不知,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实难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工作的成就感。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对自己的工作毫无成就感,还谈何工作信心,一个失去工作信心的职业经理,是绝对做不出优秀的工作业绩的。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走向规范化,必须不断地进行革新,经营理念的革新,管理方法的革新,技术的革新等等。但是大凡涉及到革新的,肯定是要涉及一些人的利益的,这个时候老板的立场是否坚定,决定了改革的成败与否,有的老总在面对涉及他的这些亲属和老部属时,往往是不想出面得罪人。认为你是我请来的职业经理,你就得将我事情办好,有这个想法,也不错,作为职业经理人,你就是替企业替老板解决问题的。但是一但面临这些事的时候,这些亲属都无不充满了十足的优越感,我是老板的什么人,我和他是什么关系,我跟随老板多少年了,没有功劳有苦劳。你一外来户还真管不了,往往很小一件事情,马上就报到老板那里去了,而老板呢,心里也清楚,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但话却不能明说。他却说,可能是谁,工作方法不到位,没解释清,我再问一下他或和他沟通一下,这么一解释,留给人的想象实在是太丰富了,老板是真的要改革吗?
在民营企业中,特别是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这些亲属及老部属发挥的作用肯定是不容抹杀的。但现在是面临着企业做强做大走向规范化的时候。人都是要面子的,老板心里很清楚,有很多的人其实是不适合担任现在的职务的,否则就不会下定决心引进外援的。但是考虑到他们过去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考虑人情面子,还是给了他们一个相对较高的职务。但这些亲属团,老部属,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是绝对不用懷疑的,正因为他们怀有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所以在企业中他们见到凡与他们的意愿想违的事,就会认为你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对企业不负责的。但凡做过职业经理的人都知道管理是要讲求方法的,讲究手段和策略的,有些方法和策略在事前是不能公开的是秘密。但他们却不这样想,凡与他的意愿相违的就是错误的,非得按他的意愿办才行,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外行指导内行。
因为和老板具有亲属这样的关系,所以从内心无处不充满着优越感。心理作用导致了他们在处事上,凡事要高人一头,才觉得有面子,心里才能平衡。他们却不清楚,职场中有一句话叫“做人凭良心,工作凭本事”。凡事高人一头,偶尔一次为之,别人不计较。在一个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企业中,不是在家里,家人熟知你的个性,不去计较,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你说凡事高人一头做法行得通吗?那是肯定行不通的,最终肯定是矛盾激化。
谈了这么多,尽管所谈到的不能行成脉络,但行文所谈的都是在民营企业中发生存在的。借此赘述的只是粗浅原始的,由于知识缺乏对更深层次的问题就不作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