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接受前人探索积累下来的知识,这些知识基本都来自书本。因此,学生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读书”,即亲密接触书本,走进书本。这是学习活动的开始,是最关键、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而恰恰这一环普遍地被学校和教师们忽略了,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就一直没能很好地自主地读过书。通常的做法都是将预习放在课外,这就使“读书”这一环变得虚而不实。学生课后时间非常有限,加上不良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效率低,课后往往需要做大量的习题才能巩固和消化当天所学的内容。等完成各科作业,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人也疲乏了。意志力强的学生,还会强打精神看看书,预习一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需要预习的往往不止一个学科,所以能囫囵吞枣地过一遍就很不错了,其效果可想而知。意志薄弱的学生,则早就叫苦叫累,把预习一事抛到九霄云外了。老师们也没有将学生课前是否“读书”以及读到什么程度放在心上,他们的重点都放在课堂讲解上。课堂上他们详细地将书本内容嚼一遍,滔滔不绝地分析,苦口婆心地提醒,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他们认定老师把书读懂了,课堂上又讲得如此清楚、明白,学生还学不好,要么是没认真听讲,要么是缺少读书天赋,总之责任都在学生一方。殊不知他们犯了一个根本性的也是很低级的错误,就是没让学生读书,只让学生“听书”。读书读书,连书都没过自己的眼,没入自己的脑,还叫读书吗?只是“听书”,学习效率自然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是听小说、戏剧等故事情节精彩的内容,加上老师又会说,学生尚能有兴致。如果是一些纯知识性的或者是很抽象的内容,学生听的兴趣和注意力能保持多久就很难说了。对于这些老师很少去关注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打瞌睡是常见的。理解学生且比较高明的老师会对学生说:一天几节课听下来要不走神是很难的,所以要会听课。你们听课要抓住关键和重点,那些过渡性的无关紧要的话可以不听,这时正好放松一下,养养神,但关键和重点之处就要集中精力,这样听课张弛有度,不易疲劳,效果好。能这样指导学生的老师确实比一般老师高明,但致命的一点在于课前学生连书都没看,怎知道哪是关键,哪是重点呢?看来,会听课也得先读好书。我觉得学生听课前的读书比听课更重要,老师们不能将这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应该将听课前学生自主读书的环节放到课堂里来,这样时间上才有保证,老师指导才能到位。读书是讲方法的,学生在课堂里读书,在老师眼前读书,老师就能在读书方法上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长期坚持,学生才有可能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形成好的读书习惯。毫不夸张地说,不少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到高中毕业还是不会读书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不会自己读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一个真正的学习者首先要学会自己读书。
  学与思是紧密相连的,只学不思,学习就不可能深入,知识就不能消化而为己有,更难转化为能力。而很多學生学习时不愿思考,也不善思考,这与长期以来“以教为主、老师包办”的教学方式有关。以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读书,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思考,老师在课堂上详细剖析,学生则亦步亦趋地跟着。长期依赖便成了习惯,离开老师则不会读书,也不会思考了。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解决,迫使他们动脑思考。学习重要的不在结论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和经验、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思维才得以锻炼,能力才得以提高。
  没有读书,没有思考,就无从产生问题。学生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课堂上都是等老师来问。问题不是学生的,是老师设计好的,这不符合学习规律。学习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本应由他们提出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与老师不在一个档次,老师设计的问题不等于学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再简单、再幼稚,远比等老师来问好,因为这才是真实的问题,其价值远远超过问题本身。学贵有疑,没有疑也就无需“辨”了。至于“行”,在中小学生中则是少之又少的事。中小学阶段以学习知识为主,践行的机会本来不多,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所以在一些教育者的头脑中基本没有“行”这个概念了。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就必须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己去辨析、辨明、辨正,自己去探索和实践。学习是他们的事,得由他们自己做,谁也不能代替他完成。老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唤醒、鼓励、引导、点拨。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和求知欲。要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主人的角色。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孝”是教育的发端,“雅”代表端正的行为规范。“孝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孝雅教育对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善良之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行为规范,举止文明、情趣高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孝雅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校紧紧围绕孝雅主题,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彰显文化育人魅力,树立“以人为本,以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同感,在组织各项训练和练习时,学生常常会产生莫名的恐惧。什么是恐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恐惧是人认为受到威胁时常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在近二十年的体育教学中,我总结出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 场地陌生引起恐惧。大多学生因场地不熟悉,害怕技术变形,完成不了动作任务。  2. 对器械害怕引起恐惧。如单杠、双杠、跳箱等,担心在做动作过程中发生意外,产生危险意识。
一、巧用教材,让学生“活”起来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小学语文教材既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又有凝炼生动的优美词语和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些都能留给孩子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巧用教材,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课文《登山》里有一段文字,描写了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就是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方法、过程作一个正确的判断,其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数学教学.学生一旦具备这种学习评价的能力,将带来以下可喜局面:1. 学生能够主动自主进行判断、思考和分析;2. 促进学生顺利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探讨;3. 通过评价辨析可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这种学习评价的能力并非一朝形成,需要学生不断的尝试努力、教师的恰当
新课改不仅对课程体系作了重大的调整,还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践证明,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多媒体,让多媒体技术与新课程要求有机地整合,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教学手段。  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把教学内容的各方面形象地展现给学生,用多媒体创设出一种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很强感性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引发学生的感性
“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角色,让部分学生假扮“当事人”的身份,其余的同学如能作为“群众演员”的话则为最佳,如不能成为“群众演员”,至少也是一名被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而吸引的“观众”,一起融入“剧本”当中,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轻松正确地解决问题。  一、活跃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角色扮演法”最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
我市从2005年重新把历史科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后,试题紧跟高考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从形式到内容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趋于成熟。命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能力、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一、考纲考点必须做到“明确化和牢固化”  从2005年起,历年中考前都颁布纲领性文件即《考试大纲》,以《考试大纲》作为命题的依据。师生在复习中必须以《考试大纲》作为复习的蓝本,明确和熟悉《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识记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是在教师的引导、培养和激发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产生对学习的爱好和兴趣;通过培养,使学生将学习的客观要求变成自身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激发,将已经形成的与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只要教师精心策划,巧妙安排,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英语人才的目标,我们发现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英语试题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和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能力。比如在阅读里会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篇章,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有可能出现认识单词或句子却悟不出其中的内涵甚至是误解的情况,这样就达不到阅读的要求;在完形填空里常会涉
一、在课堂组织方面  在英国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和工具,做到音、形、色兼备。例如在Chelton Secondary school 的一节自然学的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是讲知识、还会涉及由于人类不尊重自然科学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果。老师要求学生谈谈目前人类在自然科学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世界面临了哪些困境,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能联系实际生活,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