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距离”——以“君子之交淡如水”为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看来,这句话重在强调“淡”,而不是已经被学者们夸到极致的“水”。换句话说,这句千古流传的箴言重在强调感情的程度,也就是距离。不论是封建统治者无时无刻的阶级意识灌输使得距离意识在民众心里生根发芽,还是民众刻意选择把“距离”当成掩盖社会不平等的伪装,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上都可以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现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情谊却不一定会随着距离的拉近而维持得更久,因为智能手机已侵占了几乎所有的私人空间,使得人心之间距离更远。因此,人际交往中对距离的把握又显得十分重要。要亲密,但不要无间,适当地留出给自己的空间,也给对方留出空间,这不仅仅是对自我和对方隐私的尊重,也是对自我及对方独立人格的尊重。
  【关键词】:距离感;淡;孤独;社交网络;尊重
  正文
  这篇文章,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开始,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结束。在英语里,这一句箴言大致有五种不同的翻译:“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 “Friends agree best at a distance.” “A wall between preserves lov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appears indifferent but is pure like water.”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is as pure as crystal.”我个人最欣赏第一种翻译,正如我在摘要中提及的,这句话强调的是“淡”,而不是“水”。它实际上是在告诫我们人际交往中要时刻记得距离的重要性。正是这份距离,使得事物,尤其是感情,给人更美更舒服的体验。我不禁想到了另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在我看来,其实这两句所指的恐怕是同一事物:距离,有的时候适当保留些距离比靠得太近要美好的多。虽然历经千年,但这句曾被圣人君子追捧的箴言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
  那么,为何这句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备受推崇的地位?国人的这种距离意识又是从何处得来的呢?我试着从制度方面和社会方面来探究一下原因。
  首先,从制度方面来说,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无疑是最大原因,它也正是距离感产生的最深层因素。封建时代的中国,为封建制度服务的学者们也在不断地维护统治阶级强调的等级和权威。拿整个统治阶层来说,不论是帝王还是贵族,都无比期待得到普通民众的拥护、尊敬、景仰甚至是敬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统治者不得不反复宣扬类似君权神授这样的言论,刻意地营造出自己不同凡俗而又神秘莫测的形象。当然除了社会舆论,统治者也会选择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夸大其词这是上天的旨意,进而要求民众以低姿态服从自己无可置疑的绝对统治。长此以往,民众不自觉地会以服从姿态仰视统治阶层的权威,也不自觉地会与权威保持适当距离以显示自己的尊重与敬畏。所以,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仅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一大鲜明特征,也是这种距离意识产生的根源之一。虽然时代早已更替,但几千年的等级思想灌输留下的“不自觉地保持距离”的劣根却难以除去。
  其次是社会方面的因素。经济以及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使得贤人君子们如此强调“淡”,强调要看淡经济的不平等和社会地位这一系列的不平等。略带嘲讽意味的是,如果整个社会风气都在强调人际交往中要看淡所有的这些不平等,那恰恰说明整个社会需要相对的公平来掩饰这样方方面面的不平等。众所周知,封建社会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重农抑商,抬举所有利于维护统治的职业,贬低阻碍封建统治的从业者,因而不同的职业也会得到不同的程度的重视与评价。这样的不平等一方面是社会不同阶级间距离感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民众对社会平等追求的写照。大多数人交朋友或许只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共同利益,金钱的、政治的还有社会的利益,而不是真正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很难跨阶级交到朋友,但“距离”却可以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一个绝佳的掩体,使得真正的友谊也可能存之于世。久而久之,民众之间也会有意识地用距离去衡量人际关系了。
  从制度和社会这两个角度来说,距离在人际交往中的存在的确是合情合理的。长期的封建思想浸泡使得等级制度渐渐深入骨髓,于是人们小心翼翼地用“距离”来表示自己的归顺和忠心;而社会上诸多的不平等又让真正想成为朋友的人望而却步,有意识地改用“距离”来掩饰自己对真正平等的追求。
  这句箴言,向我们展示出了古时圣人君子们的理想交友方式。一方面他们积极寻找可以暂时忽略政治经济等差异的好友,但真正找到知己之后,他们又不愿做到真正的亲密无间。其实本质上来说,这种思想浸染下的君子们早已将距离感化为潜意识中的盾牌,求一知己,却不求无间。尽管这听起来有点自私的意味,但不得不说,这句千古流传的箴言也确实蕴含着智慧。
  在《爱与孤独》中,周国平将孤独描绘成了一个人不得不接受的宿命。他说,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这个命运。这样的孤独是根本性的,没有什么能消除,甚至连爱也不能。他将孤独看成是爱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因为只有懂得孤独的人,不止学会了如何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他们之中深透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这样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不正是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们所向往的吗?也许只有当一个人深刻领会到孤独的本质时,他才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距离的重要性。而这个距离,不仅仅是他为了维护自己精神世界所竖起的盾牌,也恰巧是他对同样拥有独立精神世界的挚友的尊重。换言之,这样似是刻意留出的距离不仅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对挚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应该拥有的独立空间的尊重。
  一旦提及距离带给自我及对方的尊重感,不得不提及俄国那位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作家在其八十多岁的一个晚上,悄然离家出走,不料途中却染上重病奄奄一息地躺在小旅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拒绝再见自己的结发妻子,而这其中的原因,只是因为日记。四十多年前托尔斯泰准备求婚的前夜,他就曾在日记中流露出了婚后对个人日记隐私的担忧。谁料他那不太顺意的晚年竟真的是因为他自己的日记。身为一个作家,托尔斯泰一直有着将白天所见所闻所感记录在日记中的习惯,且他固执地认定他的日记只属于他自己和上帝,除上帝和自己外旁人没有权利去读这些日记。但是他的妻子却不这么认为,在妻子眼里,婚后的一切都应当是双方共有,所以她一再要求丈夫把日记交出来,甚至亲自把托尔斯泰藏在鞋子里的日记本翻出来查看。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是不断地纷争和无尽地争辩与抵抗。为了维护自己珍贵的个人精神世界的财富,托尔斯泰甚至曾把自己的一部分日记存到了银行里。但是最后的最后,即使是这么一位伟大的作家,也还是逃不出命运的摆弄——因为日记带来的烦恼选择离家出走,最后病死在不知名的小地方。   是这位大作家真的做错了什么吗?其实并没有,不过是他有着比常人更想维护自己精神世界的勇气,不过是他竖起了自己那潜意识中的距离盾牌想更好的保护自己。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曾经深刻地体会过这样的孤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别人与自己一样拥有不可以共享的世界,也不是每个人都理解距离这样的命题存在的合理性,更不是每个人都思考过为何“君子之交淡如水”“近之则不逊”这样的箴言会流传千古。但是在中国,或许国人潜意识中已不知不觉地将怀疑的种子埋下,不知不觉地在人际交往中已经竖起了距离这面盾牌。不管社会曾经如何批判这样的若即若离,也不管国人是有意或无意地用距离来封闭自己,这句曾被古时圣贤们追捧的箴言依然适用于当今社会,今人也需要更好的理解接受距离存在的必要性。
  当新世纪带着科技革命来到我们跟前的时候,恐怕谁都不会料到她会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发展。在众多层出不穷的新发明里,智能手机几乎可以说是所有发明的代言人。不错,我们是不能否认当初制造智能手机的初衷是为了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便于交流,但是想想看,现在的智能手机真的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吗?
  未必是这样吧。社交网络通过智能手机的沟通作用,在短时间内编织起一张巨大的网,把每个人都放在了不可缺少的交叉点上。它理所当然地觉得人们不会再感觉到孤独,因为每个人都身处社交网络这张大网上,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智能手机同其他人交流。但事实是,更多的人在愤怒地指责孤独,更多的人孤独时甚至都不能从自己满满的通讯录里找到一个能够倾诉的对象,更多的人即使面对毫无距离的同伴也再找不到想要一诉衷肠的感觉。社交软件里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微信了吧,然而现在,不少人即使是在朋友圈中分享幸福和喜悦,却总也隐隐有种不亲近之感。
  试问智能手机真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了吗?想想每个人身处的这张大网,想想每个人其实与其他人之间触手可及的短短距离,再看看朋友圈里不间断地各种晒与秀。一开始拿到手机时确实惊奇地发现即使隔着山隔着水甚至隔着大洋隔着大洲都能畅通的交流信息,现在社交网络发展的更快更全后,你甚至可以通过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时刻看到朋友的动向,也可以通过他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洞悉所有事情,不管是他想跟你分享的,还是他可以隐藏起来的事情。反过来,你的朋友也可以通过另一部智能手机观察到你全部的生活和感情,也能了解到所有你想展示的和你有意假装的。就这样,智能手机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的拉近了,只是,距离逐渐拉近甚至消失之后,人心之间却离得更远了。你不再焦急地等待与朋友的会面,不再热切地期待远方的来信,不再憧憬面对面的言谈,却只寄希望于这部小小的智能手机能提供一个对话的机会。殊不知,没了原来的距离,情感反倒随着距离的拉近变淡了。
  没有了合适距离的感情,就像没有了合适焦距的照片,再怎么拍都会模糊了风景,使美感消失殆尽。感情的处理也是同样的道理。现今社会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拉近距离,放大个人的生活,却忽略了原本存在的距离,招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经营感情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距离无限拉近之后放大的是缺点而不是优点呢?人际交往更是如此,这份看似淡淡的距离恰恰是不可少的加分利器。
  还是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它强调的是程度上的“淡”,是对距离恰到好处的把握。不论古人得之是由于潜意识中对等级意识的划分,还是刻意地用它来掩盖社会中的不平等,这份距离,放到当今社会依旧不为过时。但这样所讲的距离,并不是说要你刻意地忽略些什么,而是提醒你即使是面对知己好友也请记得给与他们尊重,记得尊重他们保留自己独处的权利。这样的距离,也不是要你故意与他人疏远,只是告诉你,留有合适距离的感情,更好经营。
  人本来就是很复杂的动物,因为人会轻易地被距离击败,不管是太远的距离还是太近的距离。但是至少我们知道,若距离完全消失,那情感也会随之大受影响。尤其是现在智能手机盛行距离可以被无限拉近的时候,也许更多人想要保留自己珍贵的精神世界,从而为自己预留一份不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的自我。正是因为如此,才更需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离,才更需要对距离精准的把握。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3
其他文献
【摘要】:阿恩海姆在格式塔心里美学的理论基础上,引用物理学的方法,用“场”的概念解释力的结构,从“力的结构”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艺术活动中的“表现性”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和分析,揭示“表现性”与艺术作品之间微妙的关系。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美学;力的结构;表现性  一、表现的概念  表现用作动词时意思为表现出来、显示出来;用作名词时为表示出来的行为、作用或言论等。狭义上说,是指通过某些外在的特征或行为
期刊
【摘要】:本文从戏曲舞台化妆造型的起源和发展状况着手,以客观角度出发,探索戏曲舞台化妆造型的改革创新和传承之路,找到进步与传承相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戏曲化妆造型改良创新;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了上世纪末,我国的戏曲才开始逐步复苏。化妆造型作为戏曲舞台上综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积淀,它有助于展示特定环境、舞台效果、人物形象及其个性特征等,并且不
期刊
【摘要】:睡眠有助于人体恢复能量,提高免疫防御功能,促进生长,延缓衰老。另外睡眠有也助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在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中睡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短时间的睡眠不佳,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相反,长时间者则易造成不合理的思考等异常情况。长期患睡眠障碍,人体生理机能容易紊乱。人类从刚出生到年老的每个年龄阶段,对睡眠的需求各有不同。  【关键词】: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免疫;重要性  
期刊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Web of Science作为数据源基础,检索有关膜分离技术的文献,并从文献数量、著者、机构、国家地区、研究方向、期刊分布和引文等角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定量数据侧面反映膜分离技术这些年的发展情况,以期对这个时期膜分离技术研究的特点、规模和规律做一个量化描述,为膜分离技术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Web of Sc
期刊
【摘要】:房屋建筑渗漏问题是当前房屋建筑的质量通病,同时其也是城市居民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当房屋建筑出现渗漏现象时,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还给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如果不对房屋建筑渗漏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必定会使房屋的质量问题进一步恶化,从而产生建筑坍塌等事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建筑工程进行防渗处理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中渗
期刊
【摘要】: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开创的一批高等学府迎来了自己得五十、六十、七十甚至是百年校庆。高校校庆活动皆希望借校庆的机会来宣传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提升社会影响力,因此校庆的频率增加。而如何把独具本高校特点的形象传播给大众成了很棘手的问题,大量有关于校庆的视觉形象信息铺天盖地进入大众的视野里,可是,除了高校名称和庆典时间之外,似乎并没有其它能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依目前高校庆典
期刊
【摘要】:在西方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人的死亡能像苏格拉底和耶稣的死那样发人深省,他们对真理的坚定追求和对死亡的义无反顾,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也创造着新的内容。他们对西方世界及其文明的产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研究他们死亡的真相对当今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耶稣;真理  一、苏格拉底之死  对苏格拉底思想论证最艰难的一点就是他述而不作,并没有留下什么思想著作,
期刊
【摘要】:现代化背景下,皮革设计慢慢涌现,但是多数还是在制作箱包等一些实用性产品中进行研究与发现,缺少一些了解皮革特性,与皮革立体塑形的方法,从而去有更多好的设计介入点。  本文从皮革制品创作中皮革立体塑形入手,第一部分,介绍皮革制品的来源与现状。第二部分,介绍皮革制品与皮革塑形的特点和方法。探索皮革立体塑形后更多设计的可能性。第三部分,根据自己对皮革制品的理解,进行一个展望与总结。  此次研究的
期刊
【摘要】:《情歌》选自歌剧苍原,是女主角娜仁高娃非常经典的咏叹调。《情歌》是以男女主角的爱情展开,贯穿整部歌剧。就像渥巴锡说的那样,娜仁高娃有土尔扈特人的志气,有心比羊羔还要善良。本文通过对娜仁高娃的人物情感分析,进一步的探索《情歌》的三次不同的演唱情感及演唱体会。  【关键词】:苍原;情歌;情感体会 ;演唱体会  一、歌剧苍原的简介  1、歌剧苍原的创作背景及剧情简介  创作于20 世纪90 年
期刊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版权保护遭遇挑战。对此,国外进行了一些法律规则和行业实践的创新。基于现有版权立法的不足,我国需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对这些创新进行吸收、借鉴。此外,要实现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版权保护,还应充分利用我国的优势制度。当然,国家版权保护策略的实施依赖于传统媒体对商业模式的选择,只有在此基础上版权保护策略才能发挥作用。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版权;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