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散文之美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7-01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源远流长。从语言色调看,它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涵看,它是“观察”是“思索”。在散文中,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显而易见,散文中弥散着“美”的因子。现在,我们结合初中课文中的散文,来浅尝、品味散文之美。
  
  一、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对特定意境的追求;也揭示了意境美,并且“散文是美文”,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段描状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我们就要好好体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十八字,传神地写出了月夜承天寺的景色,真是惜墨如金,而又字字千金。“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说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以水喻月,扑朔迷离,耐人寻味。“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说明镜似的月光映进了竹柏的倒影,像是藻、荇两种水草纵横交错一样。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写明净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清水的静谧之感;“盖竹柏影也”,则描述了竹柏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这“月光”、“竹柏影”便构成了一种美好的意境。
  
  二、感受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
  其一,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影后,描绘出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此时,唯有发挥想像,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主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暗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其二,情感美的鉴赏,要对情感进行追本溯源,进行一番理性思考。《背影》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在的着落。由此可见,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何途径入手、探幽。
  
  三、领悟散文的哲思美
  
  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意图。”(罗丹语)这句话也适用于散文。
  领悟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最后揭示哲理:“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时间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我们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索。
  因此,我们领悟散文的哲思美,既要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还要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孤立地抽离开来读。
  
  四、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美还着重表现在其语言上,尤其是修辞格上,动词、形容词重在描摹事物的形。若要做到形神兼备,那就要借助修辞格。因为神似是极难直接描绘的,而运用修辞格如比喻,就可捕捉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在这个结合点上形成一种朦胧的影像,使读者产生“神似”之感。
  如王鼎钧的《那树》通篇以拟人化的手法,由远及近,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着读者的感知:“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难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绿,才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天地吗?它不但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热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们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是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些语句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它在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反省、深思。
  正是散文的这种语言之美,才使得散文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3-01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类应用题,也是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很好地帮助学生很快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想能力,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有力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笔者有如下认识。    一、理解、掌握是基础    在教学中,
摘 要:本文运用传统和现代的相关理论,从空间呈现性、非现实的现实性、动态张力性三个方面,解剖式地论述了诗歌意象的特征。这对指导人们的赏析和创作实践活动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诗歌 意象 空间呈现性 非现实的现实性 动态张力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4-01     艺术创作依赖于外部世界,这是无须多说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2-01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心理特征表现。这种认识倾向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的定向追求的心理倾向。恩格斯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大厨网创始人袁韬韬。  2013年夏天,袁韬韬与几个小伙伴开始研究餐饮配送业务。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先给北京海淀区数千家餐厅配送食材。  说干就干,趁下午餐馆清闲时,他和他的团队去问一家家餐馆:“你们需要第三方平台帮你们采购和配送食材吗?”很多餐馆老板了解他们的意图后,都对他们所描述的一站式采购配送服务表示出较大兴趣。  袁韬韬和他的团队备受鼓舞,第二个月就正式开张了。“我们一开始选择了配送鸡蛋,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仅要创新和发展教学观念,而且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5-01     重庆直辖以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桥梁跨越两江,道路四通八达。重庆美了,重庆人特有的“辣”劲儿也名扬四海了。但令人担忧的是:与大胆、热情、奔放的城市性格极不相称的另类之“辣”却屡禁不止。上班路上,我看到了洁净地板上脏污的浓痰,看到了缺胳膊少腿的雕像,看到了母亲牵着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并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摘 要:“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少学多教 教学理念 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