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7-01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源远流长。从语言色调看,它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涵看,它是“观察”是“思索”。在散文中,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显而易见,散文中弥散着“美”的因子。现在,我们结合初中课文中的散文,来浅尝、品味散文之美。
一、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对特定意境的追求;也揭示了意境美,并且“散文是美文”,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段描状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我们就要好好体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十八字,传神地写出了月夜承天寺的景色,真是惜墨如金,而又字字千金。“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说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以水喻月,扑朔迷离,耐人寻味。“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说明镜似的月光映进了竹柏的倒影,像是藻、荇两种水草纵横交错一样。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写明净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清水的静谧之感;“盖竹柏影也”,则描述了竹柏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这“月光”、“竹柏影”便构成了一种美好的意境。
二、感受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
其一,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影后,描绘出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此时,唯有发挥想像,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主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暗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其二,情感美的鉴赏,要对情感进行追本溯源,进行一番理性思考。《背影》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在的着落。由此可见,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何途径入手、探幽。
三、领悟散文的哲思美
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意图。”(罗丹语)这句话也适用于散文。
领悟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最后揭示哲理:“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时间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我们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索。
因此,我们领悟散文的哲思美,既要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还要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孤立地抽离开来读。
四、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美还着重表现在其语言上,尤其是修辞格上,动词、形容词重在描摹事物的形。若要做到形神兼备,那就要借助修辞格。因为神似是极难直接描绘的,而运用修辞格如比喻,就可捕捉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在这个结合点上形成一种朦胧的影像,使读者产生“神似”之感。
如王鼎钧的《那树》通篇以拟人化的手法,由远及近,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着读者的感知:“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难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绿,才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天地吗?它不但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热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们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是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些语句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它在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反省、深思。
正是散文的这种语言之美,才使得散文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源远流长。从语言色调看,它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涵看,它是“观察”是“思索”。在散文中,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显而易见,散文中弥散着“美”的因子。现在,我们结合初中课文中的散文,来浅尝、品味散文之美。
一、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对特定意境的追求;也揭示了意境美,并且“散文是美文”,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段描状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我们就要好好体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十八字,传神地写出了月夜承天寺的景色,真是惜墨如金,而又字字千金。“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说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以水喻月,扑朔迷离,耐人寻味。“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说明镜似的月光映进了竹柏的倒影,像是藻、荇两种水草纵横交错一样。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写明净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清水的静谧之感;“盖竹柏影也”,则描述了竹柏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这“月光”、“竹柏影”便构成了一种美好的意境。
二、感受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
其一,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影后,描绘出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此时,唯有发挥想像,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主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暗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其二,情感美的鉴赏,要对情感进行追本溯源,进行一番理性思考。《背影》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在的着落。由此可见,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何途径入手、探幽。
三、领悟散文的哲思美
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意图。”(罗丹语)这句话也适用于散文。
领悟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最后揭示哲理:“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时间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我们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索。
因此,我们领悟散文的哲思美,既要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还要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孤立地抽离开来读。
四、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美还着重表现在其语言上,尤其是修辞格上,动词、形容词重在描摹事物的形。若要做到形神兼备,那就要借助修辞格。因为神似是极难直接描绘的,而运用修辞格如比喻,就可捕捉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在这个结合点上形成一种朦胧的影像,使读者产生“神似”之感。
如王鼎钧的《那树》通篇以拟人化的手法,由远及近,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着读者的感知:“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难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绿,才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天地吗?它不但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热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们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是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些语句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它在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反省、深思。
正是散文的这种语言之美,才使得散文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