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特征论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传统和现代的相关理论,从空间呈现性、非现实的现实性、动态张力性三个方面,解剖式地论述了诗歌意象的特征。这对指导人们的赏析和创作实践活动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诗歌 意象 空间呈现性 非现实的现实性 动态张力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4-01
  
  艺术创作依赖于外部世界,这是无须多说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陆游)特别是以表情为主的——是诗人心灵对外部世界的微妙观照的诗歌,更是如此。“世间唯有情难诉”(汤显祖),语言和情感之间的距离,本来就是很大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即曾感叹:“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那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这里的“象”是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意”是指思想和情感。
  意象,即是“意”和“象”的高度契合统一,也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是诗歌艺术最小的基本意义单位,是作品艺术构造的形象元件。我以为,诗歌的意象具有如下特征:
  
  一、空间呈现性
  
  意象中的“象”,是外在的、客观的物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具体存在着的。诗人必须要借助物象来表情达意,而物象一旦进入诗中,就像它们本身的存在一样,也具有实实在在的空间呈现性。(当然,这种空间呈现性和物象的自然存在状态是不一样的,因为:一方面,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对生活的机械照录,而是在情感的导引下经过了艺术家的加工改造;另一方面,按“接受美学”的理论,诗中的“象”是间接的“象”,读者在阅读时,并不是直观地看到实“象”,而首先是文字,读者凭借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转化为自己心中的实“象”,是二度创造的产物。)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的意象,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里就具有空间呈现性。“长安”之上的“月”展现了一片巨大的空间,“长安”里的“万户捣衣声”和“秋风”,又使这空间更加强化、充盈。它们共同在读者头脑里形成情绪的脉冲,从而形成强烈的空间呈现性。
  清顾嗣立的《寒厅诗话》中有这样一段:“张橘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曰:‘佳则佳矣,而未有字。既曰‘一树’,乌得为‘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便觉飞动。’”为什么这样一改便觉“飞动”了呢?这是因为“一树”的空间呈现有限,不能与早春隐隐约约而又无处不在的景象相适应,“几点”的空间呈现更能使“何处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我们只有通过对诗中意象所呈现的艺术空间,才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凝聚力度与重量。试想,如果没有意象的空间呈现,诗中沉重的抒情意味也就无从寄托,读者受到的感染力度也就会大大削减,这样,实际上也就不能成其为诗了。
  
  二、非现实的现实性
  
  对于诗人来说,写诗之难,不是难在写实,而是难在虚出。否则,外物仍然是外物,自然仍然是自然。所谓虚出,即是能于常情常理之中,借助于外物却传达出前人所不能到、不能道的奇思妙想。能否解决好“妙造自然”(司空图)这一难题,是决定诗作艺术水准高低的关键。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人心灵的绝唱,是因为它表现了“情之所有,事之所无”。“情之所有”,即其现实性;而“事之所无”则是它的非现实性。如上古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显然,这首朴实明快、大胆泼辣的民歌,其最大特点即在接连举了五件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非现实性),来强烈表现对爱情的至死不悔(现实性的情感)。
  意象具有以具体形象表现抽象,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单纯表现丰富,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特点;同时,为避免太实太清晰言完意完亦即无余味可言的表达,也是为了以模糊对模糊,以不可言状对不可言状,诗人所全力追求的是所立之象的空灵与朦胧。换言之,亦即在现实性的情感的召唤下,往往以幻化眼前景、事、物为手段,在“非现实性”上大做文章。我们来看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诗中诗人把自己与祖国融为一体,把动乱之后千疮百孔、亟待建设的祖国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这些意象来指代,为我们幻化出一个非现实的现实世界。一首诗若只是平实抒写而无此等可称为神来之笔的微妙语,诗味也就荡然无存。
  
  三、动态张力性
  
  如前所述,诗人借助外在的事物或现象来表达情意,客观的外在事物和现象本身就具有实实在在的空间感。而这些事物和现象都是经过诗人情感过滤了的,它一旦进入诗中,就无时不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它不再是客观外物的原本的翻版和实写,而极具动态张力感,因为,思想情感从来就不可能是静止的。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外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因此,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而作家的心“在他所创造的一切形象里面跳动”(卢那察尔斯基)。“情”动则“象”动,“象”动,也就能在读者的对诗的感觉世界里形成一种情绪的脉冲,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扩展的张力。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这些意象就构成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空间里处处流动着诗人的情思。诗中浓烈的离情别绪使得这些意象就有了生命的动态感。
  诗歌意象由于有了诗人的情感牵引而具有动态特性,所以,只有在诗人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情感统摄下,这些意象才能互相交融,互相补充,从而完成作品整体意蕴的表达。一位外国翻译家将柳宗元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成英文时变成了“孤独的船。/蓑衣和竹笠。/一个老人。/钓着鱼。/冰冻的河。/雪。”由于他看不到诗人的情感在其中流动,只以为诗中的意象是几个景物的静态的简单相加,结果,浓郁的诗意被弄得索然寡味。
  空间呈现性、非现实的现实性和动态张力性是诗歌意象的主要特征。实际上,这些特征在意象中是统一交融、不可分割的,我们只是为了便于论述才把它们一一拆解。当然,意象的这些特征在表现性和再现性的诗歌中,它们的深浅、浓淡程度也是有区别的。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早》:“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整首诗基本上是再现性的,诗中的意象很好地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写得细腻准确,但许多意象中的“非现实性”特征就较为薄弱。而表现性诗歌,包括现当今流行于世界的追求高度象征、隐喻的诗歌,它们意象的这些特征突现则非常明显。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行宫》:“寥寂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通过诗中的意象,我们能看到这样描述性的画面:正当红花盛开的季节,在空虚冷落的古行宫中,白发苍苍的老宫女正在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但这还不够,只有抓住诗中意象所具有的特征,这样才能理解它表现的是人生世事与时空宇宙矛盾的感慨,即: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路程,只有红花还在一年复一年地开放。因为表现性和再现性诗歌意象特征的区别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
  [2]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3]任仲夷.文艺理论基础
  [4]文艺理论.1998
  [5]写作.1996
其他文献
数学练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之一,是一种有目的 、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使学生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实现“双基”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培养能力
6月19日《新民晚报》B31版“市井故事”栏目刊有一篇题为“亡灵的‘初恋情人’”一文,文中说:一位60来岁的老妇人去世,各方好友在某殡仪馆里为她开追悼会,在主持人宣读悼词时
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各部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网上行政执法平台,推进网上行政执法和电子监察,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网上公开和网上监督,对规范行政行为、保障群众权益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保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留一点儿发展的空间。    一、留一点儿朗读的空间 
一、高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世纪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才。笔者通过调查并与我省兄弟院校的广泛交流,发现
中科院京区全体共产党员们:在全党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伟大时刻,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79周年
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因此,如果可以成功的培养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那对地理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尽
吉林省第十四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评选已于7 月底结束。本届共有7家省级新闻单位以及9个市州人大推荐的69篇作品参评。经评委会认真评审,共评出获奖作品45件。其中一等奖6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63-01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类应用题,也是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很好地帮助学生很快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想能力,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有力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笔者有如下认识。    一、理解、掌握是基础    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