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内公开课的一些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min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我校开展了校本教研的探索和尝试活动,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是新教师汇报课和中高级教师的展示课。上课、听课、评课已成为教学常规,所有教师都积极、认真地对待这次活动。在相互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促进了专业素质的提高。在这次活动中笔者开了公开课,也听了多位新教师的公开课,感受到了各位教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课堂艺术,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教师所上的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课改课堂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校内公开课存在的一些误区
  1.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在公开课中滥用多媒体的问题普遍存在,有些新教师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理解出现偏差。在现代教学中应提倡使用多媒体,但它不应该贯穿于整堂课的过程中,多媒体不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和学生不是多媒体的俘虏,多媒体应该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公开课后笔者与一些教师交流后才了解到,他们为了备好一节课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课件的制作上,为了追求“声像并茂”的课堂效果,把课件的展示作为教学的重头戏。而一些不会制作课件的教师,更是直接把他人的课件全部搬上自己的课堂,课堂中忙于电脑操作,甚至连走出操作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我想这些只注重表面感官刺激而忽略教学本质的教学,大大冲淡了教学的主题,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的主导地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走马观花”后学生收获甚少。笔者认为教学手段应该为教学内容和思想服务,一节课的成败优劣不在于课件的精美与繁杂,只要“直观”且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即可。有的课不用多媒体,教师绘制出整洁精美的板书,照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误区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开展学生活动非常重要,以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听课中笔者发现有些课堂中学生活动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忽略学生活动,二是活动过于随意。有几堂公开课,教师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即使让学生讨论,也是流于形式,并不留给学生讨论与思考的时间,随即将答案告诉了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养成了不会讨论,不会表达,不知道讨论,不知道说什么的习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强烈的表现欲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共同特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僵死而尴尬的课堂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与之相反在学生活动中存在着另一种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开展活动,就是教学改革,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在课堂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整堂课都充塞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忙得学生焦头烂额,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来归纳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课堂应该重视学习活动的开展,但要有选择性,有些课不适合开展学生活动,就应该放弃活动。另外学生活动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特点,注意活动难易程度的搭配,并且活动的开展要能放能收,以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且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目的。
  3.课堂预设重于课堂生成的误区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课堂评价有以下一些用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提问精简恰当”“课堂气氛热烈”等。因此,一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在备课时确实花了一番苦心,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及答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在教案中提前预设好了。教学过程中更是一丝不苟地按照教案的预设进行。这样的课堂是在重演教师的教案,而没有原生态的课堂环境。若课堂出现一些意外,教师会尴尬地不知如何应对。长此以往学生灵动的思维会变成一潭死水,创新的火花会灰飞烟灭。这样的课堂是单向地、机械地发展着师生关系,导致课程走向孤立、封闭,课堂缺乏生机和亮点。笔者认为课堂应该是原生态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互动才能在课堂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怎么样的公开课
  现在的公开课往往是“前热后冷”,到最后听课的老师越来越少,基本上是同教研组的教师,课后的交流和评价也草草收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公开课要回归“平实”
  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个人名利,而是学生的发展。公开课应回归“平实”的教学风格。“平实”首先是教师的心态和动机要纯正,不为名利而是为学生。其次“平实”是指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属于常态,不掺杂教学形态的造作,从而不影响对它作出客观的评价。再者,所谓“平实”指在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上蕴含着经得住推敲的坚实风格,即有灵魂,课堂活动浑然天成,这样的课不但显示教师的独特教学追求,而且又具有清新的学术气质。平实的课堂虽然比“表演课”显得暗淡,并会暴露出平常课堂的缺陷,但残缺也是美和价值的体现,它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素材。“平实”的课堂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它可以留下某个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课后反思的材料。
  2.公开课应有鲜明的个性
  笔者曾两次听两位教师上同一节内容的公开课,课后感觉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组织形式和课堂过程如出一辙。后来才明白他们基本上照搬了《优秀教案》中的教学设计思路。这样公开课就成了“标准件”的制造车间。笔者认为教师在公开课中并不是教学的单一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再造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理念的执行应有独到的一面,这样有利于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公开课是否有可看性和观赏性,就看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课堂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使自己的课堂具有一种不可重复性。个性化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公开课的生命线。个性化教学风格应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的生成、教学活动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择、现代技术的应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执教者是否展现出思想个性,创造出自己课堂的风格。
  3.公开课后应有研评活动
  校内公开课时常出现听课时教师“聚聚拢,走走散”的现象,课后缺少必要的研讨、交流。笔者认为课后的品评和交流是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公开课之所以值得其他教师关注和品评,是因为其内在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品质赋予其值得研究的价值,这种研究价值表现在课堂的各个层面上。就课堂理念而言,研评公开课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目的,即新课程所宣扬的“三维目标”。就教学方法而言,研评公开课能达到“以教定学”、“以教代学”、“以教助学”的目的。就课堂伦理而言,研评课堂内是否师生平等,生生合作,课堂是否真正形成开放和谐的氛围。假如公开课没有评评议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不会促进教师专业提高,且失去了“公开”的本身意义。
  作为教学常规的公开课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和艺术的窗口,它展示了每位教师的课堂风格和魅力,展示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和理解。教师要反思公开课活动的得失成败,并把它作为专业成长的坚实台阶。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一、体育与德育结合的优越性  学校体育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德育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这是体育教师责无旁贷、不可推卸的责任。体育训练和德育不可分割,体育训练对培养学生健壮体质、健康心理、健全品格具有独特作用,其效果往往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或代替的。体育是德育的手段,对德育有特殊意义;德育渗透体育的全过程,体育以德育为指导,体育教学应始终贯穿德育思想,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深情话语。尊严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只要是人,就有作为人而高于物、高于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道德地位。教育,作为最富有生命力的事业,理所当然就应具备教育尊严。而语文教学就是以呵护心灵、养护生命为主要目的,我们语文教师就更有责任、义务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    一、树立有尊严的语文课堂观    教育的宗旨是为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的尊严体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教学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产生“口欲言,心求通”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益.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始于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将“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同时提出,将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并列纳入内容标准,并指出“科学探究”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初中物理课程的一项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将凸显初中物理教学中培
着重分析介绍了建筑物渗漏检测与专家分析的软件系统。提出了系统目标与基本要求,分别从电磁波检测任务模块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总体框架设计,分析了检测数据的渗漏判断及渗漏专家
在铜基材上采用电化学浸镀技术沉积银已成为当今一项热门技术.研究采用了含有添加剂的乙醇溶液作为镀液,沉积的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术(FESEM)和原子力显微术(AFM)加以表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如何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品课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