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谁来说说回忆的感受?(生交流)
  2、师:是呀,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是巨大的灾难,它无情地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汶川大地震中,也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无法忘怀的事。
  资料出示:《去世前她给孩子留下短信的感人故事》老师有感情地朗读
  3、师:孩子们,母子之情,感人至深。父子深情,也同样能创造奇迹。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去认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创造生命奇迹的这对父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2、师:快速浏览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父 子
  三.研读课文。体味情感
  1、父亲了不起。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细细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学生汇报:
  重点指导: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初谈体会。)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重在写父亲的——动作;第二句写的是父亲的外貌。 (板书:动作、外貌)
  师:说说你从第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反复读读第二句,你会怎样读来凸现挖掘时间的漫长?[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齐读]
  师: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
  一个“挖”字饱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含,这就是中国文字传形、传神、传情的魅力所在。
  “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
  他们阻挡他,是因为——?(没希望、危险)而父亲始终是怎么说的?你听出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他不听劝阻,精神失常了)所以没人阻挡他。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站在父亲的角度想想,他失常了吗?他一心想的是救儿子,说的是救儿子,做的也是救儿子,他没有失常,这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这样的危险,这样的艰辛,父亲放弃了吗?没有。他是多么坚定!多么坚韧!(板书:坚定、坚韧)
  师: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父亲不知疲劳、坚持不懈地挖掘而不放弃呢?(父爱)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里也写到了父亲的语言。)
  你对这句的体会是——(父亲的爱)
  我们可以想到,在平时,阿曼达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耐心地为他讲解,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有对儿子的承诺,正是伟大的父爱促使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下去,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生:……)是的,此时年轻的父亲好象一夜间苍老了许多,他已经面目全非,伤痕累累,衣服破烂不堪。是啊,任凭衣服破得让人不能忍受,任凭自己伤痕累累,任凭自己心力憔悴,但是他没有停止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生:……)(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父亲用行动谱写了爱的诗篇,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吧!(学生感情朗读)
  师:课文读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
  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读懂这段话的?(学生交流)
  师小结: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2、儿子了不起。
  师: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你又从哪儿读出了儿子了不起? (学生交流)
  结合板书,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
  四、情感升华 总结课文
  1.师: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他是多么的坚定、坚韧;儿子因为父亲的爱的诺言,在危难中获得自信、变得勇敢。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
  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父爱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滋润着我们,在困难时给我们鼓励与希望。这使我想到了一首诗,和老师一起读读吧!
  集体朗读小诗《父爱》
  2.师总结: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其他文献
本课题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对初步选择的6种中草药进行近一步的筛选,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一种,然后将其经过适当的提取步骤后,将提取物添加到草鱼基础日粮当中,进行草鱼养殖试验,研
摘要: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浪潮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推动力,创新性思维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从设置合适情境、刺激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直觉思维能力,改革数学教学模式,转变应试教育模式,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五个方面系统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内蒙古绒山羊具有优良的产绒性状,是宝贵的种质遗传资源,因此研究绒山羊的绒毛发育机理,探寻与绒毛生长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选取3
大量实验表明,氧化应激引起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是雌性动物体内卵泡闭锁的主要原因。研究氧化应激条件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可以为治疗动物卵泡异常闭锁及不孕提供完
本试验以即将出栏的育肥猪作为试验动物,通过宰前短期补饲足够量的维生素D,研究其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及对猪肉品质的作用效果。试验动物全部选用沈阳农业大学科研种猪场中体
通过试卷讲评,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改正错误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题能力.在数学试卷讲评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去改正,去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
中图分类号:H319  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注重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大胆地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都很重视应试教育,导致很多的教师都忽视“朗读”这一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给
摘要:探究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问题,以求避免这类错误在高考中的重复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  关键词:等高线 地形图 计算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4  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问题考察的较多,前一篇文章中谈到有关相对高度,绝对高度的计算,下面再谈谈等高线地形图中其他计算问题。  1.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地间气温差的计算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
中图分类号:G42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选取三个典型地方特色的歌唱场景加以描绘,在内容上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多角度展现了“歌会”的精彩。  (一)
本课题以籽鹅与莱茵鹅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26周龄。研究籽鹅与莱茵鹅屠宰性能和产肉能力的差异,并重点分析籽鹅肌纤维发育规律及26周龄时籽鹅与莱茵鹅肌纤维及肉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