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变革——基于学校自身特点与发展需求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ll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全面转型的时期,在这个崇尚变革的时代,学校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变革?向哪里变革?成为学校管理者深刻思考的问题。
  学校组织变革“因需而生”
  北京市育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十二年学制的学校。全校有4000多名学生,400多位教师。2011年以前,学校实施“以条管理”的多层机构管理方式。2011年,学校做出了新的发展规划,确立了“让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为学生撑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办学理念,提出培养“热爱学习、阳光大气、行为规范、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的育人目标,明确了“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主动学习、持续发展;凝心聚力、共同成长”的办学行为,以及“爱心、耐心、用心、齐心”的教育底色,努力“将育英学校办成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中国名校”。
  基于新的发展规划,学校需要构建一个充满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充满激励创新精神、能够完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与机制,因此,原有的多层级管理模式“标准化、固有性、效率低、效益低”的缺憾被完全暴露出来。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学校内部的组织变革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学校组织变革“因校而定”
  在学校组织变革过程中,完成组织内部成员的“目标认同与价值认同”是学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基于此,育英学校采取了“以校为本、自我诊断”的组织自我更新策略,通过“解冻—重构—聚焦”来实现学校组织模式的变革。
  1.解冻
  之一:“人事”解冻。为了缩短培养过程,若干年来,育英学校的聘用标准都是基于“经验”而定,即优先考虑聘用有3-5年甚至更长时间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应届大学毕业生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长期以来,这一聘用标准导致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极不合理——中老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62.1%。近年来,这部分教师的身体状态、工作状态与工作热情受年龄影响呈下降趋势。2011年,学校痛定思痛,在从全国各地引进特级教师、省级教学能手的同时,录用了10多位大学应届毕业生(研究生),此后每年均以此数量继续开展这项工作。这一新鲜血脉为育英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与青春活力,更为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日趋合理化撒下了种子。
  之二:“机构”解冻。“机构”解冻是组织变革的核心内容,更是组织变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2011年,育英学校迈出了组织变革的第一步——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这一举措是对原有组织机构的解冻,其效果也很快彰显出来:三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学校引进特级教师22位,省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12位,毕业于北大、社科院、人大、南开大学、北师大等知名综合院校的博士及硕士41位;组织学校所有学科教师(分35批次)外出到自己心仪的“标杆学校”学习考察;每周一次新教师培训,同时编写出54期教师培训简报;接待山东、山西、广东、天津、湖南等兄弟学校来访2000余人次……一系列的探索在学校教师中间形成了“鲶鱼效应”,教师队伍被激活,工作热情被点燃,教研能力得到绽放。至此,学校组织变革的第一步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与赞同,也成为学校随后进行全方位组织变革的支撑和保障。
  2.重构
  之一:组织重构。在机构解冻的基础上,学校开始了组织重构,将原有的多层级管理改变成现在的“扁平化-矩阵式”管理,见下图。
  “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由于层级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而使得高层能尽快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较小。此外,“扁平化-矩阵式”管理是一种分权管理,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学部、中心之间相对独立且具有较大的领导幅度,这就使得领导者对下属不可能控制得过多过死,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之二:制度重构。组织重构是组织变革的核心,制度重构是组织变革的保障。近年来,育英学校不断厘清制度管理要求的价值取向:即以尊重为前提,给教职工在遵循制度要求的过程中留下创造发挥的空间,用制度来引导、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激情,使其不断迸发出工作智慧。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年级主任工作常规》《学科主任工作常规》《和谐年级组(处室)建设标准》《北京市育英学校关于设立“教师教育专家”称号的决定》《关于设立北京市育英学校“‘好好学习’校长奖学金”的决定》《北京市育英学校“担当奖”的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创造了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3.聚焦
  聚焦的中心是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学校发展机制。育英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十二年学制学校,基于回归教育本真及整体育人的设计与规划,近年来,学校通过假期封闭研讨等方式,使得广大教师的课程观念不断转变,学校的课程脉络更加清晰;基于“对教学六个基本问题的理解”的课堂诊断研究,众多教师的课堂迸发出教学的智慧;“扁平化-矩阵式”学校管理模式,增强了各部门及各学部的管理意识;2013年着手研制的育英学校12年一贯制英语学科方案、体育学科方案、国学课程方案等,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及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学校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课题“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这一课题将学校之前的探索与实践引向一个新的里程,并聚焦到一个整体。
  学校组织变革“因发展而成”
  让组织得到更好的发展是组织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育英学校组织变革的成效体现在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上。
  1.教师发展
  学校教育的着眼点是学生,但着力点是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此,学校采取两大举措促进干部、教师队伍的发展。
  第一,让人学会游泳,一定要把他放到游泳池里。这是学校对干部使用与培养的原则之一。为此,学校减少各种会议,促进干部在实践中转变观念,快速成长。目前,学校校务委员、行政干部、学部主任、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数量占一线教师的二分之一。他们锐意进取、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成为育英学校不断发展的中流砥柱。
  第二,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有权利调动学校的所有资源,参与民主管理。这一措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让有能力的教师到重要的岗位上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用换位的心去思考、去工作。三年来,在教材整合、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中,众多教师脱颖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凝练出符合育英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课程方案、学生学习指导用书……这些固化的成果诠释了育英学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学生发展
  近年来,育英学校集全力为学生创造发展的平台。“京城最美校园”成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物质空间;西翠国学书院、理化生大学先修实验室、首个中学经济学实验室、20间综合创意教室……为学生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栖息地与养料。
  3.学校发展
  近几年,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著名大学纷纷向育英学校伸出橄榄枝,给予自主招生的指标;北京市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项目——翱翔计划里开始有了育英学校学生的身影;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数学竞赛高一年级初赛中,在高手如云的海淀赛区,育英学校有5位竞赛选手荣获一等奖;2014届高考,在生源一般的情况下,学校创近十五年来的最好成绩。育英学校将继续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在核心教育价值观引领下,坚持教育的本真,坚守“做最有价值的教育”情怀,为中华民族培养更多“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
  ■ 编辑 王雪莉 ■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以现代化社区为基地,以家庭、社区为后盾凝聚三方和谐办学,搭建“三结合”育
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77级)本科生。毕业后,我一直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从事油画创作和美术学、设计学教学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五年之久。这些年,我始终坚持绘画创作
期刊
血管生成是机体高度调控过程,生成不足或过度生成都导致病理状态发生。已知血管生成依赖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目前已发现大量参与调节血管生成的分子并初步构建了调控网络,然而
在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学校发展现状评价报告中,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四个评价主体对我校“教学工作现状”的评价最低,主要是学生的作业与考试“负担”过重。2010年7月,初三年级主任相慧芬在总结会上沉重地说:“今年中考各科成绩很好,特别是数学有突破。但这都是教师们苦干出来的,今后能否不这么辛苦也能取得好成绩?”这种教师累、学生苦的处境,令我们萌发了改变教学现状的念头。基于此,学校提出了“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深刻概括,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德育实践环境的关系    1.高校德育实践环境是社会主
他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
价值观是构成人精神世界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认可、维护和践行的共同价值理想和目标准则。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发
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和大学科研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制度逐步建立,高校取得了独立法人的地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政府举办向社会举办转变。同时,大学教师逐渐重视学科之间的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在此环境下,研究型大学行政文化转型势在必行。    一、研究型大学行政文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政府办学和小规模科研的模式塑造了我国高校的传统行政文化,它以稳定、缺乏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多年来以“扬长教育,实验精神”为办学理念,以“培养自信、求索、创新的英才少年”为育人目标,以扬长教育为办学特色。结合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通过完善“扬长教育”评价机制,创设了多样的评价内容、多元的引进评价主体,遵循“尊重差异性与
北京市古城中学致力于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培养对未来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学生自选教师,走班上课。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正在努力打造现代化绿色教育品牌。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重点,而导师队伍理所当然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古城中学导师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培养对未来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导师与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