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藕花深处,怡然别有洞天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ef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然而,纵观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却充斥着这样一种不和谐的场景: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不仅教学目标不能变动,教学过程更是环环相扣,教学结果可以轻易预测,甚至连每一个教学环节花几分钟都预先规定。长期以往,教师成了实验室操作仪器的工作人员,而学生也似乎不经揉捏就一气呵成自然成型。这种忽略人的学习特性,把教室打造成教师按部就班学生顺应程序的课堂,虽然在有限范围内对于知识系统的学习有一定效果,但学生养成过于依赖教师和书本的习惯,不敢随便质疑探究,势必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差,给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带来障碍。为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有效性呢? 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提供“田字格”,让思维有“框”可依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那么教师就要妥善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教学片段一:
  师:我们刚才已经知道,我们的学生尺长度为2分米。你能估计一下我们课桌这条边的长度吗?(指学生课桌面的长)
  生1:可能是4分米
  生2:可能是4分米多一点
  师:我们一起量一量,验证一下。(验证结果:)
  师:刚才我们估计了课桌面的长,那么讲台的这条边的长度可能是几分米呢?
  生1:10分米
  生2:11分米
  生1:10分米多一点
  师:好,我们也来验证一下。(验证结果:11分米)
  师:根据课桌面的长度、讲台桌面的长度,你觉得你还能估计教室里的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1:我估计我们的课桌的高是
  生2:我估计我们凳子的高度是
  ……
  反思:
  因为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阶段,直接估计课桌面的长、凳子的高度等肯定有难度,从而形成思维盲点。但有了“学生尺的长度”这个参照物,孩子们能轻松估计出课桌面的长度,有了“课桌面的长度”作参照物,就能轻松估计出讲台面的长度、课桌的高度、凳子的高度等。给孩子一个参照物,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个估计思维“田字格”,适时约束他们天马行空的无效思维,孩子们心里有底了,就会有信心去估计,估计得也会准一些,估计能力也在课堂的有效时空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生成“追问链”,让思维有“险”可攻
  质疑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就要为学生建造民主的平台,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学片段二:
  师: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在学生通过讨论,优化得出结论后
  师:出示表格:
  观察这张有序排列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不管怎么围,他们的周长都是18米。
  生2: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来越小,长方形的宽越来越大,面积也越来越大。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周长相同的时候,什么情况下,面积小,什么情况下,面积会比较大?
  生: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的时候,面积就越来越大
  师:是不是长越小,宽越大,面积就越大呢?画画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面积最小的长方形最扁,面积最大的长方形看起来有点像正方形。
  生2:长与宽相差得大,长方形的面积反而小,长与宽相差得小,长方形的面积就大。
  生3:我认为还要再补充一个条件:他们的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远,面积就越小。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你选择怎样的围法?为什么?
  生1:我选择最后一种,这样围,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生2:我也同意选最后一种,这样围,可以用同样的材料,围出最大的面积。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奋剂。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认知冲突。因此,我在学生掌握了列举的策略以后,又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如果你是王大叔,会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等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牢牢抓住了学生,使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入。用一个个充满意义、充满挑战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思维缺陷处、深度匮乏处、精彩成功处,正确的追因,不对的追错,肤浅的追根,穷追不舍,让思维之花灿烂绽放。   三、递上“小拐杖”,让思维有“路”可循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这份“准备”不仅是在情感和兴趣上的,如果“准备”中还蕴含所教内容的深层次联系,为后面的新课埋下伏笔,那就有了理性的意味。
  教学片段三:
  师:出示例题:把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
  生1:一排摆3个,摆4排。
  生2:一排摆4个,摆3排。
  师请学生上台演示这两种摆法。
  师:摆法不同,谁看出了他们相同的地方?
  生:这2个长方形都是长4厘米,宽3厘米。
  师:对。这样的2种摆法,我们可以看作一种。请大家在小组里动手摆一摆,看看还可以怎么摆。摆好以后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还可以怎么分?
  生1:一排摆6个,摆2排或者一排摆2个,摆6排
  生2:摆成一排。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拼的?
  生1:我是动手摆出来的。
  生2:我是想乘法口诀,然后直接摆的。
  师:观察我们摆好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1:他们都是用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来的
  生2:他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生3:他们的周长不同。
  反思:
  探索研究犹如登高爬山,有时候走得累了,能拿到一根帮助攀登的“小拐杖”,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如果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学生肯定会摆也会说,但不一定能很清楚很系统的把所有的方法都一一列出,并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此时给孩子们递上帮助的“小拐杖”,它可以是一些具有指向性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些引导性的话语,还可以是一些帮助思考的操作活动,一步步,扶着他们的小步子拾级而上,反而会让他们在探索的大道上充满信心奋力前行,在短时内顺利掌握新知。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生成中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有人误以为是对课堂滴水不漏的掌控和对学生步步为营的引导,其实这样的观念是对思维训练有效性的一种误读,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表现为“引而不发”、“知白守黑”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要能够做到“难得糊涂”,善于巧妙“适时隐退”,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参与、发现、思考、探索、求证,从而收获“徜徉藕花深处,怡然别有洞天”的别样精彩。
其他文献
《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数学联想,让联想飞
【摘 要】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就要提升农村农民的各方面素质。农民素质的提升,要创新培训理念,要创新培训教法,要创新培训考核,全面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成人教育;培训;转型升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现代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已显得势在必然。
【现象1】 果园中有苹果树193棵,比桃树少13棵,果园中有桃树多少棵?学生列式为“193-13”。很显然该学生在列式时没有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没有搞清楚题中的两个数量谁多谁少,仅仅看到一个“少”字便用减法来解决问题。其实只要将题意稍加分析,就可以知道,题中的桃树棵数多,苹果树的棵数少,要求桃树的棵数应列式为“193 13”。  【现象2】 一个数先加上100,再减去50,然后乘8,最后除以3,结
最近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章,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讲述了一个父亲在一场大地震后赶往儿子所在的学校,而学校却已在这场灾难中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的校园里,这位父亲想起自己曾经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便不顾好心人的劝阻,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片废墟中扒拉着石头,对能够找到儿子充满了信心。他不顾自身的劳累、饥渴,整整进行了38个小时。终于,在这一信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通过对六月二十七日当天西湖上的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来、水天一色等四处景物的生动描写,表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西湖。  根据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确定本文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一,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节奏,品读对仗、押韵对于朗读韵味的提升,达到读得正确,读得个性的效果。  第二,理解诗意。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是,本诗对西湖的
虽然做班主任工作只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已然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和同学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我习以为常,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事与愿违,往往学生并不领情,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拒绝我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于是,我在摸索中前进,试图探讨一些方法。  倾听是通往学生心灵唯一的桥梁,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承受能力也面临巨大考验。然而,随着三口之家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框架,许多家长害怕孩子吃亏,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对子女娇生惯养,不愿意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受挫教育机会。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班主任,我深切感到对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德育中应怎样进行受挫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此则讲的便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一、渲染气氛,
一节语文课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教师能否有效的运用提问艺术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实现程度。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所评议的那样:“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必然要在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上下足功夫。为此,笔者以一堂小学六年级下册《凡卡》第二课时为例,寻求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课前调查,掌握学情  在上课前,我随机问了班里几名学生,问他们这篇文章是不是爱读
语文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无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然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学科,它既没有教材,又没有学科学习的严密的系统性和顺序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要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这种综合性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容包含自然、数学、社会、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的整合。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这些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