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美国Cisco 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钱伯斯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人们对互联网时代的经典话语。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愈加广泛与深入。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阶段,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学科教学资源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的探索道路上,利用互联网的共享、互动、方便、快捷的特点,整合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建设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并有效地应用,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基于我校“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课题上,本文旨在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果、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深入反思,希望对其他中学的资源库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教师个人资源网站纷纷建立
  “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课题实施的第一步是征集建议,制订方案。2005年10月10日,我们制订了《我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意见征集表》,开展了一次广泛的意见征集活动,并加以认真分析。接着,制订《我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试行)》。按照方案,学校首先对感兴趣并报名参加的教师进行了网页制作培训,并提供网络空间、分配账号和二级域名的解析。很多教师纷纷报名,他们经过培训甚至都成了网页制作和作图高手。这不但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学科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
  到了2007年,学校很快就建立了一批“学科教师个人资源网站”。包括英语学科高级教师罗老师的“路捷英语网”;中学研究员王老师的“摆渡英语网”;历史学科重庆市级骨干教师秦老师的“历史联盟网”“方红网络”“知路论坛”;语文学科高级教师肖老师的“水云天语文资料网”;等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各科“学科教师个人资源网站”的建立为综合性学科资源库的建成奠定了充分的师资基础,也进行了有益的技术和理论探索。总结第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发动教师对资源网站的建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很多教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发表。
  二、“知路教育网络工作室”的组建
  21世纪是团队制胜的世纪,谁拥有了卓越的团队,谁将会拥有核心的竞争力。2008年9月,由笔者发起筹备成立“知路教育网络工作室”,集合了各学科优秀的教师,打造了一支有活力的优秀团队,并制订了工作室的宗旨、章程、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
  首先,在制度建设方面,工作室以“致力于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让虚拟的网络现实化,让现实的教育便捷化”为理念,以“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工作室不仅有章程,还有详细的日常工作制度,如轮流并定期更新制度、周末轮班制度、定期会议制度等。每次会议都有中心发言人,并且做好详细的会议记录。
  工作室还有阶段性目标,如第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一是制作目标,在2009年1月前,由笔者进行资源库网站“中学课程网”的程序制作和栏目编排;二是资源量目标,在2009年9月前,初步建成以“中学课程网”为重心的“新课改教师备课资源库”,预计总资料量达2万以上;三是宣传目标,从2009年1月到2009年9月前,实现资源库日访问量1000 IP。
  其次,在培训教程方面,建设校园网学科资源库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一方面通过会议的形式作示范培训,另一方面编制一些培训教程文档,方便团队成员随时查看学习。如我们编制了FLASHFXP的使用教程、网站上传文件教程、在QQ空间为“中学课程网”作链接教程等。
  再次,在团队凝聚力建设方面,我们通过一个月一次的团队活动,加强团队意识。如开展羽毛球、乒乓球比赛、郊游等活动。另外,我们还通过一起学习和分享网络上有关团队建设的优秀文章或案例来增强彼此的团队意识。如《阿里巴巴的中国起源》《思路决定出路,团队决定成败》等。另外,还组织专人研究和团队交流学习,如针对北京、广州等信息发达地区的资源站的建设模式,由专人定期在工作室作报告,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
  三、“中学课程网”的建立
  (一)硬构架——自助式备课的网站设计
  栏目的编排设计是建立教学资源库的第一步,其次才是程序制作。在分析各版本教材结构和各学科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最终决定抛弃多数资源库所采用的按“课件,教案,试题”的栏目分类方式,网站栏目按照“学科→教材版本→册数→章→节”进行分类。这样就可将资料分类细化到每一节,教师备课时,只需进入相应的章节就可以浏览到本节的所有课件、教案、试题等资料。这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备课,真正实现自助备课。
  为了方便教师使用资源库,我们开发了网站的IP段控制功能,教师只要在学校局域网内,无论哪台电脑,不需要注册等繁琐的过程,都可以无限制地进行免点下载资源库内的所有资料。这方便了教师的备课,也提高了资源库的利用率。
  此外,“中学课程网”资源库还注重学科特色打造。每个学科除了设置有每年的“备战高考资料库”和“备战中考资料库”之外,数理化还设置有“竞赛专题”,地理学科有“地图专题”,历史学科有“视频专题”等。这些个性栏目的设置使得资源库网站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也更能吸引教师使用。
  (二)软构架——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展示平台的搭建
  1.建立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参与性和积极性
  在校园网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配套相关的奖励和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形成活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施行了三项措施:第一,对周末加班更新资源库的教师补发加班费;第二,进行每周上传排行,对前五名教师进行奖励;第三,把资源库的建设与教研组、教师年度考核挂钩。在年度考核中,学科资源建设分数按以下公式计算:(上传资源数量×70%+下载量×30%)×10%=学科资源建设分数。
  2.建立会员制度和点券机制,汇集精品教学资源   “中学课程网”资源库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普遍参与和支持,为了鼓励教师主动并积极地上传和共享自己的教学资源,我们建立了会员制度和点券机制。教师可以上传自己的精品资源,并可以对自己上传的精品资源设置1至3个点券,其他教师必须要花费相应点券才能下载,教师自己的精品资源被下载次数越多,他获得的点券奖励也就越多,他就可以用这些点券去下载其他教师的精品资源。这样,资源库就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的功能,而且也推动了资源库的发展和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提升。
  3.搭建教师成果展示平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中学课程网”资源库通过申请免费为教师建立个人专辑,帮助教师保存和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资源库成为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良好平台,不但有利于教师互相交流、提高,同时也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可以彼此阅读各自的专辑,查看同行的学科教学论文、班主任论文等,对于日常教学、班级管理都非常有帮助。教师乐于使用资源库,也就大大促进了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
  四、走向校外,活水引入显活力
  (一)注重宣传,建立庞大的用户群
  除了加强校内宣传,我们同时也非常注重在校外的宣传工作。例如,对参加重庆市教育学院“新教师培训课程”的新教师、大四的实习教师等进行宣传。我们还通过建立中学课程网会员QQ群,既方便了教师的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资源库的相关动态。宣传工作的开展,不仅帮助网站建立了庞大的用户群,也为网站资源的更新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校网通”,实现校际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化
  在中学课程网的学科资料基本齐全并具有较大的用户量后,为了拓宽资源库的应用、扩大资源库的影响和资源库的长期良性循环,也为农村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推动教育均衡化,工作室团队讨论决定开发“中学课程网—校网通”功能。此功能的成功开发,使得加入其中的其他学校教师只要在学校局域网内,无论哪台电脑,就可以像使用校园网资源库一样,不需要注册等繁琐的过程,都可以无限制地免点下载课程网内的所有资料。同时,享受网校服务的学校有义务与大家共享本学校的期中和期末测试试题。这样,既让中学课程网的优秀资源被更多教师运用,又实现了学校间的资源共享。
  我们在2009年和2013年中连续五年推出了“中学课程网—校网通,农村学校免费使用”大型公益活动,针对本区的所有学校和全国的农村学校,免费为其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招聘网络编辑,搜集校外优质资源,充实资源库
  为了使中学课程网的资源得到持续更新,并且增加更多的校外优质资源,我们决定扩大编辑队伍,招聘网络编辑。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中学课程网网站编辑招聘办法》《中学课程网网站编辑申请表》《中学课程网网站编辑相关责任及处置办法》。先后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了我们的团队。随着中学课程网影响的不断扩大,网站编辑团队也由在校教师扩展到了校外,大量一线教师的加入,为资源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和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将有更多的、优秀的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建立起来,成为教师备课和资源交流的优秀平台,成为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好助手。也希望通过学科资源库的建立,为广大的农村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育的均衡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呈现了多样化。在教育领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学习主体的自我觉醒,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师生间单一的“教与学”关系,更多的是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与互动。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优化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校自2013年开始便积极进行翻转课堂变革,经过一年多的大胆尝试,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对翻转课堂本土化实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下面就我
期刊
在“适性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自主学习”“自我选择”“自主发展”的“三自”教学原则,以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在“三自”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逐渐形成了三大教学品牌: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自选课程”, 以自主学习为主体的“适性课堂”,以差异性为基础的“发展性评价”。  一、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自选课程”  所谓“自选课程”是指学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目标、以精品社团为依托、以教
期刊
德育回归生活,是回归孩子的本真。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为依据,提出了“适性教育”理念下的“三自”德育原则——自主管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在“三自”原则下,鲁外逐渐形成了三大品牌德育载体:强调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提倡自我展示的“鲁外星势力”展示活动和注重自我评价的“每周之星”评比活动。  一、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一枝一叶显个性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与发展、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范围的扩大以及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破高中与大学形同壁垒的现状成为必然,取而代之的是两者的联合。以此为基础,作为教学主体的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与优质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联合培养上实现有机对接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种趋势,既有现实背景,又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因而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飞速
期刊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1]而“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写作活动来提高。事实上,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根,它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活动,特别是基于特定阅读文本的写作训练,反过来也会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实
期刊
在历史上,曾经是近乎全民信教的西藏地区,藏传佛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异常密切。目前,西藏地区仍有数量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中,既有不少占地规模巨大、僧众人口众多的大中型寺院,但更多还是小规模的乡村寺院,亦可称之为社区寺院。这类社区寺院或乡村寺院规模虽小,但数量多,而且与西藏乡村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仍不乏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一座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中尼边境地带的喜马拉雅山区乡村寺院科迦寺为例,基于较为充分的田野调查,采取民族
鲁迅先生谈及教育时曾经这样说,“未来之教育,适如其分,发展各个的个性”,强调教育尊重独立人格、尊重独立意志。承蒙先生教诲,近四年来,我们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致力于“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立志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适性教育”的内涵及提出缘由  什么叫“适性教育”,我们为什么提出这一理念?  “适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符合学生天性、个性的教育。作为
期刊
酉水三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李绍明等对川东酉水土家进行民族学研究时提出的一个区域文化概念,其范围包括了酉阳县的大溪区、酉酬区和秀山县的石堤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逐步成为酉水三区村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民间信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逐步发生变迁。而自李绍明等对酉水三区调查研究后的近三十余年里,对该区域土家文化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文章以杉岭村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并与李绍明等的研究成果作对比,探讨酉水三区土家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巫术信仰与“道教”信仰的变迁,以期考察酉水三
“太极思维法”是由太极阴阳图而获得的一种思维方式。太极图的最外圈,代表太极,可象征一个整体;太极图中相抱的黑白两鱼,代表阴阳两仪;白鱼中有一黑色的鱼眼,黑鱼中有一白色的鱼眼,以示阴阳对立统一于太极之中;黑、白鱼中各有白、黑鱼眼,表示在整体事物之下各事物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小整体,有序呈现多种因素的多种联系;两鱼交游相抱,表示阴阳变化循环,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根据太极图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太
期刊
一、“情境”其表,“灌输”其里:科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综观现在的科学课堂,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缺乏目的性和实效性。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时,一上来就播放大段文字,内容是荆柯要去刺秦王,但必须经过一扇安检门。为了安全通过,他必须想办法。因为如果直接进去,带着刺杀工具的荆柯是无论如何也通不过装有巨大磁铁的这扇门的。然后,教师请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当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