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的词汇极其丰富,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必须遵循下列原则,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姿势动作法的“导引”性原则
所谓“导引”就是要有目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教师不仅是成功的导演,而且还应是出色的演员。其实,教师的表情、神态、手势和动作向学生展现,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演”时还应加强“导引”。笔者在教学stand, sit, walk, run, jump, listen, read, write, swim skate, sing, dance和draw等动词时,边做各种动作边说英语,让学生边听边看边记;然后边听边看边跟我説。接着,我作动作,让学生说出单词,先集体后个别;还可以请好生边做动作边说英语,最后,分两人一组,一个做动作,一个说英语,交替实践,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词的发音并理解在文中意思。紧接着,用“I can……”句型叙述和用“can you……?”句型提问,继而进行辩论和书写。笔者在教学许多动宾词组时,也采取这一方法。如:play basketball, ride a bike, make cakes, fly kites, climb the hills, do smoking等,这种以姿势动作教学英语的方法,使学生兴趣更浓,参与意识更强,课堂气氛更活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真假交际法的“情境”性原则
真假交际法的成功前提就是能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因此,笔者在运用真假交际法时,十分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broken”这个词时,首先显示出一只小玻璃瓶,问同学:“Look! What’s this in English?”同学们还没回答,我假装不小心,让瓶子掉在地上,学生为之一惊,我便说:“Oh, sorry! It’s broken!”边说边捡起破玻璃并领学生念:“broken, a broken bottle. It’s broken. Is it broken?”然后练习其它实物,如破铅笔盒,破纸飞机,断尺子等。学生就能用“broken”这个词叙述和对话。这样,学生对“broken”含意明确,印象很深。然后自然引出“mend”这个词的教学。我没领学生孤立地念,而是一边说“This is a broken ruler. Who can mend it? I can mend it.”一边就修补断尽子。重复后再问学生“can you mend the broken box(plane……)?”帮助学生用两种方式回答:Sorry. I can’t mend it.或yes. I can mend it.学了这两个词,学生进行课文对话就毫无困难了。
三、学做激戏法的“参与”性原则
英语游戏,语言困难往往会减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学做游戏时,十分注意化难为易,由易到难,由点(好学生)带面(一般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从而使整体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如在教“throw”和“catch”时,让学生围坐成一圈,我手持篮球站在教室中间,做一个向外传球的动作,重复说:“I’ll throw it. Let me throw it.”然后又做一个接球的动作,说“I’ll catch it.”便问:“who’ll catch it?”学生齐声回答:“you’ll catch it.”然后指着一位好生问:“Can you catch it?”他回答:“Yes, I can catch it.”我高兴地叫起来:“Ok, Here you are. Please catch.”说完,故意把球扔到他身上,跑过去说:“Oh, sorry! Are you OK?”帮助他回答:“Yes, I’m fine. Please don’t worry!”这样的游戏对话先在老师和好生之间进行,当同学们理解对话内容,基本上能上口时,便开始做游戏。学生兴趣之浓,参与意识之强,不言而喻。
四、归纳区别、介绍构词法的“系统”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着眼于知识的类化、系统化,使知识形成有机的理解网络。在学生学了一定量的单词后,经常归纳词行变化规则和介绍构词法,正是为了使已学单词类化、系统化,形成有机的词汇网络。例如:1.在教学一般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词尾的变化规则与名词单数变复数基本相同,并举例说明。2.在教学动词过去式变化规则时,与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构成方法相比较,找出共同点:两种词形都有规则和不规则变化;规则的都有四条:①一般情况;②e结尾的情况;③需双写后一个辅音字母再变化的情况;④改y为i再变化。不同点是动词过去式是在后面加ed,而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是加er和est。至于两种词形的不规则变化,则要求同学逐个记,人人过关。在这个基础上,再区别与现在分词的构成规则,强调两点:一是在动词后加ing,二是没有第④条,即改y为i再加ing。
总之,教师应该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导引学生循序渐进,创设情境,鼓励积极参与,并使知识类化、系统化。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愉快,学得实在,学得灵活,学出实效。
一、姿势动作法的“导引”性原则
所谓“导引”就是要有目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教师不仅是成功的导演,而且还应是出色的演员。其实,教师的表情、神态、手势和动作向学生展现,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演”时还应加强“导引”。笔者在教学stand, sit, walk, run, jump, listen, read, write, swim skate, sing, dance和draw等动词时,边做各种动作边说英语,让学生边听边看边记;然后边听边看边跟我説。接着,我作动作,让学生说出单词,先集体后个别;还可以请好生边做动作边说英语,最后,分两人一组,一个做动作,一个说英语,交替实践,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词的发音并理解在文中意思。紧接着,用“I can……”句型叙述和用“can you……?”句型提问,继而进行辩论和书写。笔者在教学许多动宾词组时,也采取这一方法。如:play basketball, ride a bike, make cakes, fly kites, climb the hills, do smoking等,这种以姿势动作教学英语的方法,使学生兴趣更浓,参与意识更强,课堂气氛更活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真假交际法的“情境”性原则
真假交际法的成功前提就是能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因此,笔者在运用真假交际法时,十分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broken”这个词时,首先显示出一只小玻璃瓶,问同学:“Look! What’s this in English?”同学们还没回答,我假装不小心,让瓶子掉在地上,学生为之一惊,我便说:“Oh, sorry! It’s broken!”边说边捡起破玻璃并领学生念:“broken, a broken bottle. It’s broken. Is it broken?”然后练习其它实物,如破铅笔盒,破纸飞机,断尺子等。学生就能用“broken”这个词叙述和对话。这样,学生对“broken”含意明确,印象很深。然后自然引出“mend”这个词的教学。我没领学生孤立地念,而是一边说“This is a broken ruler. Who can mend it? I can mend it.”一边就修补断尽子。重复后再问学生“can you mend the broken box(plane……)?”帮助学生用两种方式回答:Sorry. I can’t mend it.或yes. I can mend it.学了这两个词,学生进行课文对话就毫无困难了。
三、学做激戏法的“参与”性原则
英语游戏,语言困难往往会减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学做游戏时,十分注意化难为易,由易到难,由点(好学生)带面(一般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从而使整体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如在教“throw”和“catch”时,让学生围坐成一圈,我手持篮球站在教室中间,做一个向外传球的动作,重复说:“I’ll throw it. Let me throw it.”然后又做一个接球的动作,说“I’ll catch it.”便问:“who’ll catch it?”学生齐声回答:“you’ll catch it.”然后指着一位好生问:“Can you catch it?”他回答:“Yes, I can catch it.”我高兴地叫起来:“Ok, Here you are. Please catch.”说完,故意把球扔到他身上,跑过去说:“Oh, sorry! Are you OK?”帮助他回答:“Yes, I’m fine. Please don’t worry!”这样的游戏对话先在老师和好生之间进行,当同学们理解对话内容,基本上能上口时,便开始做游戏。学生兴趣之浓,参与意识之强,不言而喻。
四、归纳区别、介绍构词法的“系统”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着眼于知识的类化、系统化,使知识形成有机的理解网络。在学生学了一定量的单词后,经常归纳词行变化规则和介绍构词法,正是为了使已学单词类化、系统化,形成有机的词汇网络。例如:1.在教学一般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词尾的变化规则与名词单数变复数基本相同,并举例说明。2.在教学动词过去式变化规则时,与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构成方法相比较,找出共同点:两种词形都有规则和不规则变化;规则的都有四条:①一般情况;②e结尾的情况;③需双写后一个辅音字母再变化的情况;④改y为i再变化。不同点是动词过去式是在后面加ed,而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是加er和est。至于两种词形的不规则变化,则要求同学逐个记,人人过关。在这个基础上,再区别与现在分词的构成规则,强调两点:一是在动词后加ing,二是没有第④条,即改y为i再加ing。
总之,教师应该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导引学生循序渐进,创设情境,鼓励积极参与,并使知识类化、系统化。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愉快,学得实在,学得灵活,学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