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和研究热情;在这种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内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微观的极具价值的东西--管理理念,而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宏观框架下建构微观的学校管理理念是当前高校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和要求。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学校管理 理念 建构
在学校教育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并能成功地予以实施,首先必须接受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两个核心观念,即"消费者中心"和"质量的持续提高"的观念。从"消费者中心"这个观念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人"(消费者最终体现为人)的重要地位,把人作为中心,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学校管理当中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同时,"消费者中心"又体现了出了服务意识,即教育管理的服务理念。因此,好的服务必须要以效率作支撑,而高效率需要有创新思维和理念;"质量的持续提高"的观念体现出了可持续的理念。一个组织(学校)的发展正如一个个体的发展一样,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实现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构建提高和促进教育管理发展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效率理念、创新理念和可持续理念(质量持续提高),这既是学校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管理的内在推动力。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在全面质量管理框架下建构学校管理理念,我们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全面质量管理原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是企业质量管理在经历了传统质量管理(以事后检验为主)、统计质量管理(以预防为主)后主要在60年代形成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强调质量的持续提高)。它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在尊重人的价值的前提下,注重战略规划、全员参与、团队精神、协调工作等。全面质量管理,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界说,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其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具体表现在:1、强调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否则就不是全面质量管理;2、强调全员参与,全员是指组织内所有部门和所有层次的人员;3、强调全员的教育与培训;4、强调最高管理者的强有力的和持续的领导;5、强调谋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下学校管理理念的建构
(一)、服务理念的建构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组织的重要的外部功能就是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强调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并置消费者于整个管理体系的最重要的位置,在全面质量管理推广至学校领域时,就有必要视教育为一种服务,也就是要有一种积极的服务理念。此时,学校领导者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经营者"。要完成从"管理者"到"经营者"的转变,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意识:
1、市场营销意识。当教育市场出现竞争是就必须具备市场营销意识,为了争取更多更好的生源,学校必须采取一定的营销手段来推销自己的教育服务产品。
2、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成本降低可以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证学校自身的利益,即少花钱,多办事。
3、品牌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品牌就是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服务优势。为此,学校要从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教育产品质量入手,同时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半学理念和风格。比如,向重点、热点学科倾斜、引进名师、营造创名牌特色的有利的内外环境等等。
4、以消费者为本的意识。以消费者为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教育产品的提供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二是指在教育服务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第三,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要更加民主化、公开化和合理化。如允许学生及家长参与管理弊病法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需求等。
5、社会整合意识。所谓社会整合是指学校要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并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在注重以上意识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弄清楚服务对象(消费者)的范围和层次,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服务的指向性。第一类是直接接受教育的学习者即学生;第二类是家长、教育官员和资助学校的人;第三类是教育的非直接的消费者,如未来的雇主、政府和社会。以上三种是外部消费者,还有一种是内部消费者,即学校中教师和教辅人员。学校内部消费者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是满足外部消费者需要的保证。
(二)、效率理念的建构
"向管理要效率"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效率,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效率的不断提高来证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代社会无论什么领域都注重效率优先,把提高效率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那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如何建构效率这个理念?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学校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开发、配置、使用、评价诸环节。即一是对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指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职工的士气和创造力,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和利益的活动。如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纳入到学校管理当中来,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才能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2、管理程序简明化、管理制度公开化。要使管理有利于工作开展,必须要管理层次较少,管理幅度较大,管理时间较短,这样信息传递速度快、失真少,节约管理费用,便于高层领导了解基层情况,解决复杂问题。在现有的学校管理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官本位"、"权本位"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我们的管理者要成为一个带头人、领路人,支持者,不能成为一个权力主义者,独裁者,那样会使学校的管理官僚化,没有生机,一潭死水,更谈不上什么效率了。
结束语
管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的实践必须以理念的创新为前提和基础,在高校管理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去进行学校管理理论构建,是学校发展与社会要求二者之间实现正向合力的可能性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中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载《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5期
【2】殷鸣镝:《教育服务理论与学校管理理念转变的思考》,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3】靳希斌:《论教育服务及其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罗方龙:《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杨晓,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学教师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学校管理 理念 建构
在学校教育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并能成功地予以实施,首先必须接受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两个核心观念,即"消费者中心"和"质量的持续提高"的观念。从"消费者中心"这个观念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人"(消费者最终体现为人)的重要地位,把人作为中心,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学校管理当中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同时,"消费者中心"又体现了出了服务意识,即教育管理的服务理念。因此,好的服务必须要以效率作支撑,而高效率需要有创新思维和理念;"质量的持续提高"的观念体现出了可持续的理念。一个组织(学校)的发展正如一个个体的发展一样,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实现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构建提高和促进教育管理发展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效率理念、创新理念和可持续理念(质量持续提高),这既是学校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管理的内在推动力。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在全面质量管理框架下建构学校管理理念,我们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全面质量管理原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是企业质量管理在经历了传统质量管理(以事后检验为主)、统计质量管理(以预防为主)后主要在60年代形成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强调质量的持续提高)。它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在尊重人的价值的前提下,注重战略规划、全员参与、团队精神、协调工作等。全面质量管理,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界说,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其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具体表现在:1、强调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否则就不是全面质量管理;2、强调全员参与,全员是指组织内所有部门和所有层次的人员;3、强调全员的教育与培训;4、强调最高管理者的强有力的和持续的领导;5、强调谋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下学校管理理念的建构
(一)、服务理念的建构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组织的重要的外部功能就是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强调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并置消费者于整个管理体系的最重要的位置,在全面质量管理推广至学校领域时,就有必要视教育为一种服务,也就是要有一种积极的服务理念。此时,学校领导者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经营者"。要完成从"管理者"到"经营者"的转变,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意识:
1、市场营销意识。当教育市场出现竞争是就必须具备市场营销意识,为了争取更多更好的生源,学校必须采取一定的营销手段来推销自己的教育服务产品。
2、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成本降低可以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证学校自身的利益,即少花钱,多办事。
3、品牌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品牌就是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服务优势。为此,学校要从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教育产品质量入手,同时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半学理念和风格。比如,向重点、热点学科倾斜、引进名师、营造创名牌特色的有利的内外环境等等。
4、以消费者为本的意识。以消费者为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教育产品的提供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二是指在教育服务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第三,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要更加民主化、公开化和合理化。如允许学生及家长参与管理弊病法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需求等。
5、社会整合意识。所谓社会整合是指学校要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并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在注重以上意识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弄清楚服务对象(消费者)的范围和层次,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服务的指向性。第一类是直接接受教育的学习者即学生;第二类是家长、教育官员和资助学校的人;第三类是教育的非直接的消费者,如未来的雇主、政府和社会。以上三种是外部消费者,还有一种是内部消费者,即学校中教师和教辅人员。学校内部消费者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是满足外部消费者需要的保证。
(二)、效率理念的建构
"向管理要效率"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效率,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效率的不断提高来证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代社会无论什么领域都注重效率优先,把提高效率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那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如何建构效率这个理念?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学校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开发、配置、使用、评价诸环节。即一是对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指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职工的士气和创造力,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和利益的活动。如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纳入到学校管理当中来,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才能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2、管理程序简明化、管理制度公开化。要使管理有利于工作开展,必须要管理层次较少,管理幅度较大,管理时间较短,这样信息传递速度快、失真少,节约管理费用,便于高层领导了解基层情况,解决复杂问题。在现有的学校管理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官本位"、"权本位"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我们的管理者要成为一个带头人、领路人,支持者,不能成为一个权力主义者,独裁者,那样会使学校的管理官僚化,没有生机,一潭死水,更谈不上什么效率了。
结束语
管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的实践必须以理念的创新为前提和基础,在高校管理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去进行学校管理理论构建,是学校发展与社会要求二者之间实现正向合力的可能性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中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载《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5期
【2】殷鸣镝:《教育服务理论与学校管理理念转变的思考》,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3】靳希斌:《论教育服务及其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罗方龙:《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杨晓,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