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多次提出要加大社会建设力度,努力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民生建设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一项突出任务。民生建设有利于我们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民生思想 和谐社会 执政能力
一、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古代的民生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很多思想家把人民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尚书》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致意思是人民百姓需要重视不能忽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稳定,国家才能巩固。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唐太宗李世民把人民比作水,把帝王比作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之一,主张重民爱民。这对我们当今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古代君王以民为本的目的仅仅是维护他们的统治。而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的领导集体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扬弃了其中的糟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生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
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民生建设。三代领导集体都对民生思想予以充实,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思想,把人民放在在了首要位置,为人民服务成为了党的宗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以说"发展"成为了邓小平同志的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只有发展才能提高民生建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追求,同时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内容
进入新时期以来,胡锦涛同志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方针,并对民生建设形成了全面而务实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一)学有所教
"学有所教"就是要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教育事业采取政策、资金和人才倾斜,巩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努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
(二)劳有所得
"劳有所得"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民生目标。"劳有所得"涉及收入分配,与每一个劳动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劳有所得就是付劳获酬、劳有所值、劳能共享。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都能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劳有所得就是要改革分配制度,在我国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情况下,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鼓励靠勤劳致富。
(三)病有所医
病有所医就是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使广大群众能够享有初级医疗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这是由医学的特殊性决定的。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医疗卫生行业都应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政府在医疗领域投入较少,甚至把医疗机构一卖了之,完全推向市场,放弃了政府的责任。这些做法违背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只有让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才能真正解决看病就医难题。
(四)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在他们迟暮之年,我们必须保证他们能够高枕无忧,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同时,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老有所养可以大大的减少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
(五)住有所居
住房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保障绝大多数群众的基本居住条件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检验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解决"住有所居"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多管齐下,才能奏效。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供求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引起房价快速上涨的现象,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议从供给、需求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确保房价稳中有降,使房价与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购房能力相适应,真正使绝大多数普通群众买得起住房,从根本上解决"住有所居"问题,实现安居乐业。
三、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我们党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突出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所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还是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也出现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不平衡;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问题突出,奢侈腐败还比较严重,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党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胡锦涛同志的民生思想,是指导我党民生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有利我党执政水平的提高,进而加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紧张的形势有所缓解,建立覆盖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快速推进,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劳动集体争议、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量开始下降,社会治安状况好转。当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各种社会问题的减少有利于我们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有利于我们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10,(1).
[3]张曙光,李晶."民本"思想和胡锦涛"执政为民"理念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作者简介:侯庆军(1984-),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张欢欢(1985-)男,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民生思想 和谐社会 执政能力
一、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古代的民生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很多思想家把人民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尚书》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致意思是人民百姓需要重视不能忽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稳定,国家才能巩固。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唐太宗李世民把人民比作水,把帝王比作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之一,主张重民爱民。这对我们当今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古代君王以民为本的目的仅仅是维护他们的统治。而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的领导集体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扬弃了其中的糟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生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
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民生建设。三代领导集体都对民生思想予以充实,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思想,把人民放在在了首要位置,为人民服务成为了党的宗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以说"发展"成为了邓小平同志的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只有发展才能提高民生建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追求,同时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内容
进入新时期以来,胡锦涛同志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方针,并对民生建设形成了全面而务实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一)学有所教
"学有所教"就是要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教育事业采取政策、资金和人才倾斜,巩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努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
(二)劳有所得
"劳有所得"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民生目标。"劳有所得"涉及收入分配,与每一个劳动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劳有所得就是付劳获酬、劳有所值、劳能共享。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都能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劳有所得就是要改革分配制度,在我国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情况下,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鼓励靠勤劳致富。
(三)病有所医
病有所医就是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使广大群众能够享有初级医疗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这是由医学的特殊性决定的。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医疗卫生行业都应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政府在医疗领域投入较少,甚至把医疗机构一卖了之,完全推向市场,放弃了政府的责任。这些做法违背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只有让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才能真正解决看病就医难题。
(四)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在他们迟暮之年,我们必须保证他们能够高枕无忧,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同时,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老有所养可以大大的减少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
(五)住有所居
住房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保障绝大多数群众的基本居住条件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检验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解决"住有所居"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多管齐下,才能奏效。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供求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引起房价快速上涨的现象,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议从供给、需求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确保房价稳中有降,使房价与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购房能力相适应,真正使绝大多数普通群众买得起住房,从根本上解决"住有所居"问题,实现安居乐业。
三、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我们党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突出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所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还是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也出现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不平衡;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问题突出,奢侈腐败还比较严重,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党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胡锦涛同志的民生思想,是指导我党民生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有利我党执政水平的提高,进而加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紧张的形势有所缓解,建立覆盖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快速推进,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劳动集体争议、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量开始下降,社会治安状况好转。当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各种社会问题的减少有利于我们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有利于我们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10,(1).
[3]张曙光,李晶."民本"思想和胡锦涛"执政为民"理念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作者简介:侯庆军(1984-),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张欢欢(1985-)男,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