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探究实验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549881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的创造力,就需要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培养孩子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启发都将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现结合中学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有效引导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建议。合理的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讲《传染病》这一节时,先通过“面粉的游戏”,让一个人手上沾有面粉,然后与其他人握手,以此类推,最后看全班人手上沾有面粉的时间,从而认识传染病的厉害之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意更进一步地探索如何才能预防传染病。又如,讲《茎的作用》时,可在实验桌上放置显微镜、芹菜、红墨水、锥形瓶、剪刀等材料,让学生将红墨水滴在盛水的锥形瓶中,然后将芹菜放入其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芹菜的茎内被染上红色,下节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找出茎的作用。有的学生提出:若将置于红墨水中的芹菜,放的时间更久一些,情况会怎样呢?我让他们继续实验,几天后取出,再观察时,发现横切面几乎全部染上了红色。教师这时可以适当点拨:“由于时间过长,细胞之间存在着渗透性吸水,而产生横向运输。”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并在实验中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新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创设小故事、音乐、歌谣等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条件。兴趣是形成创新动机最实际的心理成分,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前提,是创新动力的重要来源。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求知的动力。
  学生的兴趣,只有在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想学的境界,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想法。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让有趣的实验现象紧紧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讲《细胞结构》时,由于学生在进入初一时或许听说过细胞,但并没有真正见过。因此,我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几种细胞,学生此时都很兴奋,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这就是细胞啊!”紧接着我立即提问大家:“想不想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呢?如果想就抓紧时间复习显微镜的使用及如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学生看得非常认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少有人出现错误。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细胞肯定有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会大胆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抓住有趣的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探究实验,培养思维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利用生物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做“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时,先让学生在预习后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有: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为什么只遮盖叶片的一部分?为什么移到光下要几小时,不是30分钟?酒精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水浴加热?为什么要滴加碘液……问题由学生来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再通过实验解答。有些问题,初中生还不能理解,如“淀粉遇碘变蓝”等,这些问题可以资料的形式出现。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此外,传统的演示实验一般只是教师操作,学生旁观,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使学生大胆猜想,按自己的设想动手完成实验。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创设实验情境,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其他文献
我们的生物课堂甚至是优秀课评比课堂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导入新课往往别具匠心、扣人心弦,而结课时,若发现时间紧张,则只言片语,草草收场;若发现时间充裕,则生拉硬扯,平淡收场;更有甚者根本没有结课环节,其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和艺术效果。那么,如何做好结课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课堂的几种结课类型。一、终结升华类1.梳理归纳法。即结课时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表格、图
本人于2013年12月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目标教学优质课评比,所执教的《质量》一课喜获全国一等奖。整个备课过程经历了6节打磨课。在不断打磨和研讨的过程中,感悟很多。最深的一点是,只要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充分相信学生,便能大大提高课堂实效。本人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适当分组,让学生能力互补  心理学和教育学都表明,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机会。在《质量》这节课的教
一、主题与背景本学年我参加了南京市伯乐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活动中葛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题为《水的组成》的实验探究课。在这节课的准备、上课、研训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难以预测的智慧,正等待着我们用知识去唤醒和开发。下面把我对这节实验探究课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二、情景描述【教学片段1】课前教师布置了预习学案,以课前自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太注意实验的真实性和探究性,尽做些验证性实验,有时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当实验效果不明显时,教师牵强地解释;当实验数据误差较大时,人为地修正,这样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验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物理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积累现成知识,还要充分运用认知过程来感知现象、分析问题、处理信息,使学生从被动接受
所谓“贵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与学生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延伸.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一种让学生学会做人,多锻炼起健康的体魄以及乐于学习的积极的思维态度.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生一点点地演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尤其是数学科目上,学生更是成了一种体制的牺牲品.这种体制里,一直贯彻的“满堂灌”、“疲劳战术”、“题海战术”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开始产生了消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为实现新课改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交流和互动,是中学生的天性,喜欢好奇、探索和发现,是中学生的内在特征,因此,为了使高中物理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让更多的学生
所谓“课堂引入”,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以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引入如同一场电影的序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一个精彩的课堂引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如何巧妙地设计课堂的引入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笔者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积累,谈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的艺术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得到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帮
在众多的国际比赛、考试中发现中国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很好地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但创新能力较低,既不能自己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也很难开展独立性研究。显然,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由于教师太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从不给他们营造发现、探索、创新的氛围,也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就不足为奇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
事情发生在一次学生分组实验的课堂上,由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冰箱,实验室中保存的淀粉酶出了问题——变性失活了,导致“验证酶的专一性”这个实验失败。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按教材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但最终没有得出预期的实验结果。学生很失望,教师很尴尬。是哪个环节出现差错呢?师生正分析着原因,这时有一个实验组的同学报告说他们做的实验成功了,并给全班同学展示了他们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与实验预期的结果一致。原来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