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诗词传诵的最佳途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NENGW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词言志,诗词传情。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如何更好地诵读经典诗词,值得去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误区;建议;愿景
  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学财富,无数文人墨客更是经过数年的学习和研究,从中摘选出数篇经典,以便领略古诗词文学蕴藏的丰富内涵。毋庸置疑,这些经典诗词文学的意义非凡,首先,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次,这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再则,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在明白经典诵读的意义后,便掀起了诵读经典的文学运动,为了迎合这股风潮,各部门都绞尽脑汁,渗透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也层出不穷,比如近年来的电视节目《诗词大会》,创建诗意校园,等等,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没有问题,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诸多,而经典诵读的几个误区,更是曲解了经典诵读的意义。
  一、 操之过急,不问是否适时
  上面政策下来,需要立刻就执行,这是对执行力的考验,但更考验的是操作力,有些部门或个人,急于求成,限定在一段时间里完成任务,不曾考虑到时机选得是否适时,不曾考虑到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悟透彻的,操之过急带来的便是“过犹而不及”,以致经典诵读效果甚微。
  二、 一味灌输,不问是否适当
  为了了解诗词的意思或意境,老师会逐字逐句地讲解,因为古人言语习惯的不同,或诗词表达形式的独特,虽然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可学生们却难以感悟,不怪学生的理解力,只是老师一味地灌输,不管对于此阶段的孩子适不适当,一年级这样讲,六年级也这样讲。
  三、 花样百出,不问是否适用
  多种形式能趣味化经典诵读单一的形式,也让学习者充满兴趣,但同时也会导致表面形式太多,从而忽略了经典诗词本身的意蕴。如,吟唱诗词,这是小学生很喜欢的形式,不可否认,学生的乐趣多了,但也不可忽视,学生对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却缺失了。
  四、 规定数目,不问是否适量
  综合学生阅读量的考虑,就规定了每个阶段应该诵读经典诗词的数目,这是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激励,但很多时候都比较“平均分配”,各学段都差不多,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习得能力不同,相同的时间,一、二年级能诵读十首,那五、六年级应该能诵读二三十首。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相信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的存在,不断反复去探索和发现,一定会找到最适合经典诗词传诵的途径。联系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经验,对经典诵读给予几点建议:
  (一) 诵读目标,源远流长
  经典诵读的意义决定了目标,应该立足眼前,更应该放眼未来,追求更长远和持续的发展。
  1. 立足眼前
  经典诵读的“眼前目标”就是每个学生此阶段应该诵读的内容,以及需要了解的相关诗词的特点,这要综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诗词本身的意义来制定。如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诵读句式结构比较繁琐、句数比较多的诗词,甚至可以诵读一些小篇幅的文言文,小骈文,对诗词的学习不应停留在只是一味地理解内容上,更重要的应该去学习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诗词的意境,诗词的结构安排,也可以衍生到学生自己的诗词创作。
  2. 放眼未来
  经典诵读的“未来目标”,着眼于学生诗词能力的提高和经典诗词的继承与发扬。每个学段应该读什么,掌握哪些诗词能力,应该站在最高处去制定,不求现阶段的一点收获,要追求学生自身诗词能力的提升。如低年级,虽然学生的年龄小,学习能力弱了一些,但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背,而应该在此阶段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诗词的节奏,有了“初步”,才能有“深刻”,这是一种渐进提高的过程,你不能让学生到达某阶段就一定具有某种能力,有了之前基础才能有后来的“达到”。
  (二) 诵读进程,循序渐进
  “欲速则不达”,每首诗词的诵读时间要充足,每个学段的诵读数量要适当。
  1. 慢中求甚解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个缓慢的过程,文学修养需要逐步渗透,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真的在短时间内卓有成效,那也可能是浮光掠影,轉瞬即逝。如学习一首诗,一节课或两节课就可以完全学会吗?答案肯定是否,但在很多情况下,有些十分二十分钟就“解决”了一首诗,这样的学习根本不可能有成效,我们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学,读一读,想一想,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消化老师传授的内容,记一记,思一思,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学到的知识,而“充足”需要的就是缓慢,在缓慢中追求“甚解”。
  2. 快中求略知
  经典诗词需要诵读的数量比较多,那就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数量的诵读内容,了解相应的文学知识,但这并不代表囫囵吞枣,或与“慢”读诗相悖,这种“快”指的是诗与诗的学习之间的衔接不能断,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相应的学习时间逐步缩短,相应的诵读量也增加,在这种快节奏的学习中,学生对整个经典诵读的“略知”量也会逐步增加,日积月累后,收获也会颇丰。
  (三) 诵读内容,归类识记
  学生每个学段到底应该读什么,遵循记忆的特点,归类识记效果应该最好。
  1. 时间顺序
  每个时期的诗词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按时间顺序去诵读,有利于学生对此时间段的诗词进行整体的学习,了解此阶段的诗词创作的特点,也可以比较每个阶段诗词的不同之处,有条理地感受诗词的变化和进程。如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唐宋诗词的繁盛。
  2. 描绘事物的特点
  每首诗都描述不同的事物,为了便于学生通过联想和对比来理解诗词,也便于记忆得更牢固,可以按所描绘的事物分类诵读,如按季节特点,春天的诗词非常多,那就把描写春天的诗放在同一阶段诵读。又如把描写风的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不同诗人笔下风的特点,同时也提升了应用能力。
  3. 诗词的结构特点
  一般诗词大多是五言、七言的结构,那可以把五言诗和七言诗放在一起诵读,这利于学生了解诗词的结构特点,也便于学生掌握诗词的节奏,有韵律地诵读。比如一、二年级可以诵读五言,三、四年级可以诵读七言,五、六年级可以诵读非韵律性的诗词。
  经典诵读之路仍漫漫悠长,但在不断上下求索中,这条道路上会开满鲜花,芬芳会浸润每个诵读者的心灵,这不仅只是愿景,而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丁磊.《浅谈“经典诵读”与学生全面发展》,2011年.
  [2]吴立华.《关于经典诵读若干问题的思考》,2007年.
  作者简介:
  郑红艳,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安东学校。
其他文献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历程,离不开高强度计算机技术的支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计算机电子技术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是保险监管的内容之一,但是这一信息却往往不被投保人所获知,造成保险供给(保险公司)和保险需求(投保人)两方信息的不对称。本文以保险公司存在偿付能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不论哪种文体,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检验,拼音、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点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将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体系的语言情境中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滞后的教学观念必然催生低效的教学行为,并最终导致低质量
摘 要: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伴随社会各界对于人才需求的质和量的追加,我国提出了“素质型人才”培养理念。这就要求高中各学科教师,务必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创新袭用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高中语文为例,虽然这门语言学科的教学难度貌似并不大,但想要改变课堂教学效率偏低这一现状,则需要本学科执教者的更多自觉和努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即是了解其相应的原因。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课堂
摘 要:语文课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本文提出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必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关注结构布局、关注语言特色、关注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发现关注训练点,落实一课一得。  关键词:核心素养;一课一得;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其核心素养就是听说读写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语文教
摘 要: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提出新的要求,除了传授学生基本语文知识外,还要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着手点,详细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与教师授课的主要补充内容。高中语文教学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渗透传统文化,实现两者的融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推动高中语文课堂教
摘 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变得生动有趣,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了传统教学的禁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语文知识。  关键词:激趣教学;小学语文课堂;合理应用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的主要阵地,
摘 要:“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能从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或者对教学内容整体理解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能够有效简化、优化教学思路,避免随便的连问和简单的碎问。  随着“主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认同,以及阅读课堂上运用 “主問题”教学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 “主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教育
摘 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在教育模式和课堂方式都和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小学教育,我们国家在以前对于小学教育不够重视,但是现在,小学当中的改革是值得瞩目的。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落后,这就导致了小学教育当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本文就是根据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对构建语文语境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帮助现在的
摘 要:俗话说字写得如何,代表一个人的面貌。字用得如何则代表一个人的性格,是否严谨,是否不修边幅……细节决定一切,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分清“的 地 得”这易混淆的三兄弟。  关键词:的;地;得  “的地得”的用法看似是最基础的常识,但是在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是最容易混淆的三个字,甚至在本科阶段、研究生、专业作家都有许多误用。语言规范从小学生做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注重“的地得”用法的规范,学生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