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 有的放矢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y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培养人才的小学基础教育,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在预习中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这样不仅学习中有的放矢,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预习;指导
  预习是学生在新授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作的自我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实验和经验证明: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正确认识预习作用,树立预习意识。
  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预习,强调预习,正是因为看到了预习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张若田同志提出了“预习、读和议、写和练”三步阅读教学步骤,把预习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步骤。可见,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而有效的预习,会收到如下几方面效果: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进而执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是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
  5.培养了阅读书籍兴趣,课外知识丰富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精心设计预习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围绕课文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1.预习问题忌“空”宜“实”,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将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
  2.预习问题忌“大”宜“小”,要有“点拨性”
  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必“大”,要“小”,一大则思维难度也相应增大,不利于自学,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
  3.预习作业忌“单一”宜“多样”,要有“差异性”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已有自学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预习的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不宜一刀切,不宜单一。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切实使后进生预习时有事可做,而且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三、教给预习方法,注意针对性和常规性。
  要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关键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同样的道理,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要比空洞的要求好得多。因此,必须授给学生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   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预习往往面临两种情况:
  一是课文编者已经设计好了预习提示(有时教师还要补充一些),这些揭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这是一种针对性的预习。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设计的预习题为:“发愤”是什么意思?他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这几个问题统领了文章的重点,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弄通了这几个问题,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自如。 二是常规性的预习,即不管课文有没有预习提示,都应先按常规预习一次,它的目的在于初知内容,疏通文意。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常规性的预习,文中的那些针对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哪些常规性预习的内容和步骤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摸索出如下一套常规预习方法,实践证明是有效的:①读,通读课文两遍;②标,标出每小节的小节号及段落层次;③划,划出含有生字的词语及重点字、词、句;④评,结合自己的理解,选出一两处写上自己的评点;⑤问,提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以上几步的预习,一篇生课文也不再生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为了提高预习效果,还应教会学生做记录的方法以及使用常用的记录符号。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____”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 ”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____?”,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养成预习习惯,形成自学能力。
  预习能力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来掌握预习的方法,并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它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初学预习,宜放在课堂上进行,待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逐步放在课外进行。教师一定要落实要求,认真检查,以评估预习效果,通过检查校正预习中的错误,提高预习水平,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只有这样课内外结合,长期坚持,才能保证“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化。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学生也从中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其他文献
“学会交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人才基本素质要求之一。交往是儿童成长的社会需求,交往又是儿童实现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当然,交往不仅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我们的课堂教学里交往也是无处不在的,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里,课堂即载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阵地。对于一个教育者而言,上好一节课如同耕好一方田,必须想方设法、辛勤培育,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撒播希望的种子。那么,如何让课堂教育更有效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李吉林老师说:情景教学要以激发情感为动因,以审美教育为手段,以感受形象为依托,引导学生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产生强
期刊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新课改语文学科中如何运用这一学习方式呢?以下便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小学
期刊
【摘 要】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很多文化作品曾享誉世界文坛。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积累知识,增加文学底蕴,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而老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语言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唤醒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与热情,通常教学语言风趣幽默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老师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探究  一、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最直观
期刊
【摘 要】导课,顾名思义,即导入新课。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用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全身心地进入到新课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如果说一节课是一幕波澜壮阔的生动话剧,那么教师的导语就是这幕话剧引人入胜的序幕。若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以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语言导入新课,必然会先声夺人,立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关键词】低年级;导课;学习兴趣  《语文新
期刊
【摘 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有效、高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阅读;激发;兴趣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新课程标准》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内容。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
期刊
所谓的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平等、民主、和谐、激励的人文课堂环境。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其次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只有把学
期刊
【摘 要】小学英语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所出现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令人担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在“趣”字上下功夫,即用乐趣把学生引进门,用兴趣将学生带上路,用志趣让学生走上道,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好英语。  【关键词】英语教学;乐趣;兴趣;志趣  小学英语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从学生学习的状况来看,体现出与语文、数学学科明显不同的特点,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期刊
俗话说“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说得就是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科学而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用也是如此,体育教师能否正确、有效地选择和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不断优化体育教学,这是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最大作用的前提,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体育教师如何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拙见,供广大体育教师探讨和交流。  一、根据体育课的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  不
期刊
设计思路:  PEP小学英语三上修订版中新增加了字母教学板块,因此,在本课复习教学中,结合音素操练单词进行复习与巩固。  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在设计中,首先通过演唱孩子们熟悉的颜色歌,活跃气氛,而后通过探照灯等游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情景“Colourful park”,并设计一些卡通形象,组织一些活泼、简单,便于操作的活动和歌谣,在知识的滚动复现、环节的层层递进中完成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