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伊要解决困扰语文教师作文教学难的问题,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善于分析事物的本质。持之以恒的积累创作素材,丰富词汇;并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不断的去实践,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创作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积累;实践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学生怕写,教师难教。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艰辛探索,解放思想,努力实践,持之以恒地从观察、积累、开导和实践这四个方面着手,才能真正的解脱自己,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准。
作文是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词汇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从观察、积累、实践这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一、慧眼识真,学会观察
每逢作文,总有不少学生面对教师的命题冥思苦想许久,脑子内依然一片空白。这固然与学生的生活面窄,生活阅历少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们不注意观察,让许多宝贵的作文素材白白地流失了。
我们要投入到生活中,去观察,去调查,去发现生活的美,去领悟生活的情,去体验生活的理。这样,写作范围就一下扩展开了。比如,我们可以写“人物百态”、“跟踪追击”,把班级的同学刻画得栩栩如生;也可以写“生活五味瓶”,专门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编织成“人生草稿”。从嗑瓜子时偶遇发霉的破坏了口味仍要继续吃下去,能悟出应如何面对人生挫折;从棒棒糖加一小棒便身价倍增,能悟出怎样让生活有滋有味;从自己匆匆忙忙吃馄饨联想到人生匆忙的脚步等,只要长期细心观察,就不仅能学会怎样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还能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关注人生。
写文章,离不开观察。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应抓住“动情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只有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会乐意观察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并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就必须常观察,勤观察。
其次,把握“不同点”,坚持用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思想意识各异,审美情趣不一样,因而对相同的事物的观察往往会得出不相同的结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积少成多,善于积累
作文就是表情达意,能否较好的做到这一点,关键在学生的词语资源丰富与否,所以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硬功夫”的培养:一是每人自备一个词语小册子,将平时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词语、佳句分类记录着,要求每天一读;二是在词语教学中进行辐射,如讲到“五颜六色”时,告诉学生还有“五光十色”与此同义;三是开展活动。如“背词比赛”,“词语接力”,“词语联珠”等等。四是过硬关,即课文中的字、词必须经过测验过关,课文中的好句子、好段落要求过关,如用多种形式(即填空,听写,背诵,默写等形式)进行练习。
由此可见,积累素材的意识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基础。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事物,不断搜集和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感到无事可写的现象,而且还往往可以触发他们的灵感,激起他们的写作热情。
我的一贯方针是:“反对照抄,允许模仿,提倡创作”。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万事万物的规律一样。如写字有描红,摹写,临帖,直到离帖的练习,最后到书写。这里所说的抄是一味的照搬,不动脑筋,完全录下来,或稍作改头换面,或张冠李戴地拼凑,其结果只能邯郸学步。这类文章令人深恶痛绝,其做法令教者反感。所谓仿,是指借用写作技巧、方法、情节、文章的布局谋篇。仿的过程不宜贪多而杂乱,时间和次数也不宜过长过多。否则就重蹈覆辙,落入别人的巢厩,应借着激情,思想上短暂的火花和灵感,用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和事件,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借助别人的方法技巧,抒情达意,表达情感,以达到以手写我口、以笔表我心的目的。作文的形式多样,目前流行的书信式、日记式、冰糖葫芦式、剧本式、调查报告式、实验报告式、案例式、产品说明书式、引用式的、串编式的等等,方法更是层出不穷,不一而论,如“开门见山”“以小见大法”、“线索法”、“象征法”、“悬念法”、“抑扬法”、“对比法”、“倒叙法”、“插叙法”、“铺垫法”、“勾勒渲染法”、“前后照应法”“首尾呼应法”、“揭示主题法”、“主题深化法”、“画龙点睛法”等等。一篇好文章,总有它的特色,总有一种好的新颖的形式,亦或是一种好的得体的写作方法的运用,切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不负责任、敷衍差事的做法。
三、采他山之石,勇于实践
若说积累是财富,光有成堆的材料,不去运用,那它仅是社会财富,别人的财富,永远成不了自己的,学会实践和创新。造一个优美的句子,说一段声情并茂的话,仿写一个句子,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片断,组合一段有逻辑性问答题的答案,面对面的商讨或辩论,都是写作实践。写作实践有练口笔和练手笔之分,但归根结底是练脑笔。这样有了材料和习惯,兴趣就来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而时习之,不易悦乎?”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客观事物接触,使感知的对象反映到头脑;另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事物的内部发生变化,加速客观对象本质的暴露,逐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为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尽量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材料可写,如课内组织学生开展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座谈会,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训练中,大家只要去探索,去研究,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的,只要努力,花时间、花心思、花精力,在作文园地里将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积累;实践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学生怕写,教师难教。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艰辛探索,解放思想,努力实践,持之以恒地从观察、积累、开导和实践这四个方面着手,才能真正的解脱自己,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准。
作文是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词汇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从观察、积累、实践这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一、慧眼识真,学会观察
每逢作文,总有不少学生面对教师的命题冥思苦想许久,脑子内依然一片空白。这固然与学生的生活面窄,生活阅历少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们不注意观察,让许多宝贵的作文素材白白地流失了。
我们要投入到生活中,去观察,去调查,去发现生活的美,去领悟生活的情,去体验生活的理。这样,写作范围就一下扩展开了。比如,我们可以写“人物百态”、“跟踪追击”,把班级的同学刻画得栩栩如生;也可以写“生活五味瓶”,专门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编织成“人生草稿”。从嗑瓜子时偶遇发霉的破坏了口味仍要继续吃下去,能悟出应如何面对人生挫折;从棒棒糖加一小棒便身价倍增,能悟出怎样让生活有滋有味;从自己匆匆忙忙吃馄饨联想到人生匆忙的脚步等,只要长期细心观察,就不仅能学会怎样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还能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关注人生。
写文章,离不开观察。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应抓住“动情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只有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会乐意观察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并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就必须常观察,勤观察。
其次,把握“不同点”,坚持用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思想意识各异,审美情趣不一样,因而对相同的事物的观察往往会得出不相同的结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积少成多,善于积累
作文就是表情达意,能否较好的做到这一点,关键在学生的词语资源丰富与否,所以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硬功夫”的培养:一是每人自备一个词语小册子,将平时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词语、佳句分类记录着,要求每天一读;二是在词语教学中进行辐射,如讲到“五颜六色”时,告诉学生还有“五光十色”与此同义;三是开展活动。如“背词比赛”,“词语接力”,“词语联珠”等等。四是过硬关,即课文中的字、词必须经过测验过关,课文中的好句子、好段落要求过关,如用多种形式(即填空,听写,背诵,默写等形式)进行练习。
由此可见,积累素材的意识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基础。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事物,不断搜集和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感到无事可写的现象,而且还往往可以触发他们的灵感,激起他们的写作热情。
我的一贯方针是:“反对照抄,允许模仿,提倡创作”。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万事万物的规律一样。如写字有描红,摹写,临帖,直到离帖的练习,最后到书写。这里所说的抄是一味的照搬,不动脑筋,完全录下来,或稍作改头换面,或张冠李戴地拼凑,其结果只能邯郸学步。这类文章令人深恶痛绝,其做法令教者反感。所谓仿,是指借用写作技巧、方法、情节、文章的布局谋篇。仿的过程不宜贪多而杂乱,时间和次数也不宜过长过多。否则就重蹈覆辙,落入别人的巢厩,应借着激情,思想上短暂的火花和灵感,用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和事件,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借助别人的方法技巧,抒情达意,表达情感,以达到以手写我口、以笔表我心的目的。作文的形式多样,目前流行的书信式、日记式、冰糖葫芦式、剧本式、调查报告式、实验报告式、案例式、产品说明书式、引用式的、串编式的等等,方法更是层出不穷,不一而论,如“开门见山”“以小见大法”、“线索法”、“象征法”、“悬念法”、“抑扬法”、“对比法”、“倒叙法”、“插叙法”、“铺垫法”、“勾勒渲染法”、“前后照应法”“首尾呼应法”、“揭示主题法”、“主题深化法”、“画龙点睛法”等等。一篇好文章,总有它的特色,总有一种好的新颖的形式,亦或是一种好的得体的写作方法的运用,切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不负责任、敷衍差事的做法。
三、采他山之石,勇于实践
若说积累是财富,光有成堆的材料,不去运用,那它仅是社会财富,别人的财富,永远成不了自己的,学会实践和创新。造一个优美的句子,说一段声情并茂的话,仿写一个句子,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片断,组合一段有逻辑性问答题的答案,面对面的商讨或辩论,都是写作实践。写作实践有练口笔和练手笔之分,但归根结底是练脑笔。这样有了材料和习惯,兴趣就来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而时习之,不易悦乎?”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客观事物接触,使感知的对象反映到头脑;另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事物的内部发生变化,加速客观对象本质的暴露,逐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为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尽量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材料可写,如课内组织学生开展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座谈会,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训练中,大家只要去探索,去研究,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的,只要努力,花时间、花心思、花精力,在作文园地里将收获沉甸甸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