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 E 时代更配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2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时代:E是英文Electronic(电子)的缩写。 E时代指网络普遍使用的电子时代。”
  “小学生:指正在小学读书的学生,一般为6~12岁。”
  “朗读能力: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素质与能力。这是一个眼、口、手、脑协同动作,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在朗读中也需要对文本进行初步对话,读出自我的理解和世界观。”
  “由此,该课题概念界定为教育者在网络普及的电子时代,研究探索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在E时代环境下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以上是我拿到高学雷名师工作室“E时代下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时,最关注的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立足于时代特点,引导学习主体,借助朗读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其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对高学雷名师工作室主题研究意义的总体感受。
  一、关注朗读,定位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如此强调了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课标明确地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的应用。每一位教师都深知,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校的考试并未将朗读列入其中,如何真正把朗读的实效性落实,是不少教师面临的困惑。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新时代,如何进行并指导朗读,引起了高学雷老师的关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带领着工作室成员把研究视角落在了如何运用“E时代”的网络优势去探究朗读的新途径、新方法。这种准确的定位,为即将开始的研究找准了切入点。
  二、与时俱进,借“E时代”施教的前瞻性
  高学雷老师把名师工作室研究的主题定位在“E时代”下提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新途径,把朗读与电子时代结合在一起,颇有几分“赶时髦”的意味。
  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时,不得不承认:这个时髦抓到了点子上。手机、电脑、iPad……各种电子产品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纸质阅读已被较大程度的边缘化,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活动,把这些电子产品或化为学习工具或打造为学习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过程中谁也绕不过去的一环。传统的纸笔检测鲜有对朗读能力的测试,朗读能力常常被忽视。借助“E时代”下的各種开放性软件,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给予及时跟踪指导与反馈,借助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评价的短板,这也是课题的创新性所在。在“E时代”,谁能顺势而为、及早抓住时代特点,因“E”施教,谁就能及早抓住学生的心。可见,在“E时代”下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充分的前瞻性。
  三、立足教材,观照阅读教学的双线性
  双线结构是统编本教材的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这两条主线的引导下,教师既要教授基本语文知识,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又要在知识中巧妙渗透人文要素的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高学雷老师和课题组成员就是以这“两条线”为依据,对所任教年级的大部分课文进行了专门的朗读设计:从文本要素解析、朗读要点把握、朗读效果评测和朗读课文标识几个部分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还自编了朗读教材,不仅涵盖了一些经典篇目,还涉及了著名的绘本故事。
  在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中,他们巧妙借助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开放性APP,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从愿意尝试朗读到最终爱上朗读;同时借助“E时代”下的电子终端,通过课堂讲解,课后利用各种开放性APP追踪、反馈学生朗读,进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面积的网络学习也从侧面验证了借“E”施教的实效性。
  四、多元评价,彰显反馈的针对性
  高学雷老师与课题组成员把主体观照放在首位,不仅借助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引导学生从不同文体特点出发,借助朗读解读文本、传达感情,并把这些有声作品上传到班级的电子交流台,以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为核心依据,从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两种途径进行朗读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其中,强调评价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因人而异,避免“千人一律”。正是因为在民主化、多元化的电子平台上的交流,使每一位参与者不仅能自己借助软件进行后期制作,还能感受到有针对性的反馈。这样的训练形式,不仅提升了朗读效果,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全员参与,落实朗读的实效性
  高学雷老师课题组的研究对象是他所在的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一、二、三、六年级学生及其任课教师。“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离不开任课教师的指导,所以研究对象中也包含他们。”高老师的解释让我们感受到:师生多员参与,更利于把朗读的实效性落实。
  课题以“E时代”为研究背景,其研究工具自然侧重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录音软件、语音分享平台等进行交流,如喜马拉雅、微信、QQ语音、抖音等。资料的收集主要来源于各班的QQ群和微信群中学生上传的朗读语音文件,还有公众号“读伴”里的音视频文件。对于上述常用的APP,基本上所有家长都会使用。课题组成员针对班级网络朗读平台上的朗读给予具体的评价反馈与点拨指导,同时也辐射到学校组织的朗读活动,给予跟踪、反馈。具体做法如下:在课题组成员所任教班级的平时语音上传中,采取随机抽样,对他们的录音进行试听指导;在期末朗读检测中,采取整群抽样,对所在级部各个班级的朗读水平进行评测,检测的标准会根据年级的高低有所调整,检测之前会有一个等级预判。
  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参与和“E”平台的介入,使朗读不再是过耳即逝的过场声音,而是可以反复收听、不断反思的音频作品。全员参与、落实效果的训练形式,对营造良好的校园、家庭读书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课题实效性,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研究班中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借助“E时代”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后的效果的统计图,真正是用数字说话的典范;二是高学雷老师在疫情期间坚持每天推送微信有声平台“阿雷吟诵讲堂”“阿雷带你朗读”,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也从未离开过学生。师生间把电子平台打造成了展示朗读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强化审美意识的舞台。高学雷老师和他的团队用研究证明了朗读与“E时代”更配。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 要: 城市街道、单位、商店名称的翻译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信息,长沙市街道、单位、商店名称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零翻译、半翻译、误译、翻译中的拼写及书写错误及一致性等方面分类举例说明。正确规范的城市街道、单位、商店名称翻译,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中部崛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翻译 类析 规范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内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地处中部的湖南等省面临
一、绘本的特点及教学价值  1.绘本的特点  绘本,又称为图画书。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图画书研究者彭懿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曾这样论述:“图画书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曾用一个公式表达:“图×文=图画书。”由此可见,图画书不仅是“图画”和“文字”的叠加,当它们糅合在一起,就有了成倍的效用。所以,读懂绘本要读文字的故事、图画的故事、图文合奏的
马站底这条街一年到头空气中永远飘散着浓郁的扑鼻的各种小吃的香味和香气。马站底这条街上的小吃店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像一串陈旧而蹩脚的石头项链,大大小小,凹凹凸凸,杂乱无章。但不妨碍它的拥挤、热闹、喧嚣,热气腾腾,尤其到了晚上,每个小店门口,人头攒动喧喧闹闹热气绕绕氤氲漂浮,店门上的霓虹灯仿佛在雨雾中闪烁。小店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经营名种小吃:有鸭头、鸭掌、兔头、鱼头、鸡爪、鸡排、鸡脖、鸭脖、手抓龙
3月27日,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各评审委员会项目评审结果出炉,共有155项成果获评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奖,包括:自然科学奖16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1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12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93项。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科技奖制度改革。2019年8月,北京市发布了最新修订的科技奖励办法,在奖项设置、奖励等级、提名
摘 要: 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引入与推广正适应了这一需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掌握学习”等教育理论对实践“翻转课堂”的一线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们需要深入了解、掌握这些理论的真实涵义及正确的应用方法,从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 建構主义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的一
作者简介:    余书林,笔名愚拙。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潜江市作协副主席。近三十年来,《长江文艺》《短篇小说》等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各类文学作品三百多件。多篇作品被选入选刊、选集、年选和获奖。出版有小小说集《蛇缘》。  榨 油 蔡   蔡记榨坊在蒿子口场的短颈项巷东南头与河街的拐角处。一坊拥有两街的门面。单凭这地理位置的优势,就可见
摘 要: 辜鸿铭《论语》英译对经典英译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经典的“误读”实现的。辜鸿铭对儒经中关键概念意象的误读,使千百年来横亘在中西世界中的鸿沟悄然贯通,调和中西价值观;译文中所蕴含的价值,成为西方读者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态度。辜鸿铭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不落传统经注的窠臼,转而将中西哲学融会贯通,用西方的思维“包装”经典,受到彼时西方读者的欢迎。本文从辜译
人 物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日本军人3人 农民3人 民兵1人   秋日的平原上,庄稼成熟了,农民们正在忙着秋收。  农 民 甲 (边收粮食边提醒)咱们可得快点收粮食,趁着日本人没打来,多存点粮食过冬。  农 民 乙 (停下动作,担心地)听说几天前日本人已经占领了山那边的村子,他们不会就要打到咱们这儿了吧?  农 民 丙 (有点着急)哎呀,那可得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呀,大家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万物有灵”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
作为一名深爱语文和戏剧的教师,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的研发。经过两所不同特质学校师生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从“美德、美智、美能、美行”四个课程维度,搭设了“五育并举、多科联动、学用语文、注重体验、知能同行”的育人练能的综合操练场,形成了以“重德行、重体验、重操练、重发展”为核心的开放的学习局面,使语文学习立体生动,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一、语文·戏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