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戏剧实践活化语文学习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深爱语文和戏剧的教师,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的研发。经过两所不同特质学校师生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从“美德、美智、美能、美行”四个课程维度,搭设了“五育并举、多科联动、学用语文、注重体验、知能同行”的育人练能的综合操练场,形成了以“重德行、重体验、重操练、重发展”为核心的开放的学习局面,使语文学习立体生动,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一、语文·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保障


  1.形成课程共同体,落实课程方案
  学校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和各级专家组成并顶层设计总体思路,教学处牵头,教育处配合,教研组实施,以层级推进、全员参与的方式,形成目标一致、价值取向一致的共同体,逐层落实课程方案。(如图一)

  2.构建戏剧实践社团,搭设开放学习平台
  三级学生实践体验社团是学生戏剧实践和语文体验操练的平台。学校形成了班级有剧组、年级有剧社、学校有剧团的训练场,凸显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建设的特色。(如图二)

  3.构建以“语文·戏剧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的学用语文体系
  “整体推进、分层实施、相互融合”,就是将三级课程融为一体,构建以“重德行、重体验、重操练、重发展”为核心的开放性学习态势。(如下表)

二、语文·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策略


  1.在语文课程自然融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教材中每一个学段都有适合学生演一演的课文。所以,我们根植于语文教材播种戏剧的种子,研发了《阅读与表演课程》《童话剧课程》及《校园剧创编课程》,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活化了文本学习。学生在表演中走进人物内心,走进故事情境,完成了对人物、对故事、对道理的理解和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演。他们的自信心、合作力、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在校本课程中学科联动
  以剧目为载体的校本学科联动课程承载着“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练能、以美践行”的重任,连接着各学科教师和学生。因此,不同的剧目会创生出不同学科的多彩组合,吸引着师生参与的高度热情,激发着大家无限创新的可能。
  剧目既是载体又是课程要完成的产品,它是课程建设者们要完成的最终任务,并摆在所有人面前接受大家的检验。所以,它来不得半点儿虚假,要求参与者全情投入,用心创造。

  实施过程需要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选择确定剧本:根据立德树人方向,选择经典故事,师生自主改编、创编剧本。
  组建资源团队:年级剧社社长根据完成剧目的需要向相关学科教师发布征集令,组建学科联动团队。
  制订联动计划:形成团队后,剧目负责人制定学科联动计划。
  撰写组合教案: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联动计划,设计、撰写本学科教案,磨合组合教案。
  形成学科联动方案:召开团队会,相互碰撞,完善各学科教案;设计合理衔接点,分配合理课时,共同形成以此剧目为载体的学科联动实施方案。
  排演完成剧目:各学科教师利用校本课程的时间实施方案,逐步形成剧目的排演。
  副产品拓展:以产品最大化为原则,师生共同研发适合本剧目的相关副产品,实现课程效益最大化。
  具体实施策略如图三所示。
  3.在参与全程中综合锻炼能力
  能力是学生在一遍遍自我感悟、体验、实践后不断习得的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光靠教师讲解是不行的,必须在学生无数次实践后方可形成。
  校园戏剧是一个综合实践平台,学生的多种能力训练蕴含其中,其中的任何能力都是靠学生自己操练出来的。
  (1)提升了自学能力。
  由于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有了参演校园剧的真实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会更有效。为了有更出色的表演效果,他们会自觉地学习相关内容,以期更出色地表现效果;会找来与该剧相关的内容主动阅读,以期对创作人物有帮助;会查阅当时的背景资料,以期更精确地表现人物服装、造型;会自觉地学习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人物的动作……
  (2)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
  有这样一个公式,“口才 文采=未来成功的护照”。可见,一个想拥有成功人生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弱化又是当今语言学习中致命的一个缺陷。在真实情境下学生的对话能力、表情达意能力普遍较弱。
  话剧舞台是一个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场。参演戏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達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当众表达的表演力、互动表达的感染力等。经过调研,各班参演过戏剧表演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大胆举手、自信发言,且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更富感染力。   (3)培养了创新实践能力。
  剧本的改编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师生再度加工创造;剧目演出形式、人物设计、舞美设计……形式表现的艺术加工,都离不开创新;每一个角色创造都要经过扮演者的形体、语言、动作、神态去表现,而这都需要学生入情入境的内心体验才能完成;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创造成品的过程,需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各环节、各参与人员,需要大家的智慧和团队的配合协作。创作过程其实比结果更重要。
  4.在学用语文中无痕育德
  学生通过戏剧角色分配和担当,实质性地参与了教师的备课过程,并用体验的方式学会了以语文学科为核心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他们的生活态度、社会情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在校园剧的学习、排练和排演过程中自然地获得了深刻体验和丰富累积。他们的情感发展还影响了家长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做到了立德树人、育人无痕。
  (1)自觉育德。
  戏剧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小切口。它不以演出为最终目标,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创造、娱乐、教育的综合实践平台。由于它的门槛低、难度小,所以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由于它有趣味、有魅力,所以学生都乐于参与。这就为自觉育德提供了可能。
  (2)故事育德。
  每一个剧目都是一个生动的德育素材。学生表演有趣的故事的过程,就是自我接受教育的过程。他们反复揣摩人物的心理,用自己的体验来展现故事。在排演过程中,道德教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在观看表演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亦被激发出来。
  (3)实践育德。
  情感体验是德育的活力所在。在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教育点。比如,剧务组无怨无悔的付出,体现的是奉献精神;演员组彼此的配合,培养的是合作品质;学生们大胆勇敢地展现自己,是自信心的体现……这正是校园剧的育德精妙所在——于无声处掷地有声,于无痕处痕留心中。

三、语文·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的效果


  以校园戏剧为载体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立体丰富的。它选择儿童视角这样的“小儿科”,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大立意;它立足于学用语文的综合实践,汇聚了多种课程资源,打破了学科边界,打通了一条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绿色通道;它把学生和教师平等地放在了课程建设的同一位置上,用排演剧目的特殊方式,创设了用生命和真情体验、表达的真实情境,使“高大上”的核心价值观透过活化的人物、故事浸润到师生的心田,从而使小学生的语文课内外学习实践活动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北京市東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互评、自改的能力和条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尊重,努力构建“互评、自改、后记”的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有利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高中作文 评价方式 有效性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不断更新完善,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当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既累人又无效时,就真的到了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环节都离不
摘 要: 城市街道、单位、商店名称的翻译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信息,长沙市街道、单位、商店名称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零翻译、半翻译、误译、翻译中的拼写及书写错误及一致性等方面分类举例说明。正确规范的城市街道、单位、商店名称翻译,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中部崛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翻译 类析 规范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内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地处中部的湖南等省面临
一、绘本的特点及教学价值  1.绘本的特点  绘本,又称为图画书。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图画书研究者彭懿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曾这样论述:“图画书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曾用一个公式表达:“图×文=图画书。”由此可见,图画书不仅是“图画”和“文字”的叠加,当它们糅合在一起,就有了成倍的效用。所以,读懂绘本要读文字的故事、图画的故事、图文合奏的
马站底这条街一年到头空气中永远飘散着浓郁的扑鼻的各种小吃的香味和香气。马站底这条街上的小吃店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像一串陈旧而蹩脚的石头项链,大大小小,凹凹凸凸,杂乱无章。但不妨碍它的拥挤、热闹、喧嚣,热气腾腾,尤其到了晚上,每个小店门口,人头攒动喧喧闹闹热气绕绕氤氲漂浮,店门上的霓虹灯仿佛在雨雾中闪烁。小店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经营名种小吃:有鸭头、鸭掌、兔头、鱼头、鸡爪、鸡排、鸡脖、鸭脖、手抓龙
3月27日,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各评审委员会项目评审结果出炉,共有155项成果获评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奖,包括:自然科学奖16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1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12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93项。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科技奖制度改革。2019年8月,北京市发布了最新修订的科技奖励办法,在奖项设置、奖励等级、提名
摘 要: 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引入与推广正适应了这一需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掌握学习”等教育理论对实践“翻转课堂”的一线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们需要深入了解、掌握这些理论的真实涵义及正确的应用方法,从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 建構主义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的一
作者简介:    余书林,笔名愚拙。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潜江市作协副主席。近三十年来,《长江文艺》《短篇小说》等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各类文学作品三百多件。多篇作品被选入选刊、选集、年选和获奖。出版有小小说集《蛇缘》。  榨 油 蔡   蔡记榨坊在蒿子口场的短颈项巷东南头与河街的拐角处。一坊拥有两街的门面。单凭这地理位置的优势,就可见
摘 要: 辜鸿铭《论语》英译对经典英译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经典的“误读”实现的。辜鸿铭对儒经中关键概念意象的误读,使千百年来横亘在中西世界中的鸿沟悄然贯通,调和中西价值观;译文中所蕴含的价值,成为西方读者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态度。辜鸿铭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不落传统经注的窠臼,转而将中西哲学融会贯通,用西方的思维“包装”经典,受到彼时西方读者的欢迎。本文从辜译
人 物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日本军人3人 农民3人 民兵1人   秋日的平原上,庄稼成熟了,农民们正在忙着秋收。  农 民 甲 (边收粮食边提醒)咱们可得快点收粮食,趁着日本人没打来,多存点粮食过冬。  农 民 乙 (停下动作,担心地)听说几天前日本人已经占领了山那边的村子,他们不会就要打到咱们这儿了吧?  农 民 丙 (有点着急)哎呀,那可得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呀,大家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万物有灵”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