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奥数班是身不由己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薛莉老师:
  您好。读了您《我为什么让孩子学奥数?》这篇文章,感同身受。说实话,很多家长从骨子里不赞成让小孩子去学什么奥数,天天上培训班,但我们现在的生存大环境竞争性太强了,让我们身不由已,只能顺应潮流,违心地让自家的小孩子早早参与各种各样的竞争。
  首先,不管意见如何,我们首先要承认的事实是:孩子参加了某项专业培训班一段时间后,与没参加培训班的孩子PK,一般是参加了培训的孩子赢。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
  1、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家一个劲的去参加各种培训班?2、大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3、这种现象从孩子的整个学生生涯或者整个人生来讲,有必要或有价值吗?
  我的答案是:
  1.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谁都想让自家孩子出人头地,胜人一筹,在求学旅途中或人生中,顺风顺水,占领先机。这可能是促使众多家长热衷于此的原因吧。
  2.我发现,在各种培训班中,非富即贵一族的孩子较多,说明他们的家长支持和参与积极性很高,因为报班的费用,家人接送投入的时间等支出,对他们这一阶层来说,是件很輕松、不足挂齿的事,而且他们也舍得在孩子身上投入。但对于我们这些还需还贷,还在打拼,靠工资生活的工薪阶层来说,参加太多的培训,经济上和精力上都有点承受不起,这或许也是我们不太支持参与过多培训班的一个因素吧。
  当然,也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家长望子成龙,宁愿自已省吃俭用,也不愿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的孩子也在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反对的意见可能会更大一些,因为他们认为,孩子需要快乐教育,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我爱人是大学数学老师,我们也不认可小孩子去学什么奥数。即使再多的小孩去学奥数,最终也没几个读成数学博士,从事数学或相关行当的。但孩子的同班同学都去读了,又有其他家长邀请一起去报班,最后也就去读奥数了,虽然没指望一定要学成什么样。
  我还问了一些我爱人大学里的同事,他们大都反对小学孩子参加奥数,但问了小学数学老师和初中的数学老师,都支持孩子去上奥数。或许,高校老师远离了小学、中学的学习环境,少了一些地气,观点的可信度相对中小学数学老师来讲,要低一等级吧。
  3.对于参加各种培训班,从我个人理解和观察来讲,短期是有助于孩子应付各种考试和升学的,但对于整个人生或社会是否有利,值不值得这样,我无法说出所以然来,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和想法,仅供参考。
  读者:殷 杰
  家长言传身教比奥数更重要
  pacerlx (FT中文网)
  读了另一位读者殷杰的《上奥数班是身不由己》一文后,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上奥数班的经历。
  我是1986年生人,二年级的时候开始接触奥数。当时的奥数班是公办的,只收很少的费用,而且进奥数班之前还有选拔考试。我个人认为,那个奥数班对我的帮助很大。经过一年的奥数培训后,我非常喜欢在课余时间阅读、自学一些奥数的知识,并且也对其他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三年级之后我就不再去系统地上奥数班,但二年级这一年的奥数启蒙教育无疑对我之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研的时候,我会在课余时间自己办班,辅导中小学的数理化,也教过小学奥数。当时我的感觉是,很多学生根本不是学奥数的料,完全是被家长安排学习的。有些孩子比较乖巧、听话,虽然自己不是很喜欢,但还是很认真的去学;有些学生则完全是在混时间,任凭老师如何认真辅导也无济于事。
  所以,我个人感觉,奥数本身不是坏东西,相反,他对小孩的思维启蒙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奥数只是一个思维启蒙的工具,不能从一开始就把拿奖、成绩和奥数挂钩,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让其厌学,更甚者会带来家庭的矛盾。不过,奥数是一种相对高级的启蒙教育,没有任何独立思考习惯的孩子,学起奥数来也会比较吃力。
  从我个人经历看,学前启蒙教育的效果是孩子是否适应奥数的关键。我的母亲非常看重对我的培养,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亲子班、托管班,我的第一手知识,包括小九九、加减法、简单的古诗词都是我母亲教授的,同时,我母亲也很乐于和我做游戏,玩积木、七巧板等等,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学前教育,让我可以在那次奥数班的选拔考试里入选。
  因此,比起让孩子去学奥数、钢琴、围棋等等课余兴趣班,更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只有家长亲自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而现实中,我却看到太多的家长以工作忙为由,把孩子扔到各个兴趣班了事,事后还自以为付出了很多,殊不知自己的孩子缺失了最重要的教育。我听到过很多家长的诉苦,自己如何如何忙,花如何如何多的钱,可孩子还是不懂事——但我从孩子的嘴中,却听到了家中经常把自己扔到辅导班然后去打麻将,或者去所谓的应酬。
  辅导班只是一个辅助,孩子真正受教育的地方是在家庭和学校,不能本末倒置。在家里,孩子感受到的是文化氛围和爱,在学校,孩子接受基础的知识灌输、培养协作与分享精神。家庭教育教孩子做人,学校教育教会孩子技能,并给孩子初级的社会交流体验。而辅导班,更应该是家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选择,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不应该是孩子的额外负担。
  也许有人说,上了奥数班孩子更聪明,成绩更好。但我要说,请你们不要忽视了那些同样上了辅导班,非但成绩没有起色,反而学习更加吃力的孩子。在送孩子去辅导班之前,要先想想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那些成绩获得起色的孩子,一大部分是因为家庭初期启蒙教育的优秀,让辅导班起到了加成作用;还有一部分只是学到了纯粹的做题技巧,这只能解决一时的考试成绩,对孩子长远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有限。而大部分在我班里的孩子,成绩的提升都属于后一种;只有极少成绩突飞猛进的,经我了解后发现他属于前一种,只是有一段时间太贪玩影响了成绩而已。
  而对于那些已经忽视了学前启蒙教育的家庭来说,比起砸钱让孩子上形形色色的辅导班,还不如重新认识到家长陪伴的重要性。我曾对一个孩子的家长说过,与其在我这里上一天数学,不如你们抽时间陪孩子去看一场电影——这是掏心窝子的话。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考上重点大学,但是,我希望那些考不上重点本科的家庭的孩子可以幸福,家庭可以幸福。从幸福家庭里走出的孩子,即便成绩差些,能力差些,但做人不会出问题,因为他们懂得爱,懂得分享。至于技能,是可以学的。最让人痛心的是,很多已经“输在起跑线”的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还没上起跑线,逼孩子去做更多的无用功,只会累了孩子、累了自己,形成恶性循环。
  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奥数、围棋、钢琴等形形色色的辅导班,而是家长亲力亲为的启蒙教育。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需要花多少钱,但需要家长付出时间,付出更多的爱。可是和挣钱相比,中国太多的家长表达感情的能力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其他文献
当前,做好“三进”工作,实现从第二战场到第三战场的重大转移,要从五个方面确保进入,做到“五个相统一”。  一是从时间上确保进入,做到过程和阶段相统一。“三进”首先在时间上要做到及时,第一时间学起来,这是确保进入的前提。“三进”是一个时间过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深入。这个过程分不同的阶段,由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到进教材,由进教材到进课堂,再到进头脑。还要充分考虑认识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年级、不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学校文化实质上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价值,揭示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内涵。校长要有教育情怀,要有教育智慧,更要有教育理想,才能实现教育梦想,因此我打算从文化引领、精细管理和内涵发展三个方面来谈谈的自己的一些心得。  文化引领是学校特色创建的航标  一个优秀的学校也必有一种卓越的学校精神。经过认真讨论,我们最后确定以“阳光文化”为陕西省榆林高
北大历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的一段演讲,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  我们以前听了俾斯麦说,德国的强盛,是小学教育的成功所以我们也来办小学,以为小学堂办几千个,中国就强了后来听说日本的强盛,也从小学教育得来的,所以我们大家都相信小学教育,好像一瓶万应如意油,一瓶百病消散丸,灵验无比,吃了就百病消散小学生现在有三百多万了,哪知道社会腐败,比前一样,国势衰弱,比前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  第一是人数
历史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科目,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经常听到不少学生抱怨历史知识太多、记不住、难学、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等。我想,归根结底是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我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谈以下拙见:   一、历史事实要讲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历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如果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起点和突破点是课程,那么评价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终点和牵制点。评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牵动作用,具有“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的统领作用,做好评价的转型,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行课改力度的体现、是各级业务部门引领课改导向的体现、是各学校及全体教师践行课改精神的体现。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目前评价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中学数学教育之重任。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提出,思想政治学科应优化案例设计,釆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关注大社会。这要求教师从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案例中取材,加以科学设计,构建和谐巧妙的探究形式,让学生在有温度、有层次、有价值、有情怀的课堂中提升学科能力,落实学科素养。为此,本文结合第八届“华文杯”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教学技
提到后进生,对于每个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群有着明显“标签”的学生。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位于城乡结合地段的学校,那后进生用老师们的一句笑言“一抓一大把”来形容。如何让贴满“多动症”、“调皮王”这样标签的学生也能爱上学习,对于我这样一个年青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肩负的重要责任。  一、“调皮蛋”变成“上进生”  欧阳是七年级新入学生中特显眼的一个男孩,不仅由于他个头高,更重要的是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潮流,大数据时代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破解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提供了机遇:优质资源共享助推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公平的实现;数据分析破解特殊人群学习规律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开放的参与环境促进特殊教育持续发展。要把握大数据时代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机遇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突破技术鸿沟,提高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数据素质”;同时,还需要积极应对挑战: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扬州世明双语学校自98年建校以来,始终践行“依法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管理理念,重视管理文化的建设,不断改革创新。以“博爱”精神为引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龙头,以精细化的管理为抓手,不断引领学校向特色、优质方向发展。二十载风雨兼程,世明双语学校已成长为扬州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排头兵”。  一、以“博爱”为核心,构建人本管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