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创造『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上进行了以下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怕因为质疑而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给学生搭设质疑的平台,使他们养成质疑的习惯,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由于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印象也更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的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善待问”要因人而异,科学、机智地评价学生。对于智力发展较迟缓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教师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赞美的话,来温暖学生渴求得到认可和理解的心。对于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教师不要轻易表扬,而要通过评价来拓展他们的学习思路,并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经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三、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激疑。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能将三角形拼割成其他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三角形用不同方法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举手说:我想起了商不变的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才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1)在学中质疑。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应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氛围。通过自学,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在讨论中质疑。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深化认识,共同提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提高了问题的质量,能引导学生正确质疑。(3)在动手操作中质疑。动手操作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的印象,也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力争做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动手操作中加深理解,在动手操作中有所创新。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这需要教师不但要有耐心,而且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真正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才会逐步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想办法解决,这就不但提高了质疑的水平与境界,而且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怕因为质疑而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给学生搭设质疑的平台,使他们养成质疑的习惯,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由于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印象也更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的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善待问”要因人而异,科学、机智地评价学生。对于智力发展较迟缓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教师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赞美的话,来温暖学生渴求得到认可和理解的心。对于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教师不要轻易表扬,而要通过评价来拓展他们的学习思路,并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经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三、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激疑。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能将三角形拼割成其他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三角形用不同方法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举手说:我想起了商不变的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才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1)在学中质疑。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应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氛围。通过自学,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在讨论中质疑。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深化认识,共同提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提高了问题的质量,能引导学生正确质疑。(3)在动手操作中质疑。动手操作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的印象,也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力争做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动手操作中加深理解,在动手操作中有所创新。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这需要教师不但要有耐心,而且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真正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才会逐步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想办法解决,这就不但提高了质疑的水平与境界,而且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