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做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策略来阐述做好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初中化学概念多而零碎,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只能去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一个个孤立的概念也形成不了系统的化学知识,教学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会自觉的学习,愿意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不仅能记住这些概念,还能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坚实的知识基础.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将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也是新课改教学的要求.社会生活、生产中有很多的化学现象,将这些丰富的现象利用各种手段向学生展现,会使学生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H2性质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问:气象气球为什么充入的是H2,而不是空气?学生会思考这个问题,教学自然的过渡到H2的密度以及有关物理性质的学习上来.如,如何除去热水瓶里的水垢、冰箱中的异味?这些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问题,学生不仅好奇,有兴趣学习,还能有效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对实验情有独钟,不少学生喜欢化学的直接原因就是实验,他们对神奇的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很多老师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铁丝在空气中是不能燃烧的,学生也没有见过在空气中燃烧铁丝的现象.当他们亲自做实验,发现铁丝在O2中剧烈燃烧的时候,内心的充满着喜悦,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类似的有白磷很容易燃烧,而红磷却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燃烧.这些现象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听其言.学生喜欢老师后,就会产生喜欢该老师所教的课.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高高在上,跟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与技能.老师的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能余留不懂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懂的问题,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事实上,新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了问题,才能产生思考问题的动力.老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假如学生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即使内心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至于如何解决这些心中的问题,更没有机会去实践.如果老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放下架子主动的亲近他们,学生会喜欢上老师,感觉老师是最好的朋友,从而喜欢上老师所上的课,每当老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策略
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不等于他们的头脑中能形成化学概念,只能说明他们有积极性去学习.形成概念的过程,需要学生去感知,去聆听老师的讲解,甚至要去实验操作,否则,学生只能记忆一些符号,并不能在头脑真的形成化学概念.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利用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有效的形成化学概念呢?
1.加强直观教学.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之中.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时候,要加强直观教学,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使学生迅速的形成概念.比如,在学习原子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形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概念,即使老师强迫他们背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原子、分子是微观粒子,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因此学生很难形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这个概念,毕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提高阶段.假如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成的知识,概念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比如,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老师讲解的再多,还不如做一下灭火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观看蜡烛的火焰被二氧化碳气体熄灭.
2.利用实验形成化学概念.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看看他们的学习结果.而在化学概念教学方面,实验更是好的教学手段.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它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以及化学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来形成牢靠的概念.如,饱和溶液的概念,可以给学生蔗糖、玻璃棒、烧杯、水等器材,让学生亲身实验,配置蔗糖的饱和溶液,学生自然的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3.运用好认知规律.学生认知有一定的规律性,应用好这些规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认知规律比较多,有差异率、强度率、对比率等,在具体教学的时候灵活运用.比如,H2有可燃性,在点燃之前需要检验它的纯度,如果H2不纯,点燃它会发生爆炸.为了让学生牢记点燃它之前必须检验纯度,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个点燃不纯H2发生爆炸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爆炸的危险性,这种强烈的刺激,使学生牢固的形成点燃H2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概念.此外,像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纯净物与混合物等的概念,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总之,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进行概念教学必须运用好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采用蛮干的方式,诸如死记硬背,大量练习的方式进行.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探索、总结,就一定能做好化学概念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还能使学生学得愉快,领会的深刻.
参考文献:
[1]张俊瀛.学生实验心理特征浅析.天津教育:1989(9).
[2]赵坡.新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实践中的误区初探.青年教师,2008(7).
[南京市浦口区第二中学 (211800)]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初中化学概念多而零碎,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只能去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一个个孤立的概念也形成不了系统的化学知识,教学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会自觉的学习,愿意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不仅能记住这些概念,还能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坚实的知识基础.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将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也是新课改教学的要求.社会生活、生产中有很多的化学现象,将这些丰富的现象利用各种手段向学生展现,会使学生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H2性质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问:气象气球为什么充入的是H2,而不是空气?学生会思考这个问题,教学自然的过渡到H2的密度以及有关物理性质的学习上来.如,如何除去热水瓶里的水垢、冰箱中的异味?这些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问题,学生不仅好奇,有兴趣学习,还能有效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对实验情有独钟,不少学生喜欢化学的直接原因就是实验,他们对神奇的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很多老师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铁丝在空气中是不能燃烧的,学生也没有见过在空气中燃烧铁丝的现象.当他们亲自做实验,发现铁丝在O2中剧烈燃烧的时候,内心的充满着喜悦,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类似的有白磷很容易燃烧,而红磷却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燃烧.这些现象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听其言.学生喜欢老师后,就会产生喜欢该老师所教的课.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高高在上,跟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与技能.老师的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能余留不懂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懂的问题,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事实上,新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了问题,才能产生思考问题的动力.老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假如学生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即使内心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至于如何解决这些心中的问题,更没有机会去实践.如果老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放下架子主动的亲近他们,学生会喜欢上老师,感觉老师是最好的朋友,从而喜欢上老师所上的课,每当老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策略
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不等于他们的头脑中能形成化学概念,只能说明他们有积极性去学习.形成概念的过程,需要学生去感知,去聆听老师的讲解,甚至要去实验操作,否则,学生只能记忆一些符号,并不能在头脑真的形成化学概念.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利用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有效的形成化学概念呢?
1.加强直观教学.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之中.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时候,要加强直观教学,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使学生迅速的形成概念.比如,在学习原子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形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概念,即使老师强迫他们背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原子、分子是微观粒子,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因此学生很难形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这个概念,毕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提高阶段.假如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成的知识,概念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比如,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老师讲解的再多,还不如做一下灭火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观看蜡烛的火焰被二氧化碳气体熄灭.
2.利用实验形成化学概念.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看看他们的学习结果.而在化学概念教学方面,实验更是好的教学手段.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它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以及化学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来形成牢靠的概念.如,饱和溶液的概念,可以给学生蔗糖、玻璃棒、烧杯、水等器材,让学生亲身实验,配置蔗糖的饱和溶液,学生自然的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3.运用好认知规律.学生认知有一定的规律性,应用好这些规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认知规律比较多,有差异率、强度率、对比率等,在具体教学的时候灵活运用.比如,H2有可燃性,在点燃之前需要检验它的纯度,如果H2不纯,点燃它会发生爆炸.为了让学生牢记点燃它之前必须检验纯度,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个点燃不纯H2发生爆炸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爆炸的危险性,这种强烈的刺激,使学生牢固的形成点燃H2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概念.此外,像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纯净物与混合物等的概念,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总之,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进行概念教学必须运用好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采用蛮干的方式,诸如死记硬背,大量练习的方式进行.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探索、总结,就一定能做好化学概念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还能使学生学得愉快,领会的深刻.
参考文献:
[1]张俊瀛.学生实验心理特征浅析.天津教育:1989(9).
[2]赵坡.新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实践中的误区初探.青年教师,2008(7).
[南京市浦口区第二中学 (2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