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对话张力 品味花生魅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尊重信任和宽容关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互动等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价值的教学形态。它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生命的建构,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不仅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更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优秀散文。小说家许地山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真实记录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文章篇幅短小,生活气息浓郁,寓深邃哲理和优美情思于字里行间。阅读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应进行平等对话、赋予对话张力,品味花生无穷的魅力。
  一、师本对话品花生解读真实用意。文本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体,它时时召唤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为使教学对话更充分深刻,教师应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解读《落花生》时,教师若一味教育学生做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应“旧材新解”,赋予文本新的观点与内涵:人要学会取长补短,既要外表美也要心灵美,还要恰当展示自我。落花生没有刻意炫耀自己,而是默默生长并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依然对社会有贡献。而那些只会炫耀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及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拿它和别的植物进行比较。所以,教学时,教师应避免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甚至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这样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二、生生对话种花生感悟顽强生命力。文本好比一个舞台,任由学生欢唱舞蹈。课堂上,在学生梳理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几部分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你最喜欢读哪部分内容,为什么?”出乎意料的是许多学生对“种花生”感兴趣。因为谈论的是自选的内容与体会,因此,在“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种花生的故事与收获”这一对话环节中,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有的说,自己曾经在家里的阳台上丢下一粒花生米,竟然发芽了;有的说,自己在老家曾和爷爷一起种过花生,长得可好了!收成后,爷爷还寄来了许多晒好的花生,非常好吃;还有的说,通过对花生的观察了解,发现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等等。在相互对话碰撞与启发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津津乐道着自己的点滴体验。因为有了与作者相同的情感共鸣,学生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不仅读出了作者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喜悦,还悟出了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为后文学习埋下伏笔。这样无拘无束的生生对话,不仅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还找到了教学突破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师生对话议花生探寻可贵之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与时俱进的师生关系,一同讨论思考,一同做出判断。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中来。教学“议花生”片段时,教师可先从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明白图意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朗读,读中感悟不同的人对花生好处的看法不同。随后相机品读父亲说的话,师生共同对话解疑:“父亲为什么把花生和苹果进行比较?”以读为本,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角色读等形式体味文章语言,感悟花生品格。并组织学生围绕“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这一点睛之笔展开讨论,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深谈。引导学生发现身边许多人,如“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都具有花生一样的品格。这样的师生对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生本对话赞花生模仿喻人写法。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进行一场心灵交流的跨时空对话。根据《落花生》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对花生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有的学生根据父亲说的话展开想象画了一幅画;有的学生把花生的特点好处改编成一首小诗歌。这样的“转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将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营造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气氛。随后,教师相机与学生共同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推荐一些类似的小诗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诵读,读中领悟写法。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大胆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什么?能否运用这一方法写一写。学生兴趣盎然,不由地想到了各种人与物。有借小草写默默奉献的人,有借小脚丫写脚踏实地的人,有借玫瑰的特点写自我保护的人,还有借蜜蜂写辛勤劳作的人等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获得的知识渠道多样了,阅读个性化了,创作也呈出不穷。这样的生本对话,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由此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真正为学生创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虽然师生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但都因文本而紧密相连。师生在探寻作者思路,体味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多元互动的对话阅读教学,不仅促使师生合作的建构,更使得阅读教学充满无限张力和无穷魅力!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简洁、含蓄,读之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全文以父母之间平淡无奇却又真真切切的相亲相爱为内容,以“我”对茉莉花前后不同的感受为线索,对父母病房中情景的剖解,形成了绝妙的构思,引人入胜,也令我们对“爱”有一种新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触摸真爱    1 (由轻音乐《好一朵茉莉花》引入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记得哪些写花的诗句?  学生交
俗话说:“授人以‘鱼’三餐饱,授人以‘渔’一生享。”传授给别人一种技能将会让他一生受用无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看他传授给学生多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结合我县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生命 生命》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
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看课如此,上课亦然。  作为课堂教学的“看客”,听课者习惯了在学生背后或侧面,面向上课的教师观察教学,鲜见有其他视角。积习的背后是潜意识。听课者关注的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执行情况,课堂观察对象不是作为学习载体的课堂本身和学习的主体学生,更不是课堂上的主体行为——学习,而是教师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春天的到来,各地教师课堂评优、素养比赛,以及教学能手、新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观察插图,创设一个个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下面我就结合这堂课,具体谈谈我是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的。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懂得介绍水果时,应抓住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己爱吃的水果产生说话、写话的愿望和兴趣,善于倾听,敢于评价,学会欣赏。  3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具体、有序地介绍水果并写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想猜吗?(出示水果谜语课件)    二、实
【案例】人教版第九册第10课《秋天的怀念》  师:母亲如此关心“我”,照顾“我”,“我”却因为双腿瘫痪而暴怒狂躁,可那一天母亲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课件出示:母亲被送进医院时的语句,播放《二泉映月》)  (生轻声地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母亲去世了,但她临终前还在牵挂自己的儿女。  师:这段话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练读)  师:你看,母
一个人刚刚开始搞研究,很容易“为人蔽”。因为读书不多,所懂的太少太粗太浅,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读张三,觉得张三有理;读李四,觉得李四对头。发现不出他们之间的矛盾,或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又仍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于是,无所发现,无所发明,所写出的东西,不是来自张三,就是来自李四,或者是把张三李四捏合成一个矛盾百出的“体系”,这就叫做“为人蔽”。  难得的是在研究一开始就坚持一种独立思考、对一切都要问
听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整体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教学语言精要,教学效果良好。但对于三个生成性细节的思想教育在处理上尚欠火候。于是,课堂离精彩就相差那么一点点。    细节一:“剔牙”以后    细节描述:  课前,教师安排“看动作,猜意思”的游戏:请两位学生,甲学生做“游泳”、“骑马”、“剔牙”的动作,乙同学来猜意思。对于“剔牙”,乙学生一时猜不出来,教师便在一旁提示:“饭店里
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共同做学问的人,更应当学会“问”。这里的“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后的探究反思的过程,要把自身置于新课程环境下研究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要用新的眼光去分析。  一、何为“问课”  何谓“问课”呢?汉语词典解释为请教课业。“问课”,顾名思义,有追究之意,其目的是追究“为什么”。授课者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应该反思,以及主动询问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推行本色语文,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既坚持语言训练,也坚持深厚的人文积淀。笔者认为,要推行小学本色语文模式,首要一点就是从阅读入手,扣读导悟,以读见悟,着力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四种读书能力。以读推进本色语文是笔者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现将自己的一节公开课《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片断和反思体会在此分享。  一、以问导读:练朗读,读出实践性  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