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笔古心生篆刻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da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篆刻与印章之名、之用,今人多有熟悉。其是在牙、角、玉、石、木、金等材料上,用刀镌刻出文字或图形,然后以钤压痕,起到昭信的作用。
  自商代而起,印章的历史延续三千年之久。其最初作为信用凭证而出现。秦汉以来,随着集权制度的发展,官印作为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被帝王诸侯、庙堂官府广泛使用,并对印章的名称、形式、文字和使用场合作出严格的规定。
  唐宋以后,文人開始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之中,将其作为彰显个人品格、思想、情趣的一种途径,应用于学术和艺术交流之中。他们不仅自己设计印章文字、内容、布局,并操刀篆刻,还将个人的经验和理解总结成兼具人文修养和美学理念的印学理论。篆刻由此从工匠的技艺升华为文人的艺术,与书画领域的联系愈加紧密,并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流派与风格。
  篆刻艺术,兼涉文字、书画、金石、雕刻等领域,既具雄健或工秀的书法笔意、协调与精巧的画境装饰,也有天然与朴拙的金石意蕴、沉着或流畅的刀法雕琢,外显章法结构与自由表达,内含传统哲思与清雅逸趣,以方寸之地尽纳气象万千。其发展始终寄托在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之上,以朱白的相宜、章法的纵横,尽显虚实相生、阴阳相合,以及中国人和谐、思辨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智慧,并伴随汉字书体的多种变化,而具有广阔丰富的艺术特征。
  如今,实用与艺术兼备的篆刻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出现在诸多国际舞台上,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中国文字、中国艺术与中国美学。
其他文献
一千三百年间,书院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承担着文化传承、学术创新、社会教化等作用。士人在书院的山水之间仰观天地,俯察时务,思辩儒学,论道争鸣,完成着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如今,書院已远,回望来时,是在找寻书院存续千年的文脉精神,延续书院严谨而自由的学术活力。
期刊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独具色彩,光辉灿烂,绵延数千载而不间断,依靠的正是中华民族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格外重视。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就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大学”—“成均”,成为后世传颂不已的理想教育形式。夏、商、周三代,又有“庠”“序”“校”等教育机构,国家教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体制属于“学在官府”性质,教育权、受教育权被统治阶级掌握,平民难有惠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在“士”阶层的
期刊
秘色瓷是什么瓷器?它为何取名如此?它又是否真如其名那样神秘?  千百年来,秘色瓷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之所以说它神秘,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只在史料中读过相关记载,在传世文物中却未曾得见真物。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瓷》中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秘色”一词的最早出处,“千峰翠色”也成为秘色瓷的经典修饰词。但秘色瓷到底是个什么样,无人得知。  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
期刊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中国古代,教育始终是统治阶层与士人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成熟、规范的官学与私学教育体系。自唐以降,书院作为新兴的文化教育组织而出现,它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受到上至皇帝、官员,下及家族、士人、商贾等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在教学模式上,它继承和发扬了先秦私学争鸣、汉儒精舍研经、魏晋竹林玄谈、隋唐寺院禅修等形式,围绕儒家文化展开文化积累、创造、更新、传
期刊
平均海拔约一千二百米的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天然一跃。从古代『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太行八陉到手脚攀援的『蚂蚁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钢钎铁锤开凿的挂壁公路到如今的高速公路和动辄十几公里的隧道,今天的太行山路恰如我们这个时代,险路已经没落,坦途正在崛起。  我们驾车从河南中部跨黄河北上,眼前很快就出现一座笔直的大山,敞着平整而光滑的胸膛,坦荡荡地凝矗在前方。在开阔的华北平原上,这座
期刊
对于江西铜鼓县的客家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一碗菊花萝卜豆子茶更能代表他们当地的饮食文化了。  江西铜鼓县是位于赣西北的一个只有14万多人口的小县,这里自古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当地流传的风俗自然也是客家民俗。   铜鼓县的客家民俗,包含了吃、穿、住、用、娱乐、节庆、耕读、祭祀、婚丧嫁娶和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而丰富,是地域民间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吃”这一项就有不少,如撑酒、包圆、菊花萝卜豆
期刊
“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那个动乱时代已经远去,文天祥也活成了誓言的模样和时代的精神脊梁。文天祥的乡土诗歌,展现出一个一生挚爱故土家园而不断奋力前行的伟大形象,那是凝聚中国人千百年来家国情怀的不灭魂灵。  南宋末年,积贫积弱的赵宋大厦将倾之际,丞相文天祥被时代的大潮裹挟,走向了挽救南宋于危亡的前台,最终以身赴死。是什么因素成就了节义昭昭、风骨凛然的文天祥?笔者以为,对故土江山的深沉爱恋是其中一大
期刊
书院萌芽于唐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书院以其独具特色的讲学、祭祀、藏书、刻书活动,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自唐代开设丽正书院至北宋前期,书院一直深受官学影响,并没有形成特色。南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在理学家的集体努力下,书院逐渐建立了讲学、祭祀、藏书、刻书、研究和学田六大事业,涉及文化的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
期刊
对于大部分国土处温带且以农耕为业的古中国而言,时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晚周至战国时期,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时令思想发展成为比较精细的《月令》,它上包天文,下统地理,最终落实于人事,对以天子为主的君臣政治活动都做了逐月的安排。在统一的郡县制帝国形成的早期,它以兼具实用性与理想性的姿态促进了社会融合,并成为一笔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传诸后世。  战国时期《月令》文献集成  人生天地间有二者不可逃:一曰空
期刊
他的画精致典雅,笔法隽秀,意境幽远,在画院中有『绝品』之名;他以『有我』之笔,达『无我』之境,创造出虚实相通的丹青境界。作为『南宋四家』之一,刘松年不仅奠定了南宋绘画的新格局,也对元代绘画风格的走向有所启示,进而对明清画坛产生影响。  南宋时期,中国画风格相较于北宋有很大转变,绘画的写实性更为突出。随着宫廷画院的恢复与繁荣,在山水、界画、花鸟、人物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院体画家。刘松年便是这些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