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觉醒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taixi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子与自画像,认识自己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美丽英俊的少年纳西索斯,在他生活的环境中就是男神一般的存在,少女们只要看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爱上他。水妖艾蔻爱上了纳西索斯,却得不到回应。于是艾蔻在复仇女神面前发下了诅咒:“让无法爱上别人的纳西索斯爱上自己吧!”就这样,她的诅咒开始应验了。
  当纳西索斯来到湖边弯下腰喝水时,看见湖面上映着自己俊美的倒影,便立刻爱上了自己。从此,他每天都到湖边来。起初是自我陶醉,渐渐地变成顾影自怜,最后终于扑向水中自己的倒影,最后化作水仙花……
  中国明代也有个纳西索斯式的男人,名叫蔡林屋,号易洞,在他的居处,置有一面大镜子,当其著书得意时,便动辄正衣冠,向镜中自拜其影,并手舞足蹈曰:易洞先生,尔言何妙,吾今拜先生矣。
  可见,对自我的了解,不只是女人偷偷在家照镜子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人类的心愿。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不知道是否听过“水仙花”的故事,但他曾把“认识自己”——这条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确定为哲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并且指出“镜像”的实质是人类在进行自我沉思。
  说到自画像,中世纪时期,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首开先河地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绘画上绘入自我的形象,虽然相当于只给作品进行了署名,但是这一举动已经是人权在向神权发起的挑战。自此之后,独立式自画像在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家中热火朝天地兴盛起来。
  自画像的兴盛离不开玻璃镜子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经是世界上著名的制镜中心,据说达·芬奇在作画时常常会在旁边摆放着镜子做参照,他也从不吝惜对镜子的赞美,“首先应当将镜子拜为老师”。
  16世纪初,西方迎来了为“独立型”自画像建立原型概念的艺术家,那就是鼎鼎大名的丢勒。他在画中煞费苦心地用细节将自己塑造成为如基督般愤世嫉俗的人——有着烫过的卷发,拔过的眉毛,修剪过的胡子。如果说之前是偷偷把自画像藏于画中,丢勒则把艺术家作为了绘画的主题。
  作为丢勒的仰慕者,伦勃朗把自画像这一题材发扬光大。在百度输入他的名字,下拉式菜单中第五名就是伦勃朗+自画像。如果文艺复兴时期有朋友圈,他一定是九张连发的自画像刷屏小王子。
  据不完全统计,伦勃朗一生当中画了多达60多幅油画自画像,其余形式的自画像也有30余幅。伦勃朗的自画像是按照时间线索所画,通过伦勃朗的自画像可以看到他一生的起伏变化。早期他誓当表情帝,做出各种鬼脸来探索人脸变化的刻画方式。后期,由于生活的窘迫,他的自画像线条变粗,身体由侧面转向正面。在最困苦之际,伦勃朗直面自己,通过粗犷直接的线条让人知道,他原来不惧怕困难。
  就在西方艺术家都在用自画像刷取存在感的时候,同时期的中国画,却鲜有直面自己的作品。说到这里,杜曦云只介绍了一位明末艺术家——曾鲸,擅长人物,他的肖像画立足于我们民族传统绘画基础之上, 除了强调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坚持以墨线和墨晕为骨,还借鉴西画中的表现手法,“中国文人画爱绘风景,追求写意,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自画像不为人所知的原因”。


  智能手机+社交网络=selfie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改写了艺术家对于自画像的认识。这股思潮也波及了艺术界,自画像不仅是忠实记录自己喜怒哀乐的视觉图像,也可以是发掘潜意识的自我的工具。
  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欧洲艺术正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艺术的客观写实规律如透视、光学原理、解剖学等等已被艺术家们基本掌握了,写实艺术在技术方面处于瓶颈。照相機的出现更是冲击了艺术的这种功能。在这种虎狼夹击的情况下,为了寻求继续突破,19世纪末,欧洲的艺术界出现了对主观世界开始探索和内省的趋势。
  达利作为弗洛伊利德精神上的“学徒”,曾经这样描述《梦的解析》的读后感:“这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我不知疲倦地解析自我,不仅是梦,还有我所发生的一切,其中包括纯粹的偶然事件。”在达利的自画像中,很难看见“完整的脸”。在《软自画像与炒培根》里,达利把自己的面部抽象成一块立在架子上的“培根”,只有他标志性的小胡子和他招牌的Y形拐杖能勉强认出他的痕迹。
  绘画界在自画像上越探越深,与此同时,人类的第一张自拍照诞生了。对于第一张自拍到底是哪张,艺术界各执一词,大部分人认为是1839年,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这在当时是件及其先锋的事情。那时候照相机并未普及。
  直到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了廉价的“盒子布朗尼”相机,照相机才成为普通人的乐趣。这款相机售价仅为1美元,外壳由硬纸板制成,使用117毫米胶卷,一经推出就受到热捧,卖出的相机数以百万计。它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向全世界推广了快照技术。
  杜曦云回忆自己第一张自拍是在18岁,拿相机拍摄。他设定好时间,赶快坐在镜头下,完成了第一次的自我留影。而今,现在年轻人只需把手机打开,调成自拍模式,就可以省时省力地拍出百八十张自拍照,这都要归功于智能手机的发展。
  据牛津大学出版社考证,“selfie”最早出现在2002年澳大利亚一个互联网论坛上,不过当脸谱网后来居上时,这里的用户们更青睐图片像素更高,拍摄得更加精致的自拍照,随着类似Flickr、instagram的图片分享网站走红,“selfie”开始正式被使用这些网站的青少年群体接纳。而在中国,微博与微信的兴盛让中国青年终于和世界同步留影。
  “selfie”到底有多热?对网络热词的统计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在社交网站上“自拍照”一词的使用率激增17000%,并且由此衍生出helfie(自拍展示头发),belfie(自拍展示臀部),welfie(健身时自拍),drelfie(喝醉了自拍)等等新鲜词汇。
  “精心调整的拍照角度,展示最好看的面容,不经意上镜的或许还有女性的‘事业线’和男性的肱三头肌……‘selfie’讲述的是社交媒体时代‘个人主义’的故事,”《华盛顿邮报》比喻说,“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健康光鲜的一面在这座社交媒体的博物馆中展出。”
其他文献
当地时间2014年6月2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北爱尔兰进行了為期两日的参观,当女王在贝尔法斯特的圣乔治市场亮相时,一个男孩追逐在女王身边,即使被保安呵斥驱散后,仍在女王周围徘徊,抓准一切机会和女王来张自拍合影。  自打那张运动场上的自拍走红后,女王就成了自拍界的红人。  2014年7月,2014英联邦运动会在格拉斯哥举办,澳大利亚女子曲棍球队正在训练场上热身,女王忽然现身.而当时运动员杰德·
期刊
在梳理了“自拍神器”之后,记者恍然大明白:从快门线到美颜手机,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自拍潮流的极速发展。在并未遥远的过去,手机只是作为通讯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摄像头特别是前置摄像头的出现,推动了自拍的流行。但自拍的流行更促进了手机拍照技术的精进。2014年,许多手机厂商推出了以自拍功能为竞争力的产品,他们运用最精尖的科技和最专业的设备来实现更高质量的自拍“谁把我拍得最美”谁就能霸占市场。  手机
期刊
使馆员工/学生索婧和晓然  第一次自拍大概是在2004年前后,手机刚有拍照功能时,拍一张当作邮箱和博客的头像。其实我一直不怎么爱自拍,大头像没有拍过几张,独自旅行也主要是拍风景。现在喜欢自拍是因为喜欢和男朋友一起拍两人的自拍,如果只有自己就挺无所谓的。  往往都是一个人提出一个想法,另一个人提出更好的,这样无限下去,直到拍出两个人都满意的。最开始是拿卡片机,看好两个人的位置和动作大概是怎么样的,然
期刊
攝影,曾经是一种奢侈的行为,是富裕阶层为自己留下影像纪念的生活方式。但今天,社交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使摄影成为所有人喜爱使用的生活手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自拍。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用自拍的摄影方式留下自己——或自己与家人亲友、或与自己喜爱的偶像甚至宠物——在世界各地某处空间的影像而不用借助他人。2014年7月初,中国一家门户网站发出一则报道称,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已将“自拍成瘾”定义为强迫症,其特
期刊
2014年5月22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2014版地球马赛克图,它是由36422张自拍照拼合制作而成的。这是一张巨大的图片,具体来说是32亿像素——如果我们能把它打印出来,足足可以覆盖32万平方公里,开辆汽车跑一年也看不完全貌。  在2014年地球日(4月20日)当天,NASA请人们在世界各地回答一個简单的问题:“我在哪儿?我在这儿!”(I am on earth right now.)
期刊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招呼布拉德·皮特、安吉丽娜·朱莉、梅尔·斯特里普等一众大牌一起来了张现场自拍,并立即上传到推特上。这张欢乐的自拍立刻获得了空前数量的转发,在此之前推特的轉发纪录是77万条——就是那张奥巴马2012年连任总统时与夫人拥抱的照片。“奥斯卡全明星自拍”仅用35分钟就打破了这一纪录,奥斯卡这个话题在推特上迅速被引爆,一度使得推特网站崩溃。目前该条推特的转发量已超
期刊
2014年夏天的西班牙潘普洛纳奔牛节上,一名男子在两头愤怒奔跑的斗牛前自拍,真可谓胆大包天。不过,他的危险行为违反了当地法律,因而遭到警方通缉,最后被罚款4100美元。这张舍我其谁的自拍以其“勇敢”程度当之无愧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今年十大自拍照片。  當地时间2014年5月,19岁的俄罗斯摄影师、极限运动爱好者Alexander Remnev,和朋友一起成功攀爬上世界最高住宅迪拜公主塔的顶部
期刊
沉睡了近一个世纪的法国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鼻祖 Paul Poiret,将挂牌出售。不过,虽然貌似挂牌出售会是一个获得新生的机会,但是一想到其之前主人的天才创造和现在挂牌出售,也不知买者何人的未卜命运,不免觉得唏嘘。  Paul Poiret先生是一位位充满幻想的时装大师,他于1879年4月生于巴黎,是布料商的儿子,其貌不扬,但从小就与服装结了缘。二十四岁的Paul Poiret在欧伯街5号开设了
期刊
2014年7月在藝门画廊展出的《自拍 Selfie》 ,是艺术家刘铮发起的“人体自拍”项目,他通过移动互联网,号召陌生人自拍自己的裸体,传递给他,在双方都同意的前提下,由他把这些照片发送到公开的社交网络中,例如微信、instagram。在这些照片中,有传统的又美又萌的头像自拍,有异装癖的男孩沉浸于自我世界,更有一位妈妈,挺着肚子坦然面对变形的身体。  “自拍”项目始于2014年初,距离上次出作品已
期刊
拍摄途中的意外遭遇  2011年,英国摄影师David Slater来到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North Sulawesi)的一个国家公园,打算拍一些黑冠猕猴的照片。黑冠猕猴又称苏拉威西猴,非常珍稀,已經濒临灭绝。David 和猴子们在一起呆了三天,相处甚欢,但一次拍摄过程中他离开了相机一小会,这时有趣的事发生了:成群的黑冠猕猴霸占了他的相机,拍下了上百张照片后,David才拿回自己的相机,这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