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动中思变变中求联——《数对的变化特征》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rn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拓展.rn[课前慎思]rn在一次练习参阅时,发现下图的题目很有研究价值,既可以作为“位置”单元的复习,又可以用来拓展“数对”的知识.该题目体现了“解决问题教学重要的是基于学习材料,挖掘学习线索,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拓展的问题研究全过程,帮助他们建构完整的知识脉络,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走向通透和高阶思维的系统发展.”的意蕴.让学生发现数对的变化特征,能用符号表示一条直线上数对的关系,感悟函数思想是本课的要点.基于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浙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5、36页。【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师:今天,吴老师要带领大家来做一个“百变立方体”的实验,看到“百变立方体”,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板书:百变立方体)生:立方体真的可以变出一百种吗?生:要怎么变才可以变出很多种呢?师: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大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能力,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早在2001年的实验版课标中就把“推理能力”列为六个核心词语之一,2011年版的课标更是赋予“推理能力”全新的解释,并明确了推理能力的教学价值与目标要求。
在一次和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展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连续听了几节《倍的认识》,课后感觉到学生学习“倍”有点困难,根本原因在哪里呢?经过与教研员的讨论,认识到主要原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感知“角”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怎么样?瞧(拎出一个黑袋子),我请一位同学把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猜一猜,你摸到了什么?(指名一位学生先尝试)师:如果把你摸到的东西放在橡皮泥上按一下,它会留下什么形状呢?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旧知引入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你们熟悉的老朋友,大家想见一见它们吗?它们是大家认识的“平面图形”。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它们都是谁呢?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角的度量是继长度之后几何度量的第二个教学阶段,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学习内容与载体。长度与角度虽然都隶属于图形的测量领域,但两者在测量方式、思维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与度量能力提升的思考,笔者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课堂前测反馈和角的概念人手,以描角方式降低测量起始难度,最后横向打通角与量角器的数学结构,对角的测量教学做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课堂教学不应一成不变总是一个频率,而应如同一首乐曲抑扬顿挫.简单地说,我们课堂中的节奏应该是不断变换的,有重有轻、有快有慢.rn心理学家在观察、研究后得到了儿童注意力
期刊
2020年11月19日,周四rn今天教学了《梯形的认识》一课.中午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中的几道习题.当讨论到图1这道习题时,以往教学的情境就自然地浮现
期刊
“角”是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学习内容的重要基础.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段教学,第一阶段是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角;第二阶段是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关于角
期刊
怎样通过称一称更好地进行质量估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呢?可以安排以下教学活动。课前准备:每人带1个苹果,四人小组准备一个秤。一、唤醒经验1.掂一掂:学生用手掂一掂带来的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有多重,想一想几个这样的苹果重约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