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新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4636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惯性;教学;体会
  
  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既要明确建立概念的必要性,又要排除生活“经验”所造成的误解,在此基础上抓住正确理解概念的要点,才能学好概念,运用好概念。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惯性虽然众所周知,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因此不能正确解释一些惯性现象,学生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犯经验性错误。为使学生正确理解惯性概念,在教学中必须讲清下面几点。
  1 “惯性”的意义 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这种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不是指某一个物体,也不是我们研究的物体的个别性质,而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不论是宏大的天体,地球上的物体,还是微观粒子都具有惯性;不论物体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都同样具有惯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它都具有惯性,即物体是处于固态它具有惯性,处于液态或气态它同样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的任何时间里都有惯性,如宇航员敢离开飞船在宇宙中和飞船并驾齐驱;飞行的子弹如不受重力和空气阻力,它将保持匀事直线运动下去,这一点应深刻理解。教师应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的性质”,反复讲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概念本身含义。教师应在下列方面讲清其内涵:惯性既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就不能说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有惯性,而运动状态改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就没有惯性;也不能说:“我们现在研究的对象具有惯性”,而“其它未研究的物体就没有惯性了”。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再结合“行驶中的汽车或火车,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止,即使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一实例,指出“对运动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阻力,要使它停下来仍需一段时间”,正是运动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表现;再以汽车出发时即使加在大油门使牵引力很大,也不可能立即开得很快为例阐明“对静止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推动力,要使它达到某一速度仍需一段时间”也正是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表现;物体有“动则恒动,静则恒静”的一种性质,也就是说,动者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者要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然后根据这两方面的表现,对照概念,使学生明确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惰性”,即使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了,但它的“惰性”还是存在,因此惯性不会消灭,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固有属性。
  2 “惯性”与“惯性定律”惯性与惯性定律,初学者容易混淆不清,往往把惯性说成惯性定律,二者混为一谈。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没有其他条件限制。而惯性定律指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有不受外力作用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会得出“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而受到外力作用时就没有惯性了”的错误结论。为了纠正这种错误,除了使学生能准确地叙述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内容,还应该使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能量等)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惯性定律则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如何运动的问题,是一条运动定律,它指出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原因,而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两者完全不同。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物体的惯性仍然存在,物体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仍顽强地表现出来。
  3 “惯性”与“力”认为“子弹离开枪口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水平道路上运动着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要向前运动”这些都是“惯性”这个力作用的结果,学生往往把“惯性”和“力”错误地等同在一起。有人说,在地球表面同一高度的地方,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越大,惯性也越大。但这不能说惯性和物体的重力有关。如在千万米高空中,物体的质量不变而重力趋于零,而物体的惯性仍然存在;再看我们国家的“神州5号”飞船上天,飞船绕地球飞行时杨利伟在飞船中处于失重状态,质量没有发生变化,他也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与飞船一起飞行,这表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重力无关。为了避免学生把惯性和力两个概念相混淆,可结合力的概念,要求学生去寻找施力物体,看有没有施力物体,再引导学生分析惯性与力的区别。首先物理意义不同: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而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的任何时间里始终具有这种性质,它与外界条件无关;力则只有物体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才有,离开了物体力就不存在。其次构成的要素不同: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和作用点,而对于惯性的大小也没有具体数值,只能作定性的描述,惯性无单位;力是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构成,它的大小能用具体的数值定量描述,力的单位是牛顿。第三它们的效果也不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力的作用则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它们等同。
其他文献
【摘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则是新一轮课改的最强音。  【关键词】漫话;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大力提倡自主、
期刊
【摘要】本文对数学直觉思维的特征及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作了一些探讨,并指出直觉思维意识的本质是把经验因素同数学问题的实质直接联系的思维意识,是数学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常伴随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出现。  【关键词】数学直觉思维的特征;加强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的思维。数学教学中,它经常与解决数学疑难问题相联系
期刊
【摘要】第一颗“心”爱心、第二颗“心”细心、第三颗“心”恒心、第四颗“心”耐心、第五颖“心”平常心、第六颗“心”信心。育人育心,始能育成栋梁之才。班主任用一颗真诚的心,肯定能让每一颗成长中的心灵都得到滋润,成人成才。  【关键词】六颗心   老教师常说,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名教育专家和艺术家。这决不是溢美之词。因为班主任工作杂又多,相信每一位做过班主任工作的教师都深有体会,因为需要班主任思考、研究
期刊
【摘要】①宽容,可使后进生改正缺点;②宽容,可使后进生树立信心学习;③宽容,就能够使后进生信心百倍,勇往直前;宽容,就能够使后进生走向崇高,走向新生;宽容,就能够使后进生创造辉煌的业绩。  【关键词】宽容;后进生    前苏联龙·邦达列夫在《人生舞台》里说:“谁能谅解人,谁就能拯救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1 宽容,可使后进生改正缺点科威特著名作家穆尼尔-纳素夫说:“谅解也是一种勉励、启迪、指引
期刊
【摘要】由于经费紧张实验经费投入少,连老教材的液体压强曲实验和凸透镜成像实验也不能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更没条件进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策略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最有效、最轻松的学习途径。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向创新教育。然而,在物理
期刊
【摘要】如何使数学教学富有艺术特征,有效克服课堂结构密度过大或松散疏落以及教学方法上“填鸭武”的充满夯实或“自学武”的放任自流等教学弊端。借鉴绘画技巧,设计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采用虚实相生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疏密相间;课堂结构;虚实相生;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因此,数学教学应富有艺术特征。受绘画艺术的启迪,下面就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教学中恰当地利用生活体验,解决相应的教学或者学习问题,使语文教学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律动着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好语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割裂开来,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使语文成为一种机械训练。我认为要改变语文教学中这一弊端,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社会人来看待,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生活
期刊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有效地融化师生问的隔膜,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初步掌握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的规律。师生关系和谐,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体育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创造这种和谐关系。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
期刊
大自然是美好的;璀璨的星空,奇异的山川,丰富的色彩,多姿的生活……这些美好事物的背后都深藏着许多数学奥妙,数学美无处不在。我们在解题时一定要分清题意,以免造成严重的错误,后患无穷。下面就一道考试题进行正误分析:
期刊
完形填空题是一种测试学生语言水平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综合性题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基本技能。完形填空题型复杂,涉及词类的搭配关系,词意的区别,语法结构,逻辑推理等各种知识,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一定的语法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使完形后的文章不仅语法上准确,用词恰当。而且意思、结构无误。所以完形填空是学生感到困难,比较难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