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9-02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四有"新人中的作用,必须增强“三个意识”。
一、增强素质意识
新大纲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但是,目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倾斜:凡是要考的科目就从严要求,教好练好;凡是少考或不考的科目就马虎应付甚至不教不练。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极其不利的。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为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全面的良好素质基础。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好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思想性的特点,表明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就工具性而言,它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学生掌握了这个工具,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交际,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提高文化素质。如果因为某些语文知识和能力目前考不到就不教不练,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所以,要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必须认真克服那种为考而教、为考而练的片面认识和做法。
二、增强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当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积极寻求知识和加工信息的主动系统。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任何教法的改革如果不是真正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抑制不住的“我要学”的情感冲动,那么,这种改革是不会有活力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比如段意、中心,本来是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会进而自己学习归纳概括的,但有的老师包办代替或全部写到黑板让学生抄。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知道,学生的认识是教师代替不了的,“教”不能取代“学”,“讲”不能取代“读”,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和实践。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认为要努力做到:1.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进取,多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2.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创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不搞一言堂,真正地而不是形式主义地给学生以阅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与空间。3.选择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实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渐臻"爱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佳境。
三、增强整体意识
把握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全面贯彻新大纲,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重认识目标轻情感目标;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培养;重读写训练轻听说训练;重方法指导轻习惯培养。有的老师说:“拿着课本入课堂,管它大纲不大纲”,这种现象说明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整体意识是不强的。新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应当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增强整体意识,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首先,教学目标要全面、准确、具体、适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乃至整册教材都要根据其内容结构,订出完整恰当的教育、教学和发展的目标,不能轻重失衡有所偏废,要正确认识情感因素对认知活动的作用,克服忽视情感目标的现象。
其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结构要以教学目标统一协调整体优化。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整体配套,那种要求发展智力、用的却是注入式的方法是没有效果的。在教学中,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出现,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应当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新大纲的要求,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四有"新人中的作用,必须增强“三个意识”。
一、增强素质意识
新大纲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但是,目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倾斜:凡是要考的科目就从严要求,教好练好;凡是少考或不考的科目就马虎应付甚至不教不练。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极其不利的。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为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全面的良好素质基础。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好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思想性的特点,表明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就工具性而言,它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学生掌握了这个工具,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交际,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提高文化素质。如果因为某些语文知识和能力目前考不到就不教不练,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所以,要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必须认真克服那种为考而教、为考而练的片面认识和做法。
二、增强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当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积极寻求知识和加工信息的主动系统。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任何教法的改革如果不是真正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抑制不住的“我要学”的情感冲动,那么,这种改革是不会有活力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比如段意、中心,本来是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会进而自己学习归纳概括的,但有的老师包办代替或全部写到黑板让学生抄。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知道,学生的认识是教师代替不了的,“教”不能取代“学”,“讲”不能取代“读”,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和实践。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认为要努力做到:1.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进取,多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2.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创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不搞一言堂,真正地而不是形式主义地给学生以阅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与空间。3.选择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实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渐臻"爱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佳境。
三、增强整体意识
把握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全面贯彻新大纲,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重认识目标轻情感目标;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培养;重读写训练轻听说训练;重方法指导轻习惯培养。有的老师说:“拿着课本入课堂,管它大纲不大纲”,这种现象说明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整体意识是不强的。新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应当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增强整体意识,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首先,教学目标要全面、准确、具体、适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乃至整册教材都要根据其内容结构,订出完整恰当的教育、教学和发展的目标,不能轻重失衡有所偏废,要正确认识情感因素对认知活动的作用,克服忽视情感目标的现象。
其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结构要以教学目标统一协调整体优化。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整体配套,那种要求发展智力、用的却是注入式的方法是没有效果的。在教学中,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出现,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应当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新大纲的要求,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