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审美精神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涪陵师范学院召开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响应党和国家开发西部的伟大号召,提升西部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活跃西部高校学术氛围,《文艺争鸣》杂志社、涪陵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西部审美精神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4月26-28日在重庆涪陵举行。来自全国近20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杂志社的4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其他文献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本的大同小异,表明文学史的写作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约束。因此,改变既定的文学史观走出教科书体系,追求人类性和个性化便成为文学史写作突破的关键。
持什么样的文学史观,就会编什么样的文学史。下面三种关系对文学史观的影响较大。
文学史的理论形态与语体问题,是建构一门学科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我们也看到了两个不平衡:研究性写作与文学史写作不平衡;在文学史写作中,专史与综史的写作又不平衡。所以,我们有理由希望和期待现代文学在分类史、流派或思潮史和作家作品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同时,能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更具文学史品格的综合性现代文学史(主要用作高校教材)
当然.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编写,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初始概念,一个价值基准。它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基本切合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变迁的实际;二是大致能够反映百年文学的根本特点;三是大体上可以对百年文学的丰富实践进行学术整合。在我看来,目前学界仍在争论的“近代性”或“现代性”概念,都不足以当此重任。而应以“过渡性”代之。主要依据有三。
文学相关性问题的提出,也许不是最好的切八文学史编撰模式的视角,但却可能是有益的。我昕说的文学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性文学史,关键是创造性,能够为读者提供新的理解历史、作家、作品的方式:这里我们只谈教材问题。80年代以前,教材采用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思考和写作模式。此后,随着历史、文学观念的改变,有一种逐渐摆脱权力话语的趋向,但其程度不适应于新的历史距离,不能够容纳各种差别颇大的新
恶魔性是指人性中有一种阴暗的因素,以创造性与毁灭性同时俱在的狂暴形态出现,常常被正常道德观念理解为“邪恶”,但在社会发展中又是不能忽视的人性因素。本文主要以张炜的三部小说《蘑菇七种》、《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为例,讨论中国当代社会的三个历史阶段史人的普遍欲望与人物性格中的恶魔性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三部作品在人物创造中的艺术探索作了充分的肯定。
今年5月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60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但对于生活中的人来说,又是漫长的。今天,当我们重新阅读《讲话》,再回想当时的岁月,是会有沧桑之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