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很多学生烦恼的问题。怎样使学生从“横眉冷对作文本,俯首苦愁咬笔头”这个难题中解脱出来,喜欢写作,乐在其中?通过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写作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写作积极性,付之教学,有所感悟。
一、用眼——学会观察,注重观察质量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千世界有写不完的人、事、物、景,观察是获得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方法,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重要过程,在观察过程中点燃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源。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对事物的观察又不够仔细,容易分心,浮于表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处处注意观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笔来描述这个色彩绚烂的世界。
有一次我指导学生观察学校的花圃,花圃中的各种植物形态各异,实在惹人喜爱,真想摸一摸呀!学生深深地被他们吸引住了。如何将心中的感情发于笔端?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通过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抓住植物的形状、花朵的美丽等展开联想是突破口,从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花香等等入手,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大胆求真、求新、求异,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新事物的好奇之火,养成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意识。开放了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说道:它们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瞧它们多么悠闲呀,享受着春天里美好的阳光!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品味、揣摩,提高了观察的质量,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观察训练中,他们会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神思飞动,浮想联翩,文潮奔涌。
二、用笔——多模仿,勤练笔,掌握写作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所讲的“渔”就是方法、本领、技巧。一篇优秀的作文,就像一个美丽的建筑,有了材料还需有完善的设计方案。因此,有了写作材料还需要一定的思维方式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如何组织就必须教给学生方法。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能说会道,上课发言很积极,可是提起笔来写文章,脑子里就千头万绪,写了好多内容,可是经常前后顺序颠倒,让人读了觉得罗嗦。儿童的思维一般倾向于形象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学到的许多文章条理清楚,结构简洁,便于理解,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欣赏、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例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写石柱上的狮子,按总分的方法运用“有的……好像……”的句式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这些狮子描绘的栩栩如生,按照此法我让学生选择景物进行模仿。这位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了菊花,这样写道:花圃里的菊花不仅颜色鲜艳,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细细的,长长的,就像老爷爷长长的胡须;有的花瓣紧紧地团在一起,就像许多小朋友簇拥在一起……是模仿赋予了他智慧。在一次次的模仿中,逐步掌握了从远到近,先总后分、从上到下等写作的方法。在不断的模仿运用中积累,学生自然就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写出的文章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三、用心——多读书,多积累,拓宽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建立了语言仓库,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取出来。于是在学习完课文后,我总是要求学生随时把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语佳句等及时摘录下来,分类整理后进行背诵,把作者的语言存入大脑,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使之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宝贵财富,从而丰富大脑知识的存储量。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具有典型性的。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努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此外,进行读书比赛。每学期我总是要求学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读书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日积月累才会有所效果。针对小学生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我为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了一本“家校联系本”,家校齐抓。家长每天检查,我利用班队课或晨读课进行检查及时查漏补缺,把每周的读书情况反映在“课外阅读情况”表中,进步的大打☆,及时表扬,退步的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种激励措施下,每一个同学都处在一种自觉竞争的状态,稍一松懈就会落后。一学期下来,班级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表中一目了然。期终统计,最多的同学一学期初步读完了“四大名著”,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我从心里感到钦佩。就连平时对读书最不感兴趣的林盛也读了3万字,平均每天近1000字。在读书看报活动中,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增长了见闻,由此受到启发,触类旁通,引发联想,从而能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写出新的文章。
四、用活动——激发情感,构建写作平台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理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兴奋,必须有让他们感到心动的事、物等。新课程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應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小学生天生好动,是天生的游戏创造者、组织者、更是出色的活动参与者。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天性。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很多,有体育活动、少先队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设愉悦的人际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教师首先要作一个有心人,比如在动物世界展览中。同学们来到恐龙园,学生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恐龙的世界:形态各异的恐龙蛋、罕见的恐龙化石、巨大的恐龙模型、神话般的恐龙进化史……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深奥,一双双求知的眼眸探索着一个个未知的领域。在回校的车上,甚至第二天来校还在讨论着恐龙——他们的心已经完全被恐龙抓住。看到学生的情绪这样高涨,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这么神奇的恐龙园如何将它永远留在心中?就让我们用笔这个‘摄像机’来记录下这一切吧!这正好符合了学生的心愿,在这次作文中学生闪现的灵性光芒让我惊讶。
可见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作文内容,活动是展现学生写作天赋的舞台。只有活动能充分地挖掘与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宛如一股股温热的泉水一般不断的涌出来。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营造宽松愉快的写作环境,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动脑、动手、动口、动感情,张扬个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再让学生写参加过的活动,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地进入写作状态。我们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积累,思维方式便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自觉地取长补短,改善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便会喜欢写作,乐在其中。
一、用眼——学会观察,注重观察质量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千世界有写不完的人、事、物、景,观察是获得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方法,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重要过程,在观察过程中点燃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源。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对事物的观察又不够仔细,容易分心,浮于表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处处注意观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笔来描述这个色彩绚烂的世界。
有一次我指导学生观察学校的花圃,花圃中的各种植物形态各异,实在惹人喜爱,真想摸一摸呀!学生深深地被他们吸引住了。如何将心中的感情发于笔端?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通过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抓住植物的形状、花朵的美丽等展开联想是突破口,从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花香等等入手,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大胆求真、求新、求异,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新事物的好奇之火,养成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意识。开放了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说道:它们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瞧它们多么悠闲呀,享受着春天里美好的阳光!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品味、揣摩,提高了观察的质量,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观察训练中,他们会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神思飞动,浮想联翩,文潮奔涌。
二、用笔——多模仿,勤练笔,掌握写作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所讲的“渔”就是方法、本领、技巧。一篇优秀的作文,就像一个美丽的建筑,有了材料还需有完善的设计方案。因此,有了写作材料还需要一定的思维方式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如何组织就必须教给学生方法。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能说会道,上课发言很积极,可是提起笔来写文章,脑子里就千头万绪,写了好多内容,可是经常前后顺序颠倒,让人读了觉得罗嗦。儿童的思维一般倾向于形象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学到的许多文章条理清楚,结构简洁,便于理解,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欣赏、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例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写石柱上的狮子,按总分的方法运用“有的……好像……”的句式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这些狮子描绘的栩栩如生,按照此法我让学生选择景物进行模仿。这位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了菊花,这样写道:花圃里的菊花不仅颜色鲜艳,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细细的,长长的,就像老爷爷长长的胡须;有的花瓣紧紧地团在一起,就像许多小朋友簇拥在一起……是模仿赋予了他智慧。在一次次的模仿中,逐步掌握了从远到近,先总后分、从上到下等写作的方法。在不断的模仿运用中积累,学生自然就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写出的文章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三、用心——多读书,多积累,拓宽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建立了语言仓库,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取出来。于是在学习完课文后,我总是要求学生随时把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语佳句等及时摘录下来,分类整理后进行背诵,把作者的语言存入大脑,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使之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宝贵财富,从而丰富大脑知识的存储量。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具有典型性的。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努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此外,进行读书比赛。每学期我总是要求学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读书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日积月累才会有所效果。针对小学生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我为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了一本“家校联系本”,家校齐抓。家长每天检查,我利用班队课或晨读课进行检查及时查漏补缺,把每周的读书情况反映在“课外阅读情况”表中,进步的大打☆,及时表扬,退步的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种激励措施下,每一个同学都处在一种自觉竞争的状态,稍一松懈就会落后。一学期下来,班级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表中一目了然。期终统计,最多的同学一学期初步读完了“四大名著”,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我从心里感到钦佩。就连平时对读书最不感兴趣的林盛也读了3万字,平均每天近1000字。在读书看报活动中,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增长了见闻,由此受到启发,触类旁通,引发联想,从而能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写出新的文章。
四、用活动——激发情感,构建写作平台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理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兴奋,必须有让他们感到心动的事、物等。新课程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應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小学生天生好动,是天生的游戏创造者、组织者、更是出色的活动参与者。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天性。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很多,有体育活动、少先队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设愉悦的人际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教师首先要作一个有心人,比如在动物世界展览中。同学们来到恐龙园,学生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恐龙的世界:形态各异的恐龙蛋、罕见的恐龙化石、巨大的恐龙模型、神话般的恐龙进化史……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深奥,一双双求知的眼眸探索着一个个未知的领域。在回校的车上,甚至第二天来校还在讨论着恐龙——他们的心已经完全被恐龙抓住。看到学生的情绪这样高涨,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这么神奇的恐龙园如何将它永远留在心中?就让我们用笔这个‘摄像机’来记录下这一切吧!这正好符合了学生的心愿,在这次作文中学生闪现的灵性光芒让我惊讶。
可见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作文内容,活动是展现学生写作天赋的舞台。只有活动能充分地挖掘与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宛如一股股温热的泉水一般不断的涌出来。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营造宽松愉快的写作环境,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动脑、动手、动口、动感情,张扬个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再让学生写参加过的活动,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地进入写作状态。我们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积累,思维方式便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自觉地取长补短,改善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便会喜欢写作,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