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中的诠释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曾引用邵雍“心为太极”之说。此说与朱子学的固有观念似乎相矛盾。但“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至少曾出现如下三种理解:朱子本人以“心”为易图的中心方位来解释“太极虚中之象”的“环中说”;在朱子后学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禀赋说;现代学者所揭示出的“境界说”。三种说法并不矛盾,“环中说”背后所体现的是“太极不离阴阳”的活动性原则,它与“禀赋说”所代表的实体性原则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就是“境界说”。此外,“心为太极”还有一层工夫的含义,对于提示学者在自家身上体贴太极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学界普遍认为,"利"是墨家的出发点。然而,以"自爱"为目的的理性人会选择爱"能者",而不会选择"兼爱"。对同一主体而言,"兼爱"和"自爱"似乎并不相容,这便是"兼爱-自爱"悖论。但是,墨子的思想中存在一个终极的"能者",即"天"。人们为了实现自爱,会选择爱"天",而"天"欲人"兼相爱",恶人"交相恶",所以,爱"天"便意味着兼爱。于是,"兼爱"和"自爱"构成了相互兼容的体系。
期刊
《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简介刘乐恒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6月出版,共263页,是作者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增补修改而成,系"珞珈国学丛书研究系列"之一。本书关注马一浮、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四位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疏解他们藉由易学概念所申说之哲学思想,而探讨现代新儒家之易学论题与思想特色。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寂感·观象·六艺——马一浮易学思想新诠"、第二章"《周易》语境下的‘本体—工夫’论——马一浮知能观疏解",通过梳理马一浮对"寂感""三易""观象""知能"等易学概念
用先天六十四卦序数构建一个八阶幻方,要求内卦相同而外卦相错的两卦上下相邻。然后采用迭代的方法给幻方中的各卦重新编号:自下而上数,奇数行中的三十二卦按从右至左的顺序依次编号1-32,偶数行中的三十二卦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编号33-64,即可得到一幅迭代图。取此迭代图中的六十四卦编号构造新的幻方,然后采用相同的迭代规则导出另一幅迭代图。重复上述步骤,总共可以得到十一个幻方和十一幅相应的迭代图,之后便进入循环。将居于正中的迭代图六中编号1-32的三十二卦顺序展开、编号33-64的三十二卦逆序展开,即是
用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序数构造一个八阶复合幻方,从中导出一幅图表。取此图表中的六十四卦编号构造一个新的八阶幻方,然后采用迭代的方法给幻方中的各卦重新编号:自上而下数,奇数行中的三十二卦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编号1-32,偶数行中的三十二卦按自下而上、从右到左的顺序依次编号33-64,又可以得到一张图表。重复上述步骤,总共可以得到十五个幻方和十五幅相应的图表,之后便进入循环。忽略居于正中的第八个幻方和图表的各卦编号,并抽掉居于偶数行最末的四正卦,再按特定方式展开,即是孟喜卦气说的六十卦卦序。与以往研究聚焦于阴
期刊
《文言传》为何以“文言”名篇,历代学者论述各异。陈鼓应“文”本于“天地之文”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过于简略。“天地之文”是“文言”之“文”取义所本。《易》中有天地之文,亦有人文。天地之文即天地生物、成物之象,人文是圣王法天牧民,使天地生机昌茂、万有和谐有序之象。《文言传》以“文德”贯通天地之文与人文、天地之道与人道。“文德”即易道生生之德,其所反映的深层精神品质即“仁”。乾坤二卦作为生生之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生生之易道、天人贯通之“文德”,故阐释乾坤二卦德义之辞题曰“文言”。
研究《周易》生命哲学,单向度地从宇宙论演绎太极阴阳变化,或从心性论凸显易道生命实践的主体能动性,都无法实证宇宙大生命一体贯通的诚明合一之境。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和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哲学创新的最深邃的理论源泉和精神根基。宇宙本体与生命主体圆融为一,以生生之道涵化主体心灵,用主体心灵担当天地之情,成为熊十力《新唯识论》生命哲学理论突破的关键所在。
以往对咸卦的解读多不能切近其本义。事实上,咸卦的主题是讲交往处事的道理或原则。关于卦辞,传统解读多基于男女相感来理解,其实卦辞着重强调的是屈身虚己、礼贤下士。关于初爻,诸家均未着眼于足拇趾与其他足趾的不同去体会“拇”的本质特征。依此角度理解,初爻讲的是要重视与外界的交往。解卦九四亦取“拇”象,且与“朋”象相合,比喻能力再强者遇到险难时往往也需要他人的配合支持。关于二爻,诸家多以腓体躁动取象,认为二爻“感物以躁”乃“凶之道”,实则二爻取象腿肚抽筋,喻勿与坏人、恶人相交。艮卦六二亦与腿肚抽筋有关,喻本当止而不
“诚”在程颐易学中是与“天理”等同的本体范畴,即“诚者,实理也”。程颐释“诚”为无妄和不欺两个方面。天道之“诚”为真实无妄,天地流转、化育万物的过程是无妄的,无妄则必然不欺;人道之“诚”为“真诚不欺”,不欺于天地鬼神,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人伦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君道感通天下而治天下的惟一途径,做到绝对不欺亦是无妄。程颐基于《周易》从天道、人道两方面对“诚”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描述为“诚”,由此建构了关于“诚”的本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