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策略的探究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是以指导课外阅读作品(整本书或整套书)为主要目的的课。我们认为,课外阅读指导课,旨在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课内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阅读策略,增长见识,学会学习,品味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研究进程中,我们积极构建了“通过阅读学习”的指导课模式与策略。指导课模式包括“通过阅读学习”读前激趣指导课模式、“通过阅读学习”读后分享指导课模式两种。主要策略有:
  一、 “通过阅读学习”读前激趣指导课教学策略
  1. 压扣设悬念策略。扣子就是悬念。压扣是说书人最常用的技巧,吸引人一个扣子接一个扣子地听下去。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做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到精彩动人之处时,戛然而止,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吹牛大王历险记》中,疯狗咬了皮大衣,结果皮大衣也疯了,像这样“皮大衣被疯狗咬过之后会发生什么?”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们要一个扣一个扣地去解开,大胆想象。老师并不注重答案正确与否,每个学生的答案都能在老师这里得到赞扬,因此学生阅读时,会去验证答案,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
  2. 猜读推理策略。所谓猜读,并非没有线索、证据的胡乱猜,而是有很多路径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利用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读物的内容、意义,在阅读刚开始时有所猜想,随后在阅读中证实或否定,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这种猜想的关键不是对与错,因为后文自会揭分晓。那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呢?因为透过这样的猜想,帮助学生投入到文本阅读当中,也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更精准地掌握各种不明显的、隐晦的信息,从中感受构思想法的乐趣。
  风靡一时的《哈利·波特》系列,去年在学生中又引起了新一轮的阅读热潮。以《哈利·波特与密室》为例,学生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他们持有的法器如数家珍。故事没有读完,大家已经急于猜测接下来的情节。一开始,学生们会天马行空地胡乱猜测,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意识到可以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推论事件的因果关系。伴随着这股阅读热潮,学生们沉浸在故事的巧妙构思当中,不断地从前面的情节当中拣取信息,推导后面的故事情节。一个个乐此不疲,享受着阅读推理的乐趣。
  3. 追问留问策略。引导学生能够跳过“什么,何时、何地、怎样、何人”等这样的基本问题,逐渐向高层次的问题发展,也就是分析性、综合性、探究性的问题。不断地追问,能够帮助他们澄清思想,寻求理解,进入深度思考,刺激其进一步研究。
  教师执教《草房子》,在推荐阅读秦大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时,给出了书中十几处文字,学生从中提炼出秦大奶奶是一个“疯狂、可恶、狡猾、不讲情理、善良、慈祥、老实的人”,并概括为是一个善变的人。这里就缺少了追问:是什么让她“可恶”?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她的“善良”?学生目前概括出的词语,可以说仅是表象,不是秦大奶奶的精神实质。一节课上,学生可以是对人物的初步了解,但老师不应就此给学生留下句号,把它作为结束,认为秦大奶奶就是个“善变”的人。而应留下问号,吸引着学生去读整本书,读时代背景,读文字背后的意义,吸引着学生去探个究竟,可能这个探究要牵引学生若干年。
  4. 想象留影策略。学生可以借助大胆的想象,将文本转化为一种图像,帮助其理解与记忆。通过这样的管道,可以让文本变得更具体、更生动,读者身处在这样一个图像故事里,更能够投入到故事的内容中去。如崔洋老师执教台湾作家林良所著《蜗牛的风景》一书时,选取了其中6首写动物的诗,在一年级进行创意编排教学。因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想象力、不同的构建方式,《蝴蝶的外套》《蜗牛》《恐龙》《猫咪》和《大笨熊》等诗歌表现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将它绘制出来,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二、 “通过阅读学习”读后分享指导课教学策略
  我们把学生读完书后的指导课分为主题式阅读、讨论式阅读、鉴赏式阅读、汇报式阅读、读书方法阅读课等课型。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说感想、谈体会、议写法、抒己见、析内容、评含义。
  1. 讨论分享策略。在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课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明确目标——自读课外文章——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形成共识”讨论分享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比如教学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在导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究竟是大兔子更爱小兔子一些,还是小兔子更爱大兔子一些?”这样一个具有两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母爱的伟大。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大兔子每个充满爱的动作、每句充满爱的话语、每个充满爱意的神情就是“崇高的母爱”。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潜移默化。
  2. 知行联结策略。文本所呈现的所有的信息,令我们想起了自己已经知道或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即文本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典型的记录儿童生活习惯的故事,主人公约瑟的宝贝,就是出生时爷爷为他缝的小毯子。当教师朗读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依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你小时候也有最喜欢的东西吗?”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与绘本的共鸣。
  3. 统整延伸策略。将新旧知识综合成新的概念,需要综合运用重要资料和各种经验,对知识进行整合,提升思考力。学习瑞典作家林格伦的小说《淘气包埃米尔》,老师设计了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你怎么看书中人物对埃米尔的评价?他们评价的角度、依据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埃米尔的?他的成功是奇迹吗?他成功后会感谢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4. 情感体验策略。情感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质量。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正处于关键生长期,他们所接触的东西,直接影响着将来的发展。李欧·利奥尼的经典绘本《田鼠阿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田鼠们要过冬,伙伴们都忙着收集粮食和干草,小田鼠阿佛却在忙着收集阳光、色彩和文字,他收集这些东西干什么呢?冬天来了,小田鼠们在洞里又冷又无聊,阿佛收集的东西给大家带来了温暖、快乐和诗意。在朗读中,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认知的差异,对不同的角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触发联想,会使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角色体验中,学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5. 文字再创作策略。教学中通过写内容简介、读后感、批注、续编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表达阅读感受,留下痕迹,并想想文本背后的意思,做深度阅读。《汉堡男孩》讲述的是只吃汉堡,讨厌吃菜的维尼,真的变成了一个汉堡形状的“汉堡小子”,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变回了人。他再也不吃汉堡了,只吃蔬菜,妈妈又担心地说:“维尼,要注意啊,你这样只吃蔬菜,小心……”老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随着情节的推进,在黑板上呈现出维尼一波三折的经历简图,故事读到结尾时,老师让学生想象维尼可能变成什么蔬菜、豆子之类,并写写他又经历了哪些遭遇。学生也能模仿“汉堡小子”的经历,把诸如“胡萝卜小子”“菠菜小子”的遭遇,说得有声有色。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学生能够自改习作,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对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十分重要。“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效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批改习作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
书面语和口语作为语言的两种表现形式,互为补充,实现着人们的交际需要。在信息时代,口语交际的社会实用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并将之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一同列入学段目标,明确了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口语交际的编排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的编排,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 在每个
一、探寻文本模式,熟悉话语体系  1.跨越语言信息障碍。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试问当下,真正“乐于”写作的学生又有多少?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学生不乐于写作往往跟我们的习作教学方式息息相
一、 活用信息技术,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既可由教师适时通过图、文、声、动画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化解抽象知识点。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也能参与演示,参与交互,教师把握演示的时机,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情境渲染,有效激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将文字、声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感受幸福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幸福课堂的感受。这样的课堂,可谓是课伊始,趣已生。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向我们展现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壮丽的景色,但是台湾的蝴蝶谷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蝴蝶谷景象的迷人,从而
一、 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有积极的意义  1. 丰富教材内容,实施愉悦教育。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育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它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多媒体百科全书、各类专题学习网站等。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时,我在网上找到有关小露珠的一段录像,结合课文进行欣赏。这种生动逼真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了极
一、根据文意,激趣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听--过年啦!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朋友们在放鞭炮,可开心了。  师:端午节到了!大家在--  生:大家在赛龙舟。  师:划得多带劲
一、扣题质疑,激趣启迪,引发期待  1.看课文插图,引出课题。你们的热情引来了一只小猴子,这只小猴子想干什么?(板书:猴子种果树)边板书边讲解:“种”是多音字,还有读音“zhǒng”,种子
一、 故事激疑,引出“相争”  1. 同学们,通过课前的了解,老师发现大家喜欢听故事。那好,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历史小故事。  2. (课件播放《苏代止赵伐燕》故事视频)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分裂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有一回,赵国想出兵攻打燕国,燕国的大臣苏代听说后,主动向燕王表示,愿意去见赵王,设法阻止这场战争。苏代来到赵国,见到赵惠王后,便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