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做”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为额头,“目”是眼睛。题目是额头上的眼睛,足见题目的重要性。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目虽小,却有丰富的内涵和作用,我们可从中预知文本的大意,感受语言的风格、文化的魅力。
  一、以“题”挈领,梳理内容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从题目中了解到课文的很多信息,如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等。我们可以梳理关系,了解内容;质疑扩展,概括内容。
  1.梳理关系,了解内容
  有些课文的题目是以主人公为题的,如《卡罗纳》《老人与海鸥》《小英雄雨来》等,其中有一类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人公的,我们就可以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来了解内容。如笔者在一次主题教研活动中执教《老人与海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表达时显得啰唆、繁杂。笔者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老人”和“海鸥”,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说出“老人喂养海鸥”“老人给海鸥取名”“老人在谈论海鸥”“海鸥吊唁老人”等,如此梳理,既简洁又准确。
  2. 质疑扩展,概括内容
  围绕课文题目质疑提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顺其题目来提问: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措施?阅读全文,回答提问,既概括了内容,也明晰了全文的篇章结构。
  在质疑中扩展题目,概括内容。如《学会看病》《毛主席在花山》等。笔者在教学《毛主席在花山》时,出示题目后在题目后画一横线:毛主席在花山__________。请学生阅读全文并进行扩展填空概括,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找出毛主席在花山做的几件事,从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切“题”学文,深化文体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叙事性文本、说明性文本、诗歌等,而叙事性文本还包括寓言、神话等。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本特点就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依题问“体”,以“体”设学
  从课文题目中我们也可以直观地知晓文章的文体。如《寓言两则》《古诗两首》《古诗词三首》《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女娲补天》《普罗米修斯》等,我们就知道它们的文体分别是寓言、诗歌、童话、神话等。教师可以依着这些文体来开展教学。汪潮教授曾指出:文体特点是语文的七大特点之一。教学故事类文体,如寓言、神话,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复述;教学诗歌类文体,如古诗、儿歌,重点对学生进行诵读、背诵的指导;而教学记叙文、说明文,则分别要抓住“四要素”和表达方法。
  以《纪昌学射》为例,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复述,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通过比较学习“练眼力”的两个重点段,发现重点段的构段方法,抓住关键词来复述故事。
  2.依题归“类”,以“类”拓展
  将一些题目进行联系类比,就能发现相同文体课文中的不同类别。如叙事文体中的“游记类”——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知晓游记的一般命题方式:“记 地名 景点”。又如笔者在教学送别组诗时,让学生比较送别类诗的异同点,就能发现送别诗题目的相同点,一般都有在哪送、送谁、送到哪里等,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三、以“题”学写,学习表达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特别是第三学段,我们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秘密。
  1.文题对应,学法迁移
  题目就预示着课文的结构安排,如《小桥流水人家》,课文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句为题,诗意十足。而这题目也对应了课文的内容,先写了清秀的小溪,再写让作者流连的小桥,最后写让作者有着无限回忆的家。在教学时,可以从题目入手,对应理解课文的结构,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当然,很多课文是不会把自己的中心主旨直接表露出来的,但会在题目中有所提示。如《梅花魂》一文,写了外祖父思乡爱国的事。从题目可以看出,外祖父欲借梅花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笔者尝试文题对应来教学,做到学法的迁移。笔者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小的时候”“我五岁那年”“有一天”“离别的前一天早上”来理解外祖父思念祖国的五件事,从而厘清脉络,整体感知;再紧扣文题,学习“梅花魂”对应的段落,夸梅花的精神,赞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体现“梅花魂”所包含的内涵。最后运用文题对应的方法来学习牛汉的《高粱情》,做到学法的迁移。
  2.文题对应,谋篇布局
  题目为眼,点出文本的重点,道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了解内容,不去质疑对比推敲题目,文本的解读将大大失色。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课文偏偏将着力点放在圆明园的辉煌上?我们可以巧妙地质疑题目: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写那么多的辉煌?再聚焦“辉煌”,在合作学习中品味语言和表达特点 ;最后回问质疑,体会作者以喜衬悲的谋篇布局。
  四、从“题”入手,感受文化
  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学习谋篇布局,还需体会融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还需感受我们中华绵延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我们可以借题拓展、类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领略其中的中华文化。
  1.借题拓展,体验文化
  课文题目有它内在的文化意蕴,我们不可忽视它。通过对课文题目的拓展来体会,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深意。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教师同课异构《与象共舞》,虽然略显稚嫩,但独到的设计却让笔者深受启发。
  从上表可看出,教学目标(一)和教学目标(二)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教学目标(一)最后是补写“人跳舞”的句子,指向读写结合;教学目标(二)是回顾课文题目,拓展学习“与X共舞”,指向文化现象。
  2.借题类比,感知文化
  教学《除三害》时,也可以体会中华文化中的“三”字现象。除此之后,还有“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孟母三迁、韦编三绝、诸葛亮三气周瑜、三拳打死镇关西”,为什么不是“二打”或“四打”,为什么不是“一气”或“五迁”。在中国民间,从古至今还有“事不过三”的说法和习惯,俗语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一次未免简单,显得情节简单,二次显得不过瘾,三次也就心满意足了,四次五次又显得太繁杂。如此,我们的教学不仅指向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还让学生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 310012 )
其他文献
狂风怒吼着,像无数头疯狂的狮子。台风“灿鸿”让外面的世界面目全非,小区里的树枝张牙舞爪,伴着“狮吼声”跳起舞来。大暴雨,不,超级大暴雨,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为了备战围棋大赛,我接连几天陷在国象习题中。战术题里都暗藏技巧,一道道都需要动脑,实在是太枯燥了!  偷偷懒吧!我把目光移向窗外。忽然,我的目光定格在了防盗窗东边的角落。一只瑟瑟发抖的麻雀正站在那里。它身体单薄,仿佛一阵大风就能把它吹落。它时
【教材分析】  《那次玩得真高兴》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要求学生记录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教材第一部分以问题激趣,引出本次习作的话题,还提供四幅图,旨在多角度唤醒学生对快乐往事的回忆,为学生习作的选材做铺垫。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写一次玩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放电影、看照片、和别人聊一聊等方法回忆当时的情形,以便选择习作内容,梳理习作顺序。教材第三部
“你的房间刚被十头犀牛践踏过吗?怎么乱成这样?还有,这个书堆——不,这个‘书洞’是干什么的?快给我收拾干净!”老妈推开我房间的门,看到空空如也的书架和地上用书当砖头盖成的“书屋”,唠叨起来。  “书洞?明明是书屋呀!妈妈,您看,我是一只小书虫,我的理想就是拥有自己的书屋,书屋当然是用书盖的,房顶是书,墙也是书……这个书屋虽然小了点,但是我很喜欢!它呀,除了怕火、怕水、怕妈妈,可以说是十全十美。妈妈
关键词:朝阳区;石佛营小学;阶段成果汇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12-0078-01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市朝阳区石佛营小学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确实,“整本的书”负载着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进行“整本书阅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学生不能再囿于学习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这如同徘徊于一个个静止的房间,而应涉猎与其密切相关的一本本书,沉浸于一个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所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有一只天鹅张开翅膀向太阳飞去,那原是一只无家可归的丑小鸭。如今,它张开了用自信、勇敢编织的翅膀,成了一只高贵、美丽的天鹅。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气馁,不能向它低头,要迎着这个困难坚持到最后。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要你自信、勇敢,一切困难挫折都会败下阵来。  先说说我自己吧,在数学上,《补充习题》《课课练》都难不倒我。但是有一次,
我知道,是鼻子!
期刊
许多同学写起作文来总感觉无话可说,不知写什么好,这都是因为平时没有注意积累写作的材料。  怎样才能积累写作材料,做到有话可说呢?我在这里送给大家三个法宝。  第一个法宝: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儿童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同学们却往往疏于观察。比如,我们随爸爸妈妈去旅游,可是回来后却记不清去了哪些景点、玩了哪些好玩的地方,这就是缺少观察的缘故。  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清明》,使山西杏花村的汾酒驰名中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我国著名漫画家方成慕名来到杏花村酒厂。酒厂厂长见到这位享有盛名的漫画家,一边握手,一边欢迎:“久闻大名!久闻大名!”  老画家喜笑颜开。他灵机一动,也连忙以四字语作答“大闻酒名!大闻酒名!”在场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  言语
【文本解读】  《文言文二则》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课有两则文言文《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讲的都是古代名人读书求学的故事。对于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理解难度并不大。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两则文言文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好材料。  仔细阅读课后习题,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题旨在让学生积累语言、获得语感;第二题、第三题旨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