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文学之美 呵护童年之趣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我国文化界掀起了一场歌谣学运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沈尹默、刘半农等人建立歌谣研究会,创办《歌谣》周刊,对发表的歌谣冠以“儿歌”之名,从此,“儿歌”一词被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这些举措也推动了教育界对儿童文学的重视。1920年,张雪门应蔡元培先生邀请到孔德学校担任小学部的负责人,并创建了孔德幼师和孔德幼稚园。在那期间,张雪门为幼稚园引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文学作品,并在儿童文学教育的讲义中详细阐述了文学在儿童发展中的教育价值、选材依据和指导方法。
  在张雪门创作的《幼稚园教材研究》一书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幼稚园文学教材需要改革与创新,并将新式文学教育的主张与旧式的文学教育进行了对比(如下表)。
  如上表所示,张雪门强调儿童文学需回归本真、回归生活,突出文学教育的审美价值和儿童视角,注重保护和激发儿童的文学创作热情……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对于今天的幼儿园开展语言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幼儿园从20世纪60年末开始深入研究儿童语言教育,积淀了丰富的儿童文学教育实践经验。在幼儿园即将迎来百年园庆之际,我们成立了张雪门教育研究中心和张雪门行为课程实验班,引导教师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系统学习张雪门的文学教育理念,并应用到实践中。以下是我园的深入思考和具体做法。
  回归本真,探寻儿童文学活动的审美价值
  儿童文学是什么?它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又如何?张雪门在著作中专门提道:文学是人类丰富的现象和真实的情绪的结晶,那些言语中含有真实的情绪、丰富的想象,不论是有韵或者无韵的,都叫作文学。文学产生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儿童的生活,其最高目的在于获得审美能力。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是文学兴趣的培养。故事、歌谣等素材具有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实的情感、多样的活动,所以切合儿童的需要,能够让儿童置身于其中浑然忘我,陶醉于欣赏之境。例如,《糖果屋》里描写女巫的家,以饼干做瓦,冰糖做玻璃,葡萄干为眼睛,蔷薇砂糖为口,橙子冰糖为帽子,这些细节描述能够充分激发儿童的嗅觉、味觉、视觉等感官。第二个方面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故事、歌谣中想象成分越多,儿童越感兴趣。第三个方面是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字作品会描述真实的情绪,这种情绪能够激发儿童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丑小鸭》中描述了小鸭子四处流浪时的情绪起伏,时而恐惧、时而安定、时而惊喜,这种真实的情绪描述将儿童带入故事,使儿童深深地同情小鸭子。
  张雪门认为真实的情绪、合理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之所以具备文学性的重要特质。在明确了儿童文学教育的审美基调的基础上,我园教师在儿童文学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探索、总结出了多种策略,旨在帮助幼儿融入文学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第一个策略是利用多种途径展现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意象,辅助幼儿展开联想。例如,在开展诗歌欣赏活动时,教师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通过为幼儿播放一段花儿静静开放的视频、请幼儿倾听一串清脆的鸟叫声等策略,帮助幼儿将获得的文学体验和自己的所看、所听、所经历的环境结合起来,搭建起文学联想的桥梁。第二个策略是精心研究教师的输入。开展文学活动就是让幼儿体验声音的艺术,因为他们感受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赏听。基于此,我园教师在开展儿童文学教育时会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大量背诵文学作品,通过富有技巧而又情感充沛的朗诵或讲述让幼儿感受到作品中的情绪起伏,从而喜欢上作品中优美的词句、动听的音律和节奏。第三个策略是支持幼儿反复吟诵,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接说、轮说、齐说等多样的朗诵方式,不断与文学作品进行亲密接触,从而培养幼儿的语感。第四个策略是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音乐美和图画美交融互渗,实现美的升华。例如,指导幼儿给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诵等儿童文学作品配上合适的音乐、插画等,从而达到美美与共、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
  突破传统,确立幼儿在文学欣赏中的主体地位
  《从孩提到青年》是张雪门先生在古稀之年撰写、出版的一篇自传体的散文集,书中描写了他从孩提到青年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从这些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先生心中美好的孩童世界,洋溢着天真活泼的稚趣美。例如,散文集中的《小虫记》《缸》两篇文章就详细描述了儿时的他是如何探究世界的:大家族院内各种缸的用途、小昆虫的不同叫声、他与仆人的种种趣事,七十年过去了还在先生的梦中萦绕。由此可见,爱护童年、珍视童年、关注每个孩子的经验、释放每个孩子的潜能,成了先生主张的儿童观的核心。
  张雪门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反对从成人视角出发的文学欣赏和材料选择。他特意强调:教材可以来源于儿童的回忆和喜好,儿童经常念诵的作品必然是他们十分喜欢的,选入教材会更适合儿童的学习。如果教师想要为儿童创作作品,则一定要了解儿童,那些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文学作品需具有三个特点:富于动作、合于新奇、出于自然不牵强。从思想层面,适于儿童能力的文学作品应当正面表达、一气到底、开场直入,具有积极乐观的情感基调。此外,张雪门的儿童立场还体现在文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他虽然重视文学作品的正面积极含义,但却不主张成人提炼出作品的教训,灌输给儿童,也反对学习文学作品只有背诵一条路径。他说:“教师对于儿童而言,在文学上的指导态度,是一种鼓励,而不是传授,只在引起儿童之需求,扩充其经验与兴趣,而不在于督责。”因此,在儿童文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激发儿童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有步骤地扩充儿童的文学经验和语言表达经验。
  基于此,在我园的儿童文学教育实践中,我们从选材和组织方面建立儿童视角,尊重每一个幼儿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例如,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喜好,在班级里采用观察回顾、亲子共读、班级投放与公选、集体讨论、戏剧初体验等方式方法确定供幼儿集体学习的绘本故事,充分体现和确保幼儿在选择绘本故事中主体性的发挥。再如,《春天是一本书》是一首三段体的诗歌,分别从声音、色彩和意象三个方面描写了春天的美好事物。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在请幼儿欣赏诗歌后,不急于带幼儿展开讨论,而是请幼儿自主选择想要反复欣赏的段落和诗句。然后,基于幼儿的兴趣,提出集体探讨的词句,跟随幼儿的步伐慢慢展开春天的画卷。转变视角,尊重幼儿个体的审美感受,让文学欣赏从单向给予到互动探究,体现了儿童文学教育中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发展。
  真实自然,将文学创作和发表融入生活
  “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是张雪门行为课程的核心理念,当诗情画意的文学语言遇上幼儿丰富稚趣的童年生活,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
  首先,张雪门强调文学的教材须和言语、画片、音乐、表演等材料全相连贯,和儿童的生活连接在一起,形成经验的整体,避免学习内容和生活背景的割裂。其次,张雪门先生强调:发表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在幼稚园里应该享受自己文学创作的乐趣。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幼儿们只能居家生活和游戏。为了丰富他们的居家生活,我园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有关诗歌创编的活動,鼓励他们通过创编诗句的方式记录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教师们则积极支持幼儿从生活入手造句,帮助和指导他们逐步提炼出诗歌语言。此外,教师还从诗歌欣赏入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模仿自己喜欢的诗歌结构进行仿编。通过这两种途径,我园教师帮助幼儿在生活和文学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并从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灵活的思维、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表达。
  在未来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探索中,我园教师将更加深入地学习张雪门先生的相关著作,引领幼儿走进美丽的文学世界。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幼儿的需求和审美情景出发,积极开展儿童文学活动,为构建富有生命力的、以幼儿为中心的园本课程持续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幼儿园)
其他文献
【设计初想】  小学语文课本中写母爱的文章很多,但写父爱的文章屈指可数。“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深沉而厚重的。爸爸是阳光,照耀我们健康成长;爸爸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爸爸是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何不挑选一些关于“爸爸”的绘本,让孩子们感受父爱的不同与伟大呢?  【设计思路】  通过分享七本关于爸爸的绘本 ,让孩子们认识爸爸身上的各种角色,感受绘本中父子间浓浓的亲情,从温馨而美好的故事中来体
记者:易老师,您好!您的《陌生:阅读教学新思维》一书带给大家很深的思考,很多老师都非常认可,崔峦老师也曾在本刊对您的课进行过点评,并对您倡导的“陌生化教学”进行了推介。您能简单说说什么是“陌生化教学”吗?  易志军:其实,从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到中世纪意大利马佐尼的美学理论及德国黑格尔的美学,再到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语言艺术学里的正式提出,最后广泛应用于戏剧学、文学与
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习作专题单元,本单元聚焦“奇妙的想象”,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核心目标。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塑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思维能力,看不见,摸不着。想象力如何训练呢?想象有路可循吗?一路走来,一次又一次磨课,我和工作坊的老师们不断探索着。一、找寻想象之根  磨课之初,我关注题目《奇妙的想象》之“奇”,鼓励学生想别人想不到的,想生活中没有的。首先我出示小土豆的图片,让
思考一:拼音学习与低幼儿童发展特点存在的三对矛盾  1.抽象性与形象性。  汉语拼音字母是由一系列的无意义的字母符号组合而成的,具有抽象性。但是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六七岁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之间,这时候的大部分儿童都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具体表现在儿童喜欢模仿、想象以及游戏。显然,喜欢具体形象事物的孩子是很难对抽象的拼音字母产生兴趣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借助具
中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是对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赏析,包括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和课外儿童读物。对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认真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而对课外的读物,教师需对学生进行提点,引导他们学会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我认为,中外儿童文学阅读应着力培植学生热爱阅读
“这一刻,我更坚信:童话,对于人的一生,启迪是真的,温暖是真的,感召是真的,滋养是真的,信任是真的……”再次合上《爱满教育》,心底一次次重复着何夏寿老师在书里写的这番话,思绪不禁又飘到孩提时。  赶上科技发展的大好时代,在我5岁那年,家里买了彩电。童年,虽不像何老师那样陶冶在父亲的戏文中,却如何老师那样沉潜在童话里。有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我,长我3岁的哥哥不愿屁股后面跟个“小尾巴”,
夜,席卷着黑暗和寂静又一次包围了我。福州的夜与温州相比,少了丝丝的寒意,温暖而略带潮湿的风迎面吹来,沐浴其中,神清气爽。与挚友并行走出师大的校园,沉默,长久的沉默!这两天,一直穿梭于校园之中,行走在宽敞有致的林荫小道上,习惯在往返间用沉默的思考梳理学习的轨迹,长长的灰白石砖留下了我求学若渴的脚步。今天,当我将理论研修转向实战课堂时,我的身,我的心,我全身的细胞都在那精彩的课堂中被充分地激活,从来没
【设想】教在最需处,借课文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技能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怎样教学才能实现文本的最大价值呢?我们首先想到了神话故事具有口耳相传的特点,这类文本的课后题中也常出现“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我们带着初步的想法——训练复述故事的技能,在课标中找依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从课标内容来
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在我国儿童阅读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儿童阅读课程化,推动了儿童阅读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我认为:一方面,阅读是现代人提升修养、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帮助儿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将为他们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母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母语阅读能够让儿童找到文化归属感,成为一个“有根”的人。儿童阅读既充满知识性,又充满趣味性,
语文,母语,美哉!妙哉!既有男儿的豪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具女子的矜持,“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如哲人之严谨,“言行如走棋,一动思三步”;似诗人般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语文,无论从其音之韵、形之灵、义之博,还是字段篇之情意味,处处具有无穷的美感,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可是现实状况是,语文有点“枯燥乏味”“支离破碎”乃或“一成不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