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复述技能形成的路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cj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想】教在最需处,借课文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技能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怎样教学才能实现文本的最大价值呢?我们首先想到了神话故事具有口耳相传的特点,这类文本的课后题中也常出现“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我们带着初步的想法——训练复述故事的技能,在课标中找依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从课标内容来看,中年级学生的复述能力可以通过讲故事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提升。
  那么,教材是如何在编排上体现课标要求的呢?为了找到答案,我们的备课团队分工研读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教材,并将教材中与讲故事相关的内容罗列如下。(见下表)
  我们再次研读这些与讲故事有关的教材内容后,得出以下结论:教材的编者力求通过两方面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一是教材中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等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二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外阅读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开展“班级故事会”等综合实践性活动,提升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可以这样理解:在文本教学中,教授给学生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发展个性。
  课标重视学生的复述能力,教材也充分体现了复述能力的训练。然而,由于这类技能在考卷中无法体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复述故事的训练常常被教师巧妙地转化成家庭作业——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这就导致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更加坚定了最初的想法——通过《女娲补天》一课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尝试】围绕目标,教授复述故事的方法,形成基本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很快拟出了教学目标:
  1.从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中,发现其各自的表达顺序,积累生动的词句,展开想象,尝试积累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女娲为拯救苍生而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形象以及神话的神奇魅力。
  围绕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回忆起因、经过、结果。
  2.以“原因”为指导范例,渗透复述故事的要求,注重学法
  指导。
  (1)在感受灾难的过程中,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明确这部分文本的表达顺序。
  (2)勾画词语,感受灾难的
  可怕。
  (3)观察“围困”“挣扎”两组词语的偏旁,展开想象,感受女娲补天的真正原因。
  (4)用找到顺序、运用词语、展开想象的方法复述这部分
  内容。
  3.以“经过”为练习范本,运用“找到顺序、运用词语、展开想象”的方法复述这部分内容。
  (1)女娲为拯救人类做了哪几件事?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女娲寻石、炼石的艰辛。
  (3)扩写《女娲寻石记》。
  (4)体会女娲“人的情感”,感受女娲“神的力量”。
  4.总结女娲的形象。
  【反馈】学生学到的为什么不是教师最想教的?
  第一次试讲,整个教学过程环节流畅,学生很投入。我们本以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技能训练课,满怀信心地对该班48名学生进行调查:每位同学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写在纸上。结果,45名学生所写的内容指向“感受女娲为拯救苍生而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形象”。其余3个学生分别写出:要运用词语来理解课文;故事有起因、经过、结果;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理解课文。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令我们始料未及。教师力求教给学生运用“找到顺序、运用词语、展开想象”的方法进行积累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练习,甚至将这一方法清晰地板书在了黑板上,但没有一个学生提到教学重点。学生记住的为什么仍旧是文本的人物形象呢?
  【反思】
  1.教什么?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当我们再次细读教材中提及讲故事的文本时,发现了对教材细节关注的疏漏。在课后的练习题中,对复述技能有一些不同的要求,如“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和同学一起演演这个故事”“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别人听”。从不同形式的要求中,教师可以看到一些技能阶梯的训练点,如“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可以教授讲故事的基本方法;“和同学演故事”就应着眼于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角色意识。但教材中这样的要求并不明显,以致每次训练以什么为重点,大都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理解。所以,我们先前的教学设计也就忽略了训练的阶梯性,想在一节课中既尝试积累性复述,又尝试创造性复述,学生就只能浅尝辄止了。
  如何达到课程目标,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呢?能力的发展应是拾级而上的,这个“级”就是教师备课的蓝图。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复述故事的能力分为四级:第一级是“清楚”,即复述故事应完整有序;第二级是“生动”,即复述好故事的细节;第三级是“感染力”,即恰当运用肢体语言;第四级是“角色体验”,即角色扮演。在备课时,除了研读教材、明确文本特点最适合的训练层级外,我们还分析了学生的该项能力在哪级,通过教学,全体学生的能力要达到哪级,部分学生的能力可以跃至哪级。
  2.怎么教也决定着教了什么
  当大家再次翻看教学实录时,我们发现整个过程顺应的是“文路”:顺着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这一过程既想遵从由学到练、由扶到放的技能提升过程,又顾及“文路”顺应,为了彼此兼得,就以“原因”为指导范例,以“经过”为练习范本,结果忽视了两个段式结构的截然不同。导致了教师想教的技能学生无法在练习范本中加以运用。
其他文献
记者:周老师,您从事语文教学20年,所追求的“有质感的语文教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  周跃东: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真正发生。学习是什么?是一种经历。语文学习的经历是什么呢?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理解、运用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这些目的的路径有千万条,“教无定法”。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能否有效创设“学习场”,能否提供宏大的语境,是否能够运用适切的教学方式,都会影响这种经
徐新铭是儿童阅读的实践者,用一本本童书给孩子们推开了一扇扇窗,打开了一扇扇门,让孩子们徜徉于快乐阅读的天地间。他是儿童阅读工程的建构者,早年间热情地发起“快乐阅读”素质行动;2006年,他积极践行“品茗母语芳香,滋养童年幸福”的阅读教育主张;近年来,他通过审视、慎思,继续开启“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的旅程。他是阅读团队的领航者,带领着一群“阅读点灯人”向着诗和远方,在儿童阅读推广的领域不断探索、追求。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识字,正确认读“蒙、喃、味、浓、腾”,借用字源、生活经验等途径巩固“蒙、腾”两个难字的识记。  2.借用绘本插图感知课文内容,读中积累“雾蒙蒙、热腾腾、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等短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演一演等方式了解“雾蒙蒙的树林”及“焐得热腾腾”等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好父亲的话,初步感悟父亲爱鸟、知鸟的情意。  3.学习“布白均匀”的写字方法,通过观察、示范、
【设计初想】  小学语文课本中写母爱的文章很多,但写父爱的文章屈指可数。“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深沉而厚重的。爸爸是阳光,照耀我们健康成长;爸爸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爸爸是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何不挑选一些关于“爸爸”的绘本,让孩子们感受父爱的不同与伟大呢?  【设计思路】  通过分享七本关于爸爸的绘本 ,让孩子们认识爸爸身上的各种角色,感受绘本中父子间浓浓的亲情,从温馨而美好的故事中来体
记者:易老师,您好!您的《陌生:阅读教学新思维》一书带给大家很深的思考,很多老师都非常认可,崔峦老师也曾在本刊对您的课进行过点评,并对您倡导的“陌生化教学”进行了推介。您能简单说说什么是“陌生化教学”吗?  易志军:其实,从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到中世纪意大利马佐尼的美学理论及德国黑格尔的美学,再到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语言艺术学里的正式提出,最后广泛应用于戏剧学、文学与
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习作专题单元,本单元聚焦“奇妙的想象”,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核心目标。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塑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思维能力,看不见,摸不着。想象力如何训练呢?想象有路可循吗?一路走来,一次又一次磨课,我和工作坊的老师们不断探索着。一、找寻想象之根  磨课之初,我关注题目《奇妙的想象》之“奇”,鼓励学生想别人想不到的,想生活中没有的。首先我出示小土豆的图片,让
思考一:拼音学习与低幼儿童发展特点存在的三对矛盾  1.抽象性与形象性。  汉语拼音字母是由一系列的无意义的字母符号组合而成的,具有抽象性。但是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六七岁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之间,这时候的大部分儿童都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具体表现在儿童喜欢模仿、想象以及游戏。显然,喜欢具体形象事物的孩子是很难对抽象的拼音字母产生兴趣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借助具
中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是对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赏析,包括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和课外儿童读物。对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认真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而对课外的读物,教师需对学生进行提点,引导他们学会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我认为,中外儿童文学阅读应着力培植学生热爱阅读
“这一刻,我更坚信:童话,对于人的一生,启迪是真的,温暖是真的,感召是真的,滋养是真的,信任是真的……”再次合上《爱满教育》,心底一次次重复着何夏寿老师在书里写的这番话,思绪不禁又飘到孩提时。  赶上科技发展的大好时代,在我5岁那年,家里买了彩电。童年,虽不像何老师那样陶冶在父亲的戏文中,却如何老师那样沉潜在童话里。有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我,长我3岁的哥哥不愿屁股后面跟个“小尾巴”,
夜,席卷着黑暗和寂静又一次包围了我。福州的夜与温州相比,少了丝丝的寒意,温暖而略带潮湿的风迎面吹来,沐浴其中,神清气爽。与挚友并行走出师大的校园,沉默,长久的沉默!这两天,一直穿梭于校园之中,行走在宽敞有致的林荫小道上,习惯在往返间用沉默的思考梳理学习的轨迹,长长的灰白石砖留下了我求学若渴的脚步。今天,当我将理论研修转向实战课堂时,我的身,我的心,我全身的细胞都在那精彩的课堂中被充分地激活,从来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