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农村中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z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在农村中学,许多教师仍然使用的是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还用的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方式,大大影响教学质量。我结合教学中的点滴经验,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农村中学常见的几种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方式
  1.齐答式提问
  有些教师上课时,喜欢问一些学生齐答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这类问题的回答看似很热闹,学生个个都很卖力,但无法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情,只会使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我曾问卷调查过学生,50%的学生表示会随大流,别人喊啥就喊啥,30%的学生表示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基本能准确回答,还有20%的学生表示不好说。试想,如果一节课学生就这么似懂非懂地喊下来,效果就不可能好。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齐答式提问要尽可能少。
  2.无难度提问
  有些教师讲课时喜欢问一些学生几乎都能回答的问题,这种问题无论是集体齐答,还是单独回答,都没有什么意义。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20%的学生认为老师问这些简单问题,是觉得自己基础差,不放心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检查学生课堂理解和掌握情况,提出少量比较简单、容易的问题是正常的,但这样的问题应该问“差生”,对中等以上学生问这些问题毫无意义,这样的问题问得太多,不考虑对象,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反感情绪,不利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
  3.高难度提问
  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问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且提问时不注意对象,往往一个问题要问好几个学生,最后还是没有完整解决。如一位老师讲反比例函数图像时,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由啥来决定?”,当时学生被问得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合适。这样的提问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所以,课堂授课时要根据学生学情,少问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以提高优等生的能力,提问学生时,主要问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不必为了显示教师的水平而把学生问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4.点名提问
  有的教师授课时喜欢先点名让学生站起来,再针对他提出问题,其实,这种提问方式欠合理。对被提问者来说,站着等待老师提问,心里会比较紧张,本来会回答的问题,有可能答得不全面或答不出。而其他学生认为问题已有人回答,自然产生倦怠心理,不认真思考,只似懂非懂地听听答案就行了。况且,老师只提问这一个学生,从这一个学生的回答结果,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
  5.定向提问
  定向提问就是高频率地提问某一部分学生,比如,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只提问几个优等生,或经常提问关系户学生、自己的亲戚等。据我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农村教师有这种提问倾向,大约8%的学生(尤其是“双差生”)一学期中没有被老师提问过,50%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提问方式非常不满意,30%的学生认为这种提问带有歧视性,只有20%的学生认为问谁都无所谓。这种提问的倾向性很明显,既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情,又会使优生的厌学情绪日渐增加。因此,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堂课中,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要问一问。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的特征
  有效提问是教师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性
  课堂提问的科学性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认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吃透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从而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设计问题。如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时,老师让学生观察图像,并提问“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的象限与k有怎样的关系?”,这种问法就比较合理。
  课堂提问的科学性还体现为三个“适合”,即适时、适量、适度。适时指教师的提问要选择合适时机,并适时反馈、及时点拨;适量指教师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频率,使问题设置疏密相间;适度指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不可太难也不可太简单。“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挑一挑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学习信心。
  2.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经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并不断提升其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的过程。运用启发性提问,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也可以层层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得以不断拓展、加深;还可以旁敲侧击、融会贯通,使学生在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实现智慧水平的跨越。启发性问题可以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提问,也可以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深度提问或针对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提问。启发性问题是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不同角度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造性
  课堂提问的创造性体现为教师提出问题的创造性和学生解答问题的创造性。从教师提问角度看,课堂提问的创造性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灵活、巧妙地提出问题,从而显示教师教育活动的创造性。从学生解答问题角度看,课堂提问的创造性体现为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其多向联想,从而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体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有效的课堂提问潜力很有必要。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GSG105。
其他文献
摘 要: 面对农村中学出现的德育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学校如何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认为,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以学会做人为本,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实践 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坚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重视对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当代高中学生身处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媒体传播丰富的信息
近年来,我县农村青壮年到外地城市务工的越来越多,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已日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各级关工委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我县留守儿童和学校关爱工作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地质灾害”,教师在这一节课使用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过多媒体模拟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逼真地感受地质灾害的巨大威力。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有自主学习,有小组合作讨论,有小游戏(玩中学)等。在学习“地震”时,教师先播放地震带来的破坏场景,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一些有关地震的基本概念后,小组讨论“地震来了怎么办”?教学
摘 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要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就应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摆在广大教师面前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主体性 教学方法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属
摘 要: 中学生正在经历人生重要的“青春期”,家长、老师们都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现象,采取积极态度、科学方法以关爱、以辅导。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辅导 引导性评价学习负担过重,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中国人比较含蓄,孩子们不好启齿问青春期的有关问题,大人也不好正面对孩子们谈青春期知识。我们应正视问题,关爱学生,创造健康环境,实施健康教育,开展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