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课堂生成,化尴尬为精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odm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地质灾害”,教师在这一节课使用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过多媒体模拟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逼真地感受地质灾害的巨大威力。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有自主学习,有小组合作讨论,有小游戏(玩中学)等。在学习“地震”时,教师先播放地震带来的破坏场景,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一些有关地震的基本概念后,小组讨论“地震来了怎么办”?教学过程按预设“轨道”有序展开。当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地震来了怎样自救的小游戏时,“节外生枝”了:
  生:老师,地震发生时,教室里的人应该抱着头躲在书桌旁边而不能躲在书桌底下。
  师:(停顿片刻)我们按小游戏上给的正确答案演练。
  生:这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
  师:好了,我们这堂课就演练到这里,下面接着学习……
  生:(沉默)……
  课堂就此陷入尴尬。假如执教者能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在充分赞赏学生思考的前提下,给学生陈述理由的时间和空间,再引领过渡到课堂教学主题上,使两者有机融合,则原来平淡的课堂会因此精彩。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通道和美丽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出现一点“背道而驰”、一些“节外生枝”,往往带给我们的是意外精彩、别样美丽。这正是新课程追求的价值取向,正是新课堂的生命力所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多变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有预设,但不能囿于预设,而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及时调整预设、走出预设、超越预设,在关注学情、注重变化中,引导生成更多“未曾预设的精彩”。
  教学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心预设,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因此,当预设教学目标与课堂中生成的学习目标不完全一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让“预设”和“生成”比翼双飞,还课堂生成精彩,是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预设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成则是师生在执教与接受情景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越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程提倡课堂动态生成,强调动态生成并不是否定“教学预设”,而是对教师的预设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师的预设既要精心,又要富有弹性。首先,精心预设教学目标;其次,精心预设“学生”,学生的思维品质、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教师在预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最后,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活动形式,给学生一个适合的自主、合作、探究空间。强调精心预设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而要求教师在预设时为学生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空间,进行弹性预设。预设时应预设“可能”,即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因此,精心的弹性预设是预设与生成比翼双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种开放性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堂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因此,教师必须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把握课堂的闪光点,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做出反应和调整,以此开掘学生潜在的智慧,突破预设,让课堂生成美。如笔者听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师拓展到“人口再生产”,让学生分析讨论“年轻型”和“现代型”社会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既然‘现代型’社会带来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我国为什么还要实行计划生育?而且到我们长大成人,还要负担可能不止4个老人的养老,年轻人负担好重哦。”这个问题是教师没预设到的,面对这种突发问题,执教者一方面表扬了这位学生思维敏捷,想问题想得深,另一方面则改变了原来教学设计,让其他学生一起帮教师解决问题。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我国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有的说,计划生育使人口数量降下来,国家每年原来用于支付新增人口的财政收入可以支付养老;有的说,可以建养老院等。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节外生枝的生成被有效驾驭,使课堂异常精彩。因此,有效驾驭课堂生成,可以化尴尬为精彩。
  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不一定都有价值,教师在对学生的生成小心呵护的同时,要做出合理取舍。如果教师能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契机,课堂将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面对背离教学目标的生成,需要教师给予适时引导,将课堂生成中没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删除,将课堂教学引导到预设轨道上。因此,适时、有效地引导生成是预设与生成比翼双飞的保障,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少预设的课堂,必然盲目而低效,缺少生成的课堂必然呆板而乏味,教师是实现预设与生成比翼双飞的关键。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词汇专家Nation建立的词汇知识框架(1990)为理论基础,旨在探讨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环境下,中亚留学生词汇知识深度与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受试者是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50名中亚留学生。研究发现:词汇知识深度和阅读理解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 词汇知识深度 阅读能力 中亚留学生1.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为了探究词汇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
第二语言教学往往从语言的三要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入手,因而此方面的教学取得了很大成功。而汉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意音文字体系,由于对其缺乏全面认识,外国人普遍认为汉字难学。德国的柯彼得指出:“学习汉语最大的难关就是中国的传统汉字……因为如此不少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口语交际上不成问题的外国人在书面交际方面是文盲或半文盲。这是其他外语几乎没有的现象。”汉字难学主要表现在难认、难写、难记。首先表现在字
摘 要: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重要领导者,要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汽车维护方面,中职学校在项目教学方面仍然有很大问题,大部分教师缺乏项目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项目教学状况,我们做出了思考。  关键词
摘 要: 面对农村中学出现的德育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学校如何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认为,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以学会做人为本,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实践 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坚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重视对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当代高中学生身处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媒体传播丰富的信息
近年来,我县农村青壮年到外地城市务工的越来越多,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已日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各级关工委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我县留守儿童和学校关爱工作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