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演变与风格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身心疲倦,一杯清茶在手,闭目遐思,即使在斗室之中也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效应,甚至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它会带给你好心情”。这大约也是常人都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不能据此便任意贬低其实用的功能和价值。因此,我总觉得《红楼梦》中的妙玉也太矫情了一些。在“品茶拢翠庵”一回中她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为解渴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不仅过度夸大了饮茶的审美意义,还有一杆子将我辈俗人全部轰到牛棚骡圈之意,着实令人不平,《红楼梦》续作者没有给她安排一个好的结局,在我看与她的矫情太过、而少人情味不无关系。其实,饮茶最初也不具备妙玉所体验的“雅”的深意,是经历过极“俗”之阶段的,而且,直至现今,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茶苦,其甘如怡”的“茶”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羹”在炒菜发明以前(炒菜发明于六朝,盛于宋代直至今日),是平民百姓佐餐的主要菜肴。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这是后世把茶作为“至清之物”的文人雅士们很难想象的。饮茶量也会使娇小玲珑的妙玉们瞳目结舌的。南北朝期间的《洛阳伽蓝记》记录南方士人王肃逃到北方后饮茶习惯不改(当时北方主要饮料为“酪浆”一乳制品),能一杯接一杯地喝个不停,令北方权贵十分惊讶,称之为“漏危”(漏斗)。这时喝的茶都是放在锅里或壶里调以姜桂盐花,煮成如牛血色的浑汤,然后一杯杯地喝下去,最后连残渣茶叶一并吃掉,这就是中国早期饮茶的情景。现在,在某些地區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略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他的那部《茶经》不仅总结了前代饮茶的经验加以提高与规范化,其中充满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全书共分十部分,包括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在茶的“雅化”过程中有两个催化剂,那就是禅与诗。茶圣陆羽是具有这两个资格的。相传他是个弃婴,为竟陵僧人所得,长于寺庙,多与和尚往来,虽未出家清修,但对佛法非常熟稳。唐代《封氏闻见记》中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禅定要求“弃五盖”(指遮盖禅定功德的五种事情),其中第三“盖”就是睡眠盖。禅宗认为懒惰嗜睡能令心神昏暗。禅宗中有个传说,言其祖师达摩面壁十年,为了避免闭眼昏睡,把眼皮撕下,弃置于地,当地便生出小绿树,这便是茶树。随同达摩修行的弟子们用这棵树的叶子煎饮,神智清明,不再思睡。茶与禅便有了不解之缘。日本茶道的形成,也有禅的一份力量。另外,陆羽也是诗人,并与诗僧皎然关系极好,自然善于用诗人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茶。因此他在《茶经》中根据现实生活中总结与提高的煮茶和饮茶的规则、乃至品饮之地,都是充满诗意的。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到了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龙团”、“凤饼”之类,制作时选料严格,只取极嫩之芽,加以洗涤之后,再上笼蒸,还要榨去水分与茶汁,研成茶膏,放入茶模稍干之后,再加以烘焙,有的烘十余次。烘干后,再用开水淋浇,称之“出色”。“出色之后,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泽自然光莹矣”。其他如“龙团胜雪”、“白芽”其精致更非今人所能想象。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宋代茶的“雅”表现在“斗茶”和“分茶”上。
  中国历史上,在一统的王朝里,宋代大约是最缺乏向外战斗心态的朝代。可是说来也怪,在日常生活的消遣里却颇多“斗”。“斗蛋”(斗蟋蟀)、“斗香”、“斗牌”(宴席上斗酒令)可能皆始于宋,“斗草”也最盛于宋代,屡见于诗词。游戏很强的饮茶艺术当然也少不了“斗”,当时称之为“斗茶”。斗茶除了比赛茶团的质量外,决定胜负的是点茶后汤的颜色和汤花。宋朝的亡国皇帝徽宗为此写了《大观茶论》,文中极其细致地分析了如何点茶、如何用茶笑轻轻搅动茶骨、然后分七次注水、激起茶汤的汤花(实际上就是茶末与沸水混合中形成的泡沫)。斗茶就以泡沫多少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胜负。全文分析非常细腻,可惜他没有用这种态度来治国,茶斗赢了,皇位和国家却输掉了。最后死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斗茶这个对于心智体力都没有什么益处的活动由于上层统治者的爱好便风靡全国。古代的中国,往往越是没有用的东西越是“雅”,至于经营“不可须臾离也”布帛粟黍的农牧工商却被看作俗不可耐之事。“雅”是有钱和有闲者们追逐的对象,因此,上起朝廷权贵,下至市井细民都热衷于此道。诗人也饶有兴趣地歌咏它,苏辙写道:
  空花落尽酒倾扛,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烙浅欧新火活,龙团小眼斗晴窗。
  虽然诗写得颇有意境,但终于给人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感觉。   也许是现代人的缘故,古代的煎茶、斗茶、分茶(与斗茶类似)很难激起我的兴趣。我觉得饮茶之妙,重要的还是品饮以后的感觉,是它浸透肺腑的幽香、是它微苦回甘的口感、是它对干唇燥吻的滋润、是它通过舌喉之时一种难以形容、但确实可以感觉得到的刺激。只要你不是饮驴似地硬灌,上述这些感觉都是不难发现的,不一定非得是文人雅士。我以為这才是茶恩赐于人最本质的东西。当然,我也欣赏茶的外形与冲泡过程,如一旗一枪之时便采摘下来和焙烤适宜、绿光荧荧的龙井;茸毛卷曲、微绿泛白的碧螺春,这些名茶仅从外观上来说,就不愧苏东坡的“由来佳茗似佳人”的品评。特别是它们泡在水中之时,汤色清澈,细扁而长的龙井是随着冲入杯子的沸水上下跳动,宛如水中的芭蕾;碧螺春则要轻洒在八、九十摄氏度的水中,随着它嫩叶的渐渐的舒张而下沉,仿佛是在纤解自己的疲倦,安闲地、四体平伸地静躺在杯底的美人。这些都是非常迷人的、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当然,它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片刻的自在悠闲,这仿佛是喧嚣扰攘的红尘之中的一片绿洲。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正、清白、清名、清廉、清和、清闲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因此,文人士大夫认为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缀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茶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长物志》)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见屠隆《考架余事》)。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中国不会产生日本式的茶道,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性质决定的。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谓之“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有言:“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亦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犹盛。”宋代茶文化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著名美学家蒋勋也曾说过:“宋代的极简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在浩如
期刊
中唐时期,大乱初定,百废待兴,长安城中那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宫殿也重新闪耀着东方第一大国的气派。也许是早朝刚下,此时殿内并无文武百官,止一案,一炉,一盏,又有主客二人对坐而已。主者谁人?唐代宗也,客者谁人?高僧积公也。相传积公和尚善饮茶,不但能辨茶叶的由来,而且还可以辨煎茶之水的出处。代宗亦嗜茶,遂请积公和尚前来相饮。炉上有壶,待壶中水开,代宗命宫中煎茶好手,取过上等茶叶,沏好一盏,送与和尚,和尚止饮
期刊
团茶的大量出现见于宋代,皇室大量引进龙团凤饼。龙凤团茶饼有“始于丁渭,成于蔡君漠”之说。宋真宗咸平年间,丁渭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饼使创龙凤团茶,后由蔡君漠接任丁渭之职,在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制出小龙团茶。专供皇室享用的龙团凤饼,不仅运输方便,还是精美的工艺品。  欧阳修在《归来录》中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漠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
期刊
自饮茶成风,在文人士族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后,茶这样洗涤心灵的事物牢牢占据了文人雅士的心,成为多少文人爱不释手的心头好。其中,就有一位明代的散文家,张岱。  说起张岱,大家一点也不陌生。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漫游八方,明朝灭亡后,他避居山中,布衣长发,于落拓不羁和穷愁潦倒中著书立说,直至生命的终点。正是因为在国破家亡中冷眼看世,他在《陶庵梦忆》里所描绘的种种美好的事物,才显得更加的美好
期刊
茶是有前世今生的。茶的前世在山中,每日餐云饮露,收集晨风的轻柔,春雨的清润,泥土的芳醇,野花的香气。然后再酝酿成甘苦清幽的醇美,等待着在下一世释放。  茶的今生在一只白瓷盏里起落沉浮,在水中重拾那些烟云过往,把回忆一点点释放。水便有了颜色有了清香,这一泡水也就有了名字称之为茶。明黄清澈的茶汤,袅袅升腾地云烟氤氲着茶的前世今生和云水茶心。  茶是武夷山的大红袍,杯是德化的白瓷,水是太行的山泉,想来这
期刊
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  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  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  睡魔何處,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一一[宋]张抡《诉衷情·闲中一盏建溪茶》
期刊
雨是一场短暂的栖居。没有永远的晴天,却也没有落不停的雨,雨来的地方是天上的云,留驻的地方是人间的水。  云水之间,经过一场雨。雨水有时浙沥沥,有时哗啦啦,还有的时候奔涌急促,像是生命中的某些改变。  如加缪写过的那场雨,是在萦绕数月的疫情终于结束后。雨水冲刷,大地又流淌出生生不息的鲜活。天生的灾,天自会灭,放在更大的纬度上去看,悲伤也只是时代的悲伤,人间冬去春会来,否卦后面跟着泰。  其间周转,受
期刊
在中国,至迟在1.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开始在亲人的尸体周边撒放朱砂粉,表明灵魂观念已经存在。春秋战国之际,原始“灵魂不灭”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魂”“魄”二元观,阴阳、五行观念也在此时大行其道。人们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中庸》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厚葬构成了此阶段人们的丧葬观。战国后期社会上出现追求长生不老的求仙观,人们慢慢地相信,通过修行或求得长生不
期刊
终日里喝茶看书,倒是养出个好性子。尤其爱倒腾些瓶瓶罐罐,杯子碗盏。时间久了,日日里都要抽出时间来擦拭摆放,总是个独处寄情的好时光。爱上茶的时候,你也就学会了享受孤独,从茶里泡出一番天地来。  若是想要喝上一杯佳茗,却也少不得各种繁杂的工序准备。从择茶,择器,择水还需要在一个清气爽朗的好时间,与爱茶的友人认认真真的对饮。一盏好茶不打断的喝上个七,八泡,茶尽人醉。但是这样集中性的一个时辰也是不多有的。
期刊
茶路漫漫,与君共享。  小时候,第一次听到的茶,是蜀地深山里的“老鹰茶”。  云雾深处,崖边野坡,松竹邀月。  每到盛夏,老鹰茶是蜀人最“安逸”的解暑圣品。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也不记得是在哪里,喝到了一碗老鷹茶。  汤色清澈红亮,香气清新人骨,甘冽——隐约山间流水的气息,许多年来缠绕着记忆,忘不了。  有一年,妈妈说云大叔子家有老鹰茶,我们都新奇地跑下去看。茶树稀疏矮小如灌木,不是我想象中老鹰
期刊